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干扰素α(IFN-α)和TT-1(一种蜂毒肽的类似物)联合用药的抗肿瘤效果,并初步研究联合用药的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机制。创新点:为了增强蜂毒肽的抗肿瘤效果,本课题组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造,合成了一种新的化合物TT-1。该研究第一次将蜂毒肽类似物和免疫细胞因子IFN-α联合使用,并通过实验证实联合用药可以通过激活免疫调节来增强TT-1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首先通过MTT实验验证TT-1对HepG-2/Huh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接着建立HepG-2/Huh7小鼠移植瘤模型,考察TT-1+IFN-α的体内抗肿瘤效果;使用anti-asialo GM-1抗体消除自然杀伤(NK)细胞,验证NK细胞在联合用药中的关键作用。使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验证TT-1对HepG-2/Huh7细胞MHC I链相关分子A(MICA)表达的影响,并用实时聚合酶联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对其机制进行探究;通过细胞毒性实验考察TT-1+IFN-α是否可以增强NK细胞对HepG-2/Huh7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最后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考察TT-1+IFN-α联合用药对肿瘤组织中MICA和NKG2D的表达量的影响。结论:MTT实验表明TT-1可以在体外有效地抑制HepG-2/Huh7细胞的增殖。小鼠移植瘤模型实验结果显示TT-1+IFN-α联合用药比TT-1单独给药更能有效地抑制HepG-2/Huh7移植瘤的生长,但是在消除NK细胞之后该效应明显减弱,说明TT-1+IFN-α的抗肿瘤效应是通过NK细胞特异性介导的。TT-1不仅可以上调肿瘤细胞表面MICA的表达量,而且可以减少可溶性MICA的分泌;进一步研究表明,TT-1通过抑制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0(ADAM 10)的表达来阻止MICA从肿瘤细胞表面脱落。细胞毒性实验表明,TT-1+IFN-α可以显著增强NK细胞对HepG-2/Huh7细胞的杀伤作用。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TT-1+IFN-α联合用药可以明显增加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表面MICA和NK细胞NKG2D的表达量。综上所述,TT-1+IFN-α联合用药可以通过增强MICA和NKG2D的相互作用达到显著的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简称MCF-7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不同浓度姜黄素(0.048,0.056,0.064,0.072,0.080μmol/L)作用于MCF-7细胞24h,采用CCK-8法检测其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结果:经上述不同浓度姜黄素诱导24h后,MCF-7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7%、28%、48%、50%及55%;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出DNA梯形条带.结论:姜黄素对体外培养MCF-7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茶多酚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创新点:全面考察了茶多酚对抗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为茶多酚作为抗肿瘤辅助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选取不同组织来源的五种人肿瘤细胞(人肝癌细胞Hep G2、人肺癌细胞A549、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乳腺癌细胞MCF-7)作为体外模型,以MTT法检测茶多酚对其增殖抑制作用。然后,选用最敏感细胞MCF-7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茶多酚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用Hoechst 3328染色法观察茶多酚对细胞核形态的影响,用JC-1染色法观察茶多酚对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影响,用双氯荧光素(DCFH-DA)染色法观察茶多酚对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用凝胶电泳DNA片段测定法(DNA ladder)观察茶多酚处理后细胞DNA断裂情况,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茶多酚对细胞凋亡关键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的影响,全面探讨了茶多酚体外抗肿瘤机制。结论: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线粒体凋亡抑制MCF-7细胞增殖。茶多酚诱导线粒体凋亡的途径是使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促使MCF-7细胞内ROS生成,促使细胞DNA断裂和促进细胞内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模式,及其在肿瘤进展中所起的作用。创新点:首次证明了PTP1B能够增加非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水平,而非磷酸化STAT3与核转录因子(NF-κB)形成新的转录因子介导C-C型趋化因子配体5(CCL5)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导致肿瘤恶性程度增加。方法:收集67名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并记录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使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PTP1B含量;研究PTP1B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制作PTP1B基因敲除MCF-7细胞系,分别使用细胞生长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划痕活力实验检测基因敲出组与对照组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使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细胞中磷酸化与非磷酸化STAT3表达水平和CCL5表达水平。结论:大约70%乳腺癌患者高表达PTP1B,并且随着患者TNM分期增加,患者PTP1B表达水平不断增加,同时PTP1B高表达与ER-、PR-和HER2+相关(表1和2);与对照组相比,PTP1B基因敲除组中肿瘤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明显下降(图2和3),同时PTP1B可以通过上调STAT3非磷酸化水平来提高CCL5的表达,从而加快乳腺癌发生及发展(图4)。