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意义]隐私悖论是一种新的社会信息学现象和“特殊”的隐私披露行为,通过分析国内外图书情报领域隐私悖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对现有研究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并进一步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方法/过程]检索并整理国内外隐私悖论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定量分析和可视化的方法,对国内外隐私悖论的研究主题、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据此构建研究流程框架,最后讨论未来研究展望。[结果/结论]隐私悖论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在研究内容的细分程度、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多样性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基于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交叉学科视角,从拓展应用情境和细化研究内容等综合角度来深入探究隐私悖论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有望成为未来该领域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悖论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意义]频繁的隐私被社交媒体泄露,导致用户对自身的信息安全产生了一定的担忧,因此,用户表现出隐私悖论行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的形成因素是值得探讨的议题。[方法/过程]以调节定向理论和调节匹配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产生的研究模型,包含感知次级控制、侵犯隐私经验、集体主义倾向、社交媒体信任度以及隐私顾虑等因素。同时,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调研及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对394个样本的分析,发现用户的感知次级控制和集体主义对社交媒体信任度有正向促进作用,进而驱动用户的社交媒体契合行为;而用户的隐私侵犯经验会影响其隐私顾虑,从而激发用户隐私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隐私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了解国内外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方法/过程]运用定性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外信息隐私研究起源及发展、研究热点、研究趋势进行分析,呈现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外信息隐私研究的发展动态及发展趋势。[结果/结论]从研究热点看,国外研究主要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隐私披露行为、新媒体环境下信任对社交网络用户信息隐私行为的影响和不同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隐私行为等内容;国内研究主要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隐私行为、不同社交媒体用户信息隐私关注和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隐私保护等内容;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移动新媒体用户信息隐私披露态度和信息隐私披露行为、新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披露的大数据分析工具、新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泄露风险及隐私保护机制3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意义]现有的社交网络用户隐私披露相关研究以隐私披露意愿研究为主,且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数据来源主观等问题。意愿并不能完全转化为行为,因此本研究利用社交网络平台用户行为数据对影响其隐私披露实际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其与隐私披露意愿研究的差异,为理解用户隐私披露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本研究参考现有研究影响因素体系,基于社会渗透理论,构建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的广义线性模型,以新浪微博这一典型社交网络平台为例,通过网络爬虫采集新浪微博用户数据,并利用该数据衡量和探究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结果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交网络经验、社交网络规模、微博生产力对用户披露信息的敏感性及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用户隐私披露实际行为的影响与部分隐私披露意愿研究有所区别。用户客观数据对隐私披露行为的度量加深对社交网络用户披露行为的理解,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医疗健康类APP使用过程的个人健康隐私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个人健康隐私关注及隐私悖论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公众隐私保护意识,也有利于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隐私管控和普及应用。[方法/过程]考虑到医疗健康APP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和收益不确定性,基于信念更新理论和隐私计算理论,研究预备使用、初步使用和持续使用三个阶段个人健康隐私关注对隐私披露意愿及行为的作用机理。考虑不同阶段隐私悖论作用强度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基于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个体理性程度在隐私悖论路径中的调节作用与消解效应。采用情景实验法收集317份纵向样本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预备使用阶段用户信任对初步隐私关注有显著负向影响,初步使用阶段的隐私披露意愿与行为对持续使用阶段的隐私关注具有负向影响。在初步使用和持续使用阶段,“隐私关注—披露意愿—披露行为”的路径系数均为正显著,这表明两阶段均存在隐私悖论现象。其中,持续使用阶段的中介效应间接路径占比与初步使用阶段相比明显升高,这表明随着时间推移隐私悖论的作用强度有所削弱。此外,个体理性程度对初步使用阶段的隐私悖论有...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社交对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渗透,网络社交传播中信息的自我呈现等不合理使用方式引发了用户隐私的泄露,个人隐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网络社交中的“隐私悖论”现象作为用户无法避免的一种矛盾现象,其存在、成因及其消解的相关问题备受关注。隐私悖论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宏观政策管理层面、法律层面、网络社交平台的技术层面及用户自身层面等。从网络社交用户本身来看,其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非一致性是造成隐私悖论的主要原因,具体成因表现为自我呈现、边界管理、风险感知及具体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了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许一明  李贺  余璐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7):128-136
[目的/意义]数据泄露事件频频发生,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用户对自己隐私保护行为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甚至因此放弃对隐私信息的保护策略。本文试图从隐私保护自我效能的角度,探寻社交网络用户放弃隐私保护行为的原因。[方法/过程]通过对自我效能相关文献的梳理,引入隐私疲劳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并不能直接对其隐私保护脱离行为产生影响,需要通过完全中介变量隐私疲劳来产生间接影响。不同来源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西方新闻传播学在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侵权问题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一、媒介新技术对隐私的威胁以及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悖论问题;二、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侵权问题;三、社交网络中隐私权的保护问题。