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2.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慕虚名的品格,立志做对社会有用的人。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段,学习分清文章主次的阅读方法。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课前准备】制作一张用落花生做背景,写有课题与作者姓名的幻灯片和一张花生生长的幻灯片,准备一块小黑板;课前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知道落花生名字的来历并预习课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整合资源1.猜谜激趣。师:同…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回顾、整合、巩固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让学生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学会更好地表达,综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教学重点】掌握整合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卡片、学生平时习作。【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回顾整合(一)先抑后扬,激趣导入。1.快速浏览下面的小作文,评一评写得好不好,为什么。“讨厌”的爸爸爸爸是我最亲近的人,怎么会“讨厌”呢?不信,我就说几件他的事给你听听。先说吃饭的时候吧,不管我想不想吃,爱不爱吃,他总是夹着菜往我碗里塞,你们说我能乐意吗?要是他外出学习几天回来…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回顾、整合、巩固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让学生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学会更好地表达,综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教学重点】掌握整合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卡片、学生平时习作。【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回顾整合(一)先抑后扬,激趣导入。1.快速浏览下面的小作文,评一评写得好不好,为什么。“讨厌”的爸爸爸爸是我最亲近的人,怎么会“讨厌”呢?不信,我就说几件他的事给你听听。先说吃饭的时候吧,不管我想不想吃,爱不爱吃,他总是夹着菜往我碗里塞,你们说我能乐意吗?要是他外出学习几天回来…  相似文献   

4.
【教材说明】《让我们学会合作》选自《品德与社会》第五册第二单元课题三的第一课时,本课题教学时间为两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合作的好处。2.初步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3.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成功体验。【教学重难点】弄懂为什么要合作;学会怎样合作。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并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扎煞、拯救、嘶哑"等词语。2.体会猎狗行为的变化及原因,从而体会老麻雀对小麻雀伟大的爱。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崇高。【教学重、难点】体会猎狗行为的变化及原因,从而体会老麻雀对小麻雀伟大的爱。【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麻雀图片)说说麻雀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小、弱等)(出示猎狗图片)这是谁呢?它和狗有什么不同?(凶猛、可怕等)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学会几个典型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掌握课文中几个“之”字的用法。2.锻炼搜集资料和口语交际能力。3.树立人的智慧可以战胜一切的思想。培养全面认识客观事物的世界观。【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树立人的智慧可以战胜一切的认识观。难点是掌握课文中几个文言实词的意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学生七嘴八舌介绍作者。2.指定学生介绍作者。3.教师总结补充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二、激发趣味引入讲述《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中的另外两则。三、请两三名学生讲述课文的故事,其他学生对…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有感情地朗读。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运用多种句式进行表达。【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教师手中拿一个花钟。2.出示"花钟"图片: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自由联想)  相似文献   

8.
正单元整体设计说明:本单元共七个课时,第1课时为整体预习课,第2、3、4、5、6课时为基础阅读课,第7课时为拓展阅读课。第1课时整体预习【学习内容】《我多想去看看》《雨点儿》《平平搭积木》《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的生字。2.认识一些新笔画和偏旁。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自我质疑———释疑”的意识。2.以戏剧语言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人物台词和舞台说明,帮助学生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语言对推动戏剧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3.从品味个性化的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学方式】探讨式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我质疑和释疑1.真实记录自己第一遍阅读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2.从已经自我释疑的问题中筛选出你认为对阅读理解有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读质疑,以学定教,读中感悟,使三维目标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感受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同时,学会关爱他人,真正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理解、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好汉歌》、课文朗读、重点词句及拓展阅读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一、谈话激趣,读题生疑1(.课前播放《好汉歌》)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好汉歌》,在你心目中,你…  相似文献   

1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2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4 .通过读文 ,知道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及特征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 ,感受四季的美丽。2 .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 (参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2 .同桌一人一节轮读课文 ,发现错误相互纠正。3.谁愿意提醒大家读准难读的字、词、句 ?4 .再次读课…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温度》。【教学目标】1.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会正确读写,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2.通过借助温度计或生活经验,学会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并初步感知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比较方法。3.通过读写温度,初步感受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家长会目标】1.认识家源性心理伤害现象。2.引导家长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家教能力。3.掌握消除家源性心理伤害的方法,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家长会重点】启发家长识别家源性心理伤害现象。【家长会难点】了解消除家源性心理伤害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用于家庭教育之中。【适用年级及课时】小学生家长会,建议用两课时。  相似文献   

14.
【课例简析】“循环小数”这部分教学内容涉及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这部分内容,可采用游戏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思引探(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规律、进行概括)的方式进行导学。【导学设计】一、游戏激趣1.让学生计算“16.665÷5”,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回答:商是几位小数?2,举手游戏。教师报数字1时,男生举手;报数字2时,女生举手。教师连续报数(越报越快):1、2、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滨小城的特点 ,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2 .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会用“每逢”、“甚至”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 ,学习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 ,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教具 :录音机、幻灯机等。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揭题。二、配乐范读 ,整体感知海滨小城的美。1 .交流对海滨小城的初步印象。2 .概括海滨小城的美在它的海滨和小城。三、配乐默读 ,边读边画 ,给文章分段。1 .讨论分段。2 .过渡 :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海滨去看一看…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在语文教学当中,既要注重语言训练,保持语文课的本色,又要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是语言思维统一的原则。孩子在语言训练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思维训练中享受学习、开发智力。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2.正确朗读课文。3.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揭题激趣1.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学习…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识记并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 ,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2 .培养用实例表述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并学会按照整体优化原理 ,为办某一件件事情设计方案的应用能力。3 .通过“西部大开发”、“台湾与中国大陆关系”等材料的运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并使学生树立全局思想 ,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教学重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播放李谷一演唱的《我和我…  相似文献   

18.
马肃霜 《河北教育》2009,(10):32-34
【教学预设】 一、教学目标定位及教学策略构想 1.本节课学习哪些内容? 《可能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是事件的发生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其它两个课时分别学习“生活中许多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但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从生活经验来看,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可能性”,但作为数学中的概率知识来学习还是第一次,对小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把第一课时作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发掘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参与,群体互动,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活动目标】1.让学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提高语文能力。2.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及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4.教育学生从各个方面为规范用字作努力,培养净化祖国语言文字的社会责任感。【活动过程】一、故事激趣,提示主题1…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现在完成时态的结构。2.理解它与一般现在时的区别。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现在完成时描述已经完成的动作,进行简单的交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品质。【教学重、难点】1.掌握现在完成时态的基本结构。2.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