总之,PTP1B对乳腺癌的发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RAC1蛋白调控阿霉素(DOX)诱导肿瘤转移机制,设计靶向RAC1的小干扰RNA(siRNA)递释系统,抑制DOX治疗诱导的肿瘤皮质间质样(EMT)转化。创新点:探明了DOX通过RAC1蛋白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转移性变化的机制,构建了靶向沉默RAC1蛋白的siRNA递释系统,有效降低了DOX化疗后肿瘤组织转移的风险。方法:选用MCF-7细胞为模型细胞,体外考察DOX相关活性氧(ROS)对RAC1蛋白的调控作用。针对肿瘤细胞内高谷胱甘肽(GSH)浓度的氧化还原条件,选用二硫键为敏感桥链,壳聚糖为亲水性骨架,硬脂胺为疏水基团,构建氧化还原敏感型基因药物载体CSO-ss-SA。选择靶向沉默RAC1的siRNA为模型药物,构建基因药物递释系统CSO-ss-SA/siRNA。考察CSO-ss-SA/siRNA的理化性质、体外敏感释放及细胞摄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蛋白免疫印迹法和细胞侵袭性实验考察基因药物递释系统的细胞药效。选用Balb/c裸鼠构建MCF-7乳腺肿瘤原位荷瘤动物模型,考察CSO-ss-SA/siRNA对DOX治疗诱导肿瘤组织EMT转化的抑制作用。结论:RAC1是DOX诱导细胞侵袭性的关键蛋白。靶向沉默RAC1的siRNA基因递释系统可在体内外有效抑制DOX治疗诱导的肿瘤组织EMT转化,降低化疗诱导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对卵巢癌细胞迁移和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创新点:本研究发现COX-2对卵巢癌发生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MT)途径促进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顺铂(CDDP)耐药。其抑制剂塞来昔布(CXB)能起到协同抗癌的效果。方法:CCK-8检测CXB和CDDP对SKOV3和ES2细胞的毒性作用。划痕实验评估COX-2对卵巢癌细胞迁移的作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EMT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COX-2可以通过EMT促进卵巢癌细胞迁移和CDDP耐药;CXB可以起到抑制作用,与CDDP协同抗癌。COX-2可以作为卵巢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对卵巢癌细胞迁移和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创新点:本研究发现COX-2对卵巢癌发生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MT)途径促进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顺铂(CDDP)耐药。其抑制剂塞来昔布(CXB)能起到协同抗癌的效果。方法:CCK-8检测CXB和CDDP对SKOV3和ES2细胞的毒性作用。划痕实验评估COX-2对卵巢癌细胞迁移的作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EMT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COX-2可以通过EMT促进卵巢癌细胞迁移和CDDP耐药;CXB可以起到抑制作用,与CDDP协同抗癌。COX-2可以作为卵巢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8.
大部分化疗药物可以促进活性氧(ROS)产生,同时ROS可以诱导细胞凋亡。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有机砷化合物N-(4-(1,3,2-dithiarsinan-2-yl)phenyl)acrylamide(AAZ2),其可通过促进ROS产生诱导胃癌线粒体依赖的细胞凋亡。具体机制为AAZ2通过靶向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DK1)导致葡萄糖代谢改变和氧化应激,继而抑制PI3K/AKT/m TOR通路,最终激活半胱天冬酶(caspase)依赖的细胞凋亡。此外,体内实验也证实了AAZ2可以抑制胃癌移植瘤的生长。综上,在胃癌中,AAZ2可以通过靶向PDK1影响葡萄糖代谢及随后的氧化应激反应,抑制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最终诱发线粒体依赖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灵芝菌生物转化大豆异黄酮,得到富含苷元及灵芝活性成分的多因子转化产物,并研究了转化产物对结直肠癌细胞HTL-9的体外凋亡诱导,初步探讨转化产物的抗癌活性及机理。创新点:灵芝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大豆异黄酮的苷元物质也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本文首次利用灵芝菌液体发酵的匀浆液生物转化大豆异黄酮,所得到的产物中大豆苷元与染料木素转化率高,同时还富集了灵芝菌的活性成分,并对转化产物的抗癌活性及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首先利用灵芝菌液体发酵的匀浆体系生物转化大豆异黄酮(图1)。其次,对转化产物的抗癌活性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对癌细胞存活率(图2)、细胞凋亡(图3)及细胞周期分布(图4)的影响。最后,利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凋亡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进行检测(图5和表2),初步探讨转化产物的体外抗癌机理。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转化产物中大豆苷元及染料木素的转化率分别为96.63%和87.82%,其中染料木素的含量可达(703.21±4.35)mg/g,同时转化产物中还富含了灵芝菌的活性成分。其次,对转化产物抗癌活性研究发现,其能有效降低HTL-9细胞的存活率,可通过将细胞阻滞于G1期而诱导细胞晚期凋亡。此外,转化产物(100μg/ml)还可明显上调Bax、Caspase-3、Caspase-8、Cyto-c和p53的表达量,而Survivin和NF-κB表达量发生明显下调。结果表明,转化产物主要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但同时还调控多个与凋亡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雌二醇对去卵巢后EAE大鼠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去卵巢后10 d的EAE大鼠模型,随机分为EAE组、E2治疗组和佐剂组.E2治疗组在免疫后(post-inoculation,p.i.)0~5 d每日肌注E2(250μg/kg)一次.