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安若辰 《青年记者》2017,(27):33-35
准确性是评估新闻发布会效果的第一要务,①在政务活动实时传播的今天,新闻发布会上各方的现场表现本身也成为传播产品,这就对语意、语法和语用技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言说者,发言人与提问记者双方都要更有效地使用语言策略,使在场表现专业得体、有效掌握话语权. 由此,不少学者从语言层面来研究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策略,对其所使用的规避、闪避、拒绝、委婉、模糊、礼貌等典型语用现象及其语用功能进行研究,②丰富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路径.本文所引入的言据性(evidentiality)理论也是一种语用技巧,言说者通过有意识地应用言据性技巧,凸显或改变信息的可靠程度,使自身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并对对方形成压力,使其做出必要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代丽娟 《大观周刊》2012,(38):272-27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的形成主要依靠课堂上对听、说、读、写多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来获得的。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英语教师不仅要在继续强化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这些在之前教学中常常会被忽略的素养。“听”对于学习语言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播音员需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才能在工作上有更大的进步与成就。长时间以来,一些人将播报和严肃划上了等号,这让我们不少的新闻节目听起来如同说教,缺乏鲜活和生气。这些都需要求变求新。新闻播音的创新要体现在理论上和有声语言、副语言、风格、播报方式上。  相似文献   

4.
广播语言传播是传播媒体有声语言的传受过程,先有传播主体的有声语言创作,后有接受主体的有声语言的解码。听众在接受过程中关键是要通过耳朵来完成。听众在收听广播时,只能听见声音,看不见文字的形体,没有反复思考的余地,如果自己心目中没有一个具体形象,听上去就会一知半解,或不知所云,那么要想听众能否听得进去,  相似文献   

5.
王永强 《大观周刊》2011,(35):181-181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我认为语法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学生的听、说、读、写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为听、说、读、写服务的。  相似文献   

6.
岳晓东 《视听界》2001,(5):31-31
古人曰“材有美,工在巧”。词汇是语言的材料,语言光美还不行,还要看表达者的“工”是不是“巧”了。写文章的目的要让人喜欢看,说话的目的要让人喜欢听,节目主持人要想让受众从心眼里愿意听你说的每一句话,就必须动点脑筋,想点办法,说话不能言而无味,必须幽默、风趣,让受众喜闻乐听。但只做到让受众喜欢听你说的话还不够,还必须让受众从中感  相似文献   

7.
广播记者如何践行"走转改",创新报道形式和方法,做活、做优"三农"报道?笔者认为,一方面在内容上要符合中央不断出台的惠农政策,要有时代内涵;另一方面,记者在采访中要接地气、转作风,善于寻找"三农"之变;同时写作上要改文风,认真研究广播语言,用好农民语言,使听众愿意听、喜欢听。  相似文献   

8.
海翠花 《大观周刊》2011,(41):139-139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通过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用语言的技能属于心智技能,心智技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形成的规律,语言技能的训练必须遵循心智技能训练的规律。要正确看待语言训练的价值.不要误将语言训练的价值现象当作语言训练的价值本质。  相似文献   

9.
李本学 《新闻窗》2010,(6):121-122
报纸是单纯通过"视觉"传递信息,电视则是通过"听"和"视觉"的感观综合让人们得到享受。相对于这两种传播形式而言,广播似乎略处劣势。这就要求广播语言要有文采,  相似文献   

10.
汤汇炎 《视听界》2002,(4):89-89
欧阳修老夫子所言:言不激切,则听者或未动心。所谓“激切”就是表述事物要贴切、准确、通俗。传媒中的“言”必须“激切”,尤其是广播更要“激切”,更要个性化,让听众一听就明白。就一个节目乃至一个电台而言,广播语言个性化,形成特色才能吸引听众。听众通过收音机和广播喇叭,收听电台节目,全凭听  相似文献   

