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汤广文 《学语文》2006,(4):44-44
近日笔者在阅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时,其中有一篇分析《陈情表》艺术的文章《感天动地赤子情》,作者把《陈情表》中“舅”释为“母亲的兄弟”或“妻子的弟兄”不一样,“舅”能否释为“外公”?  相似文献   

2.
感人心,情为首也。古人在动笔伊始,蕴浓情于腹内,诉真情于笔端,显至情于君子。因此,大凡仁君在读了《陈情表》和《项脊轩志》之后,没有不被这两篇传情佳作所感动。故古人云:读《陈情表》不下泪,其人必不孝;今我谓:读《项脊轩志》不下泪,其人必不善。我诵读之时,情自心起;掩卷之余,慨叹万端。挥笔写下:至诚至真“陈情表”,又悲又苦“项脊轩”。  相似文献   

3.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陈情表》一直被当作一篇情感类文章来教,但阅读《陈情表》如果从“智”入手,体悟的空间会更宽,教学《陈情表》如果从“智”入手,教学流程会更顺畅。  相似文献   

4.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科学解读与合理传承孝道文化,是当下语文工作者必须担负的—个职责。本文拟就通过对《陈情表》一文的解读,谈谈笔者对孝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一、《陈情表》之“孝”科学解读《陈情表》(2014年苏教版新教材语文必修五)是以“孝”感人之名篇。说“忠”,首推诸葛亮的《出师表》,言“孝”,则必提李密的《陈情表》。《陈情表》全文四段  相似文献   

5.
千百年来,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将《出师表》和《陈情表》相提并论,可见诸葛孔明的《出师表》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相似文献   

6.
【观点梳理】《陈情表》是千古传唱的名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一千七百多年以来,人们将《陈情表》视为彰显孝道的经典。但近年来也有读者的个性化阅读,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他们独特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是:弱势者的困境解脱——学习《陈情表》  相似文献   

7.
《考试》2007,(9)
《陈情表》是一篇以情感人的美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陈情表》之情之真之深之切,其传诵千年而不衰,终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陈情表》是千古名篇。清吴楚材《古文观止》评其语日“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作为语文教材,今天不少人也偏重对《陈情表》语言技巧赏析,这固然不差。但是,却忽却了“知人论世”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司马炎其人。  相似文献   

9.
李密的《陈情表》是以情动人的名篇,《古文观止》评价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但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陈情表》中的"虚"与"实"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苏轼有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何出此言?因为这三篇文章皆为真情至性之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情文并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传诵不衰。下面拟将《陈情表》与《祭十二郎文》作一番比较,以使读者从中窥见一些写作抒情文字的写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1.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陈述了自己不能马上出来做官,无以奉旨的景况,感情真挚,言辞恳切,这在骈文中是少见的,难能可贵。然而《陈情表》毕竟是骈文。骈文除讲究形式排偶整俪外。还讲究表意含蓄典雅,所以语言委婉隐讳。语言委婉是骈文的特征,当然也是本文的特征。《陈  相似文献   

12.
<正>南宋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援引安子顺"读《出师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友",对后世的阅读者产生深远影响。《陈情表》,自然也就成为古今彰显孝道的第一奇文。《陈情表》是言孝吗?我们不妨从"表"的文体特  相似文献   

13.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陈情表》作为抒情骈文中的名篇,多年来一直被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然而各种版本对“鸟鸟私情”的注释,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正李密《陈情表》授课伊始,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导课,而是在淡淡的古琴配曲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读了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我适时地引入了赵与时评价《陈情表》的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正当我要按部就班地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一位女生站了起来——  相似文献   

15.
《陈情表》之所以能传诵千年,至今仍感人至深,关键在于李密将“情”和“理”进行了有机结合,情中见理.理中含情。本文对《陈情表》的说服艺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几番执教《陈情表》,每次感受不尽相同。初次教授以情而教,再次以孝而教,这次教授除了"孝情""忠心"之外,笔者感受最深刻的是《陈情表》中李密的人生智慧和文学才气。李密的《陈情表》全文只有475字,以侍亲孝顺之情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在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世逻辑之下,能让晋武帝赞叹"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足见《陈情表》绝非只是一篇以情动人的表文。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将《陈情表》《项脊轩志》《长亭送别》依次选入,并以"此情可待"名之。让人不由去思考一个问题:何情可待成追忆?《陈情表》之孝情,《项脊轩志》之亲情,《长亭送别》之爱情?前两篇中的情感,是否有交叉重复之嫌?《陈情表》究竟想陈何情,想表何意?他陈的情真的是他的真实感情吗?表的意又是否是他内心深埋的真实之意?南宋文学家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  相似文献   

18.
宋人真德秀在评《陈情表》一文时说:“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诚然,李密《陈情表》一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今天我们仍然要说:“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那么《陈情表》一文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笔者以为有如下之原因。  相似文献   

19.
蓝海正 《现代语文》2011,(4):118-119
有人说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可见《陈情表》一文之感人,语文教科书把它安排在第三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目的让学生在精读之后充分感受文章丰富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正>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中,对李密《陈情表》一文解析为"全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不仅打动了晋武帝,也打动了后世的读者"、"情真、情深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陈情表》,是真的令人动容还是某些解读的一厢情愿?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宋代有个赵与时,考据《四库总目》成就斐然,后人知之者甚少。但他说了一句话,广为流传:"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