在p.i.6,8,10,12,14,16 d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脑和脊髓不同部位ICAM-1,IFN-γ的表达,并对EAE组ICAM-1和IFN-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EAE组相比较,在p.i.6~12 d,E2治疗组血清E2浓度升高,临床症状评分降低,体重减轻减少,发病率较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p.i.10~16 d,E2治疗组ICAM-1与IFN-γ的表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EAE组ICAM-1与IFN-γ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结论E2能够有效抑制EAE,其抑制机制与E2下调ICAM-1,IFN-γ的表达进而促使Th细胞发生转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园蓝为研究材料,鉴定园蓝花青素提取物(GBBAEs)中的功能性成分的结构,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体外炎症模型,并评价其抗炎作用和初步机制。创新点:首次探究了蓝莓花青素对建立的LPS诱导体外炎症模型的营养干预作用,并初步探究了发挥抗炎机制的作用通路。方法:将RAW 264.7细胞分为对照组(不作处理)和实验组(1μg/ml LPS刺激建模)。实验组进一步分为3个不同浓度组:400μg/ml GBBAEs组、800μg/ml GBBAEs组和1200μg/ml GBBAEs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检测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NF-γ)等炎症因子的释放量;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IL-1β、IL-6、TNF-α、环氧合酶-2(COX-2)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炎症相关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测定相关炎症蛋白COX-2和NF-κBp65表达水平。结论:试验结果表明,通过ELISA法测定GBBAEs可以显著性抑制NO、PGE2、IL-1β、IL-6、INF-γ等炎症因子的释放;RT-PCR分析阐明在LPS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中,GBBAEs可以显著性抑制IL-1β、IL-6、TNF-α、COX-2及MCP-1的炎症相关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此外,Western blot法进一步显示GBBAEs对相关炎症蛋白COX-2和NF-κBp65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进一步证实GBBAEs通过NF-κB机制通路来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地塞米松(Dex)对脂多糖/D-半乳糖胺(LPS/D-Ga IN)诱导的急性肝衰竭(ALF)小鼠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免疫学机制。创新点:首次发现,早期使用Dex对LPS/D-Ga IN诱导的小鼠ALF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库普佛(Kupffer)细胞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通过LPS/D-Ga IN腹腔注射诱导建立小鼠ALF模型,然后不同时间点予以Dex,观察其治疗效果。使用糖皮质激素受体(Gr)抑制剂检测其具体作用机制;通过血清肝酶检测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明确肝脏损伤情况;使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和血液免疫细胞变化;使用流式微珠阵列(CBA)法检测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变化;使用二代测序检测小鼠Kupffer细胞信使RNA(m RNA)变化。结论:早期使用Dex可增加小鼠肝脏Kupffer细胞数目,并促进Kupffer细胞中Nr4a1表达,从而改善LPS/D-Ga IN诱导的小鼠ALF。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一种或多种能预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及其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创新点:本研究发现,miR-455与Her-2阳性乳腺癌转移相关,可能是一个预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miR-455可以通过与长链非编码RNA人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1)的相互作用,在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方法:通过下载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与乳腺癌相关的微小RNA(miRNA)测序数据,筛选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miRNA,进一步分析这些miRNA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同时,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这些miRNA在不同程度淋巴结转移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通过细胞学实验研究过表达miR-455对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453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用qRT-PCR检测过表达miR-455对MALAT1表达的影响。结论:miR-455可能是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潜在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青霉素静注联合布地奈德、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静注联合布地奈德、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IL-4、IFN-γ水平,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56.7%),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0.756,P0.01).疗程结束后,观察组IL-4水平显著下降,IFN-γ水平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治疗前后对照组IL-4、IFN-γ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L-4表达和上调IFN-γ表达,调节Th1/Th2的失衡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商南泉茗茶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商南泉茗茶多糖体外抑瘤作用,采用MTT法检测其作用于结肠癌、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细胞系后的细胞存活率、LDH法检测细胞毒性、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商南泉茗茶多糖对结肠癌、肺腺癌、乳腺癌等肿瘤细胞系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作用,其中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强,结肠癌次之,肺癌最弱。