11.
通讯播音语言要自然.自然是指播音语言的口语化,驾驭文字,让它从口中出来,就如同说话一样,既自然又流畅.这一观点是针对播音实践中的着意雕饰、矫揉造做而言的。有人说,通讯播音语言就是要着意雕琢,只有这样才能显出语言高雅和文彩。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一是言不达意:听到的不是说出来的有准确语义的话,而是把组成话的字、词、词组堆砌在一起,人们称它为“字话”.一是虚情假意,故做姿态,让人听了腻烦,甚至听后叫人起鸡皮疙瘩.为此,播通讯的语言要自然,要口语化,这“化”很重要,化与不化是表达成败  相似文献   

12.
王丽红 《大观周刊》2013,(5):208-208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英语学科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听是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之一,  相似文献   

13.
广播语言要尽量避免使用长句,因为主、谓、宾成份离得远,附加成份一大串,播音员难读,听众不得要领。下面说说几种变长句为短句的方法。 (一)把一个复杂的长单句变为一个并列复句。如:“我们这些电大学生要考政治经济学、形式逻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应用写作。”宜改为:“我们这些电大学生要考政治经济学、形式逻辑、中国古代文学,还要考中国现代文学、应用写作。”这样,句子由紧变松,听起来顺耳。  相似文献   

14.
周萍萍 《今传媒》2012,(6):95-96
语言是人物心灵写照。这里,语言不单是传达意思的符号,而且还应具备一种使对白变得灵活生动、丰富多彩的功能。我们在创作前要认真揣摩,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的形象才能被受众准确的"听"出来。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新闻工作者的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工作者是靠语言来工作的。如果语言贫乏、枯燥,就不可能写出生动深刻的好文章来。要提高语言的表现能力,就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要向文学作品学习语言,要向外国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群众语言朴实、简炼、生动、形象,用群众语言去表现群众的思想、情感、生活和劳动,群众喜欢看,喜欢听,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报纸上的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广播里的稿件是播给人听的。一个用眼睛看,一个用耳朵听,这在语言的运用上,就有了很大的差别。广播稿写出来,不符合“听”的要求,听众听不懂,就会削弱广播宣传的效果。因此,要  相似文献   

17.
广播是通过电波靠声音进行传播的现代化传媒工具,它的特点是只可耳闻,不能目睹,而且稍纵即逝。因此,广播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广播语言必须做到口语化和规范化。广播与电视、报纸、杂志不同。广播是靠耳朵听的,用耳朵听比起用眼睛看,在接受上有些困难。人们在看书或看报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查一查字典;遇到不懂的句子,可以多看几遍,直到弄懂为止。听广播就不同了,听众没有听懂,播音员还是要继续往下播,不会停下来,听众一句话听不懂或者是一个字没有听清楚,就会影响到对整篇稿件内容的理解,甚至还可能发生误解。同时,广播听众比起…  相似文献   

18.
广播是给人听的,靠听觉起作用,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了。可这些年,我们同行中的不少同志往往忽略了广播一听即逝、不容思索的这一基本特点,不大注意广播语言的运用。好像广播编辑与报刊编辑没啥两样,不大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所以,在播出稿的语言上存在种种弊病,即使在一年一度的全市优秀广播稿件(节目)评比中,不符合广播语体的现象也不乏其例。弊病之一单音词  相似文献   

19.
高旭 《记者摇篮》2012,(8):24-25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个媒体中,报纸是白纸黑字,读者看一遍不懂,可以反复看,直到看懂为止。而广播电视新闻是靠声音传播的(电视虽然有画面,但观众也要靠耳朵去感知新闻的内容),而声音一听而过,转瞬即逝,容不得听众观众去琢磨,去思考,所以广播电视的记者要想让听众观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就必须用一听就懂的语言写新闻。可是,广播电视的记者常常忽视广播电视"听"的这个特点,不讲究口语化,不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新闻,有些话白纸黑字写出来也不见得看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不同,要简而明.语言的力量,不在于华丽,而在于朴实,准确,新闻语言越朴实,越准确,越能令人信服。”“报纸的对象是读者。读者各种各样。文化水平不一样,有的还是文盲。虽不能读,但能听,语言不朴实,如何去听!”“我打个比方,报纸就象演戏.看戏的,有老头子,老太太,还有小媳妇。戏要抓住人,就得有趣味。所以我说,新闻语言还要有趣味。”“新闻记者就是作家。作家要在语言上下功夫,记者要有文学素养,否则当不了记者。有的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