研究发现,社交网络等新媒介技术对隐私造成了更大的威胁,在社交网络中,隐私悖论现象在各国依然存在,侵权主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而有效的保护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权,则需要社交网络用户的自我保护、行业自律和政策及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随着移动社交软件用户量的增加和功能的丰富,其用户使用过程中引发的隐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移动社交软件隐私安全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将对社交软件服务商完善功能和行业部门加强对隐私安全的监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过程]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建立移动社交软件隐私安全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 信息内容安全是用户愿意使用移动社交软件的最关键影响因素,其次是信息人素质和信息环境对使用态度也产生正向影响,移动社交软件使用态度对使用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信息技术对使用态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测度并检验隐私躺平的调节作用,建立隐私躺平对隐私保护行为的作用机理,构建用户隐私悖论的解释理论,提升用户隐私保护的实现路径。[方法/过程]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引入隐私躺平调节变量,构建隐私保护行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计量题项,测度隐私躺平的调节作用。[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隐私躺平总体上消极影响隐私保护行为,具体上消极调节隐私威胁发生概率、反应效能与保护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积极调节感知收益、应对成本与保护行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对隐私威胁严重性、自我效能与保护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探究硬规则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政策阅读感知情况,并构建合理的用户隐私政策阅读感知测度分析模型,为隐私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法/过程] 结合国内外隐私政策相关研究文献,通过用户对十大常用移动社交媒体隐私政策阅读感知的调查,结合物元可拓分析方法,从隐私政策的外观形态、隐私保障、信息的收集与存储、信息的使用与共享和用户权利5个维度进行用户隐私政策阅读的感知测度。[结果/结论] 文本的外观和内容均对用户的隐私政策阅读感知产生影响,且内容完整,篇幅和行距大小适中,小标题数量和注释说明越详细的隐私政策对用户阅读感知评价结果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调研中外科研人员对社交网络的认知情况,对学术工作者使用社交网络的目的、动机和需求开展比较研究。[方法/过程]利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来自国内各大高校707位被调查者对社交网络的认知、使用动机和访问信息,并将问卷调查结果与Nature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我国科研人员对学术社交网络的使用率和使用意识并不是很高,国内科研人员比较倾向于使用以社交型为导向的网站,对以学术型为导向的网站使用较少。国外主流ASNS平台中,我国用户对ResearchGate具有一定的认知度。  相似文献   

13.
宛玲  张月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2):144-150
[目的/意义] 对国内外隐私素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学术界的理论建议,分析研究中存在的漏缺和不足,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对文献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且有一定研究成果的主题,包括:隐私素养含义、隐私素养测量、隐私素养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公众隐私素养现状及教育策略,进一步按这4个主题范畴解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结果/结论] 目前隐私素养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但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不同的观点和建议需要达成共识,研究的场景和内容还需要扩展,要加强隐私素养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国外信息隐私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玥  朱庆华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3):140-148
以国外期刊发表的信息隐私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重点从隐私关注和隐私行为两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发现:隐私关注是体现用户隐私态度的重要指标,较多学者倾向使用IUICP量表对隐私关注进行测量;目前学界主要是从信息差异、信任差异、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等方面探索影响隐私关注的相关因素;隐私披露行为、隐私计算行为和隐私悖论行为是目前学界考察最多的三类隐私行为。认为过往研究多从个人层面、非交互式的静态环境中对信息隐私进行探讨,而群体交互性决策对于隐私行为的影响和多情境信息隐私动态研究将是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陈美 《情报资料工作》2020,41(2):99-105
[目的/意义]从隐私风险防控的角度,调查法国政府开放数据的隐私保护实践,为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和隐私保护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利用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法国为例,通过对文献资料和网站内容的调查,获取一手资料阐述法国政府开放数据中隐私风险防控的经验,对政府开放数据中个人隐私的评判标准、隐私影响评估(PIA)框架和运行逻辑、隐私风险应对的数据处理规范与机构进行分析和概况。[结果/结论]建立相应机构来推动开放数据和个人隐私保护,培育开放数据文化,完善政府开放数据平台隐私政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针对我国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指南的制订现状及现有的图书馆服务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外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指南文本进行分析,为我国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指南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对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指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指南的制订提出建议。[结果/结论]指出我国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指南应由权威机构进行制订,要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可行性、谦和性,符合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明确规定问责制,各个图书馆应制订用户隐私保护政策和用户隐私保护影响评估机制,同时着力提高馆员和用户的隐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7.
宛玲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7):129-135
[目的/意义] 从理论上总结分析国外个人数据保护官的含义、类型、职责与能力素质要求,为我国实践领域的应用提供学术上的分析和建议。[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回溯检索考查个人数据保护官的起源和含义;参考领英平台个人数据保护官招聘公告以及美国O*NET系统相关职业的规范模型,以KSAO模型以及杨和查普曼的能力模型为基础,从风险管理视角归纳总结国外个人数据保护官职责体系和能力素质要求。[结果/结论] 目前国外个人数据保护官的类型多样,有业务类型也有顾问类型,有决策层的也有基层的。从风险管理视角来看,个人数据保护官承担隐私法律风险管控的重要职责,而胜任这些职责,则需要具有相应隐私法律知识、信息分析知识等,应具有问题敏感性、解决问题、善于沟通等能力,应具有注重细节、适应复杂和快捷工作环境等特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信任是社交媒体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但频发的隐私侵犯事件常使社交媒体陷入信任危机。因此,在隐私侵犯后,如何重建用户信任至关重要。[方法/过程] 回顾信任修复相关研究,基于社交媒体隐私侵犯的具体情境构建信任修复的四元结构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搜集有效问卷324份,并使用PLS-SEM和fsQCA进行探讨和验证。[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发现,社交媒体的行动修复策略和政府介入的净效应显著,社交媒体的言语修复策略和技术第三方的净效应不显著。但经fsQCA的组合分析发现,社交媒体言语修复和技术第三方可以与其他变量一起触发高强度信任修复,此外,分析结果中的8种高信任修复的前因变量组合可以为隐私侵犯后的信任修复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