进一步研究表明,商南泉茗茶多糖能够使MCF-7细胞的生长周期阻滞于G0/G1期,并且有明显的诱导MCF-7细胞凋亡作用。商洛绿茶茶多糖具有明显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猪流性腹泻病毒(PEDV)核衣壳蛋白(N蛋白)对III型λ干扰素(IFN-λ)的影响。创新点:首次在IPEC-J2细胞模型中证明PEDV流行病毒株的N蛋白可拮抗由聚肌胞苷酸(poly(I:C))诱导表达的III型IFN,但不能拮抗I型或II型IFN。这种拮抗作用是通过阻断核因子κB(NF-κB)入核来实现的。方法:利用poly(I:C)刺激IPEC-J2细胞使其IFN诱导表达。实验组转染N蛋白真核表达载体,对照组转染空载体;利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PC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技术,检测N蛋白对I型、II型及III型IFN表达抑制情况。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F-κB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分析NF-κB入核与N蛋白抑制IFN-λ表达的关系。结论:2013年至2017年间从浙江省不同的农场分离的10个PEDV毒株的N蛋白具有较高的核苷酸同源性,而疫苗毒株CV777的N蛋白在系统发育树中形成单系分支(图1)。流行病毒株的N蛋白可以在IPEC-J2细胞中成功表达(图2和3),并拮抗由poly(I:C)诱导表达的III型IFN,但不能拮抗I型或II型IFN(图4和5)。PEDV N蛋白通过阻断NF-ΚB入核来对poly(I:C)诱导的IFN-λ3产生的抑制作用(图6)。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TGF-β1作用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RLE-6TN在EMT过程中HDAC1、8的表达情况及TSA对TGF-β1诱导细胞EMT的影响。方法:将TGF-β1加入到体外培养的细胞中,于不同时间收取细胞,采用WB及Real-time RT-PCR检测HDAC1、8及E-cad、α-SMA的表达情况。然后将TGF-β1加入经过TSA预处理的细胞中,于不同时间收取细胞,重新检测上述基因。结果:加入TGF-β1后,E-cad蛋白表达下调;α-SMA蛋白表达上调;HDAC1蛋白表达上调;HDAC8蛋白表达下调。E-cad mRNA表达下调;α-SMA及HDAC8的mRNA均于12 h表达上调,6 h、24 h表达下调;HDAC1 mRNA表达于6 h下调,24 h上调。加入TSA后,E-cad蛋白表达上调;α-SMA、HDAC1及HDAC8蛋白的表达均下调。E-cad mRNA表达上调;α-SMA mRNA表达于6 h、12 h上调,24 h下调;HDAC1 mRNA表达下调;HDAC8 mRNA表达上调。结论:TGF-β1体外诱导的RLE-6TN细胞EMT,可以通过应用TSA抑制其获得α-SMA表型、失去E-cad表型,从而部分逆转TGF-β1诱导的肺泡Ⅱ型上皮EM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苯丁酸钠(SPB)联合奥沙利铂(L-OHP)诱导HT29细胞的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结肠癌HT2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奥沙利铂组、苯丁酸钠(1 mmoL/L)+奥沙利铂组、苯丁酸钠(2 mmoL/L)+奥沙利铂组,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核转录因子NK-κB的表达。结果:苯丁酸钠能降低奥沙利铂诱导的HT29细胞存活率,随着其浓度增高,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P<0.01),细胞中Caspase-3蛋白和NK-κB蛋白表达则逐渐降低(P<0.05),均呈浓度依赖性。结论:苯丁酸钠(SPB)联合奥沙利铂(L-OHP)可诱导HT29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aspase-3和NK-κB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阿霉素(ADR)作用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和正常ARPE-19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和信号通路,探究ADR治疗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性疾病的潜在机制。创新点:首次运用基因芯片技术通过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探究ADR促进ARPE-19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比色法和碘化丙啶(PI)单染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ADR对ARPE-1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ADR作用的ARPE-19细胞(实验组)和正常ARPE-19细胞(对照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用JC-1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和Bcl2/Bax蛋白表达比率检测线粒体功能;通过检测γ-H2AX、p-CHK1、 p-CHK2等蛋白表达量分析DNA的损伤和修复。结论:ADR通过启动DNA损伤反应,引起p53信号通路依赖的线粒体功能失调并激活caspase依赖的凋亡,最终导致ARPE-19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最近有研究表明卡非佐米(Carfilzominb,CFZ)能有效抑制肺腺癌细胞生长,但是其中的内在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针对CFZ抑制肺腺癌生长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创新点:揭示了蛋白酶体抑制剂抗实体肿瘤的新机制,为这类药物用于实体肿瘤治疗提供了有利依据。同时Gadd45a可做为候选指标用于蛋白酶体抑制剂抗肿瘤疗效的预测。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FZ对肺腺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通过MTS比色法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分析CFZ对肺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使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结论:CFZ通过AKT/FOXO3a通路上调Gadd45a基因的表达,诱导肺腺癌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