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视新闻与观众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与观众调查张令振一、电视台新闻改革离不开观众调查中央电视台从1958年开始播出节目起,就比较重视观众联系与观众调查工作,注意倾听来自观众方面的反馈意见。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观众调查工作同样也在飞速发展,不仅调查方法有了很大改进,而且对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2.
历史类陈列要改变过去只是单向发送信息,观众却无法回馈和沟通的状况,博物馆要运用多样化的交流手段,丰富观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数量,增强观众对陈列展示的先民生活的卷入感,促成观众与陈列表达的先民在情感上的沟通。在历史陈列中表现先民的日常生活片断和生产过程,布置主题鲜明,反映主人公活动的复原场景,为观众创造恍如置身其间的氛围,有助于观众体察和感受先民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3.
创办公共频道,是河南省广电局为适应市县电视台职能转变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一年多来,公共频道与时俱进,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市场意识+科学态度+拼命精神。市场意识电视为观众而办,观众是电视的生存基础。准确把握观众需求,适应观众要求,才能贴近观众、服务观众,赢得观众。开播前,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观众收视调查表。一方面在省会主要报刊登载调查问卷征询答案;另一方面派采编人员携带问卷深入到18个省辖市,直接与观众面对面沟通交流。根据对收回的2000多份答卷,科学的定量统计与分析,调整了原定…  相似文献   

4.
教惟东 《记者摇篮》2004,(11):55-55
电视的观众意识.是以观众为本位,全心全意为观众着想和服务的思想意识。它要求电视人心中时刻装着观众,视观众为朋友,想观众之所想,急观众之所急。尽量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5.
本从电视批判理论中的读导向理论角度出发,来分析观众与电视广告之间是如何进行互动的,指出“诠释社群”对观众影响形成观众与广告在观念上的互动,观众通过对广告的默许,顺从与交战产生在意图上的互动,表明观念如何在互动中填补广告中所遗留的空隙及广告与观众如何运用好莱坞模式与修辞式进行互动。  相似文献   

6.
马曹 《青年记者》2007,(8):33-33
2006年底,浙江广电集团为“回报观众,回报社会”,举,办了中国(浙江)电视观众节,得到了全国观众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响应,全国各地直接参与各项活动的达800万人次,观众的主体地位在“观众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完全由观众投票选出的十大电视剧、十大广告排行榜,还是浙广传媒17个频道全数参与、由各频道当家名嘴亲自担任免费导游的“广电一日游”,甚至多场大型互动联欢晚会,也由观众当评委给节目打分,为优秀节目颁奖。浙广传媒的“观众节”,不只是创造了“观众节”这样一个新词汇,而是身体力行地宣告了一种极具亲和力的理念姿态——以观众为本,为观众办节。[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也许,电视新闻从业人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度重视观众对节目的评价与反应。因此,如何贴近观众、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也自然成了所有栏目经营为之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的大难题。与此同时,一个十分显然的问题摆在电视人的面前:关起门来自我把玩“艺术”精品,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形象策划与包装上向观众频送秋波恐怕只是舍本逐末罢了;一味地关注一些远离百姓生活的所谓“要事”似乎也很难激发观众的兴趣;而采访记浮在面上,只跑机关,不下基层,甚至成了某些部门与单位的“代言人”,则更是远离观众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电视节目编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收视规律和习惯.而观众收看电视的习惯和规律是建立在作息规律基础之上的。只有把握观众的作息规律,才能进一步把握观众的收视规律;只有把握观众的收视规律,才能使电视节目编排更贴近观众需求。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公司对绍兴地区的收视调查数据.绍兴电视观众在生活形态、收视习惯上大致有以下规律。  相似文献   

9.
在多频道电视时代,收视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考察观众流动情况。单纯的收视率或占有率分析,诚然可以反映观众在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上对某一频道(或节目)的聚集情况,但却无法得到关于观众动态行为的更多信息。观众流动分析则是通过纵向跟踪观众在各频道间的出入行为,把握观众群分化与重组的规律,分析竞争对手的表现,为有针对性地制定编播制作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很多谈话节目,如《艺术人生》、《鲁豫有约》、《实话实说》等,其人员构成中,除了主持人和嘉宾以外,还有现场观众。有了现场观众,节目看起来更热闹,形式更丰富了,但是,在一些节目中,观众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而已,他们的作用和没有生命的布景毫无区别。观众对节目没有积极性,当然也不可能在节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主持人也只重视嘉宾的交流和反应,却对现场观众不以为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胡韬 《新闻前哨》2006,(8):82-82
现场观众要成为电视谈话节目的主角,首先要打破节目创作生产的思维定式,把现场观众同谈话节目的主嘉宾同样对待,在围绕主嘉宾做章的同时,还要适时地创造更多机会安排现场观众“发言”。此外,就是要全力调动现场观众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相似文献   

12.
观众分类与电视剧质量(上篇)韩大川当前,电视剧成了大众娱乐的主角。以往的任何文艺形式都没有电视剧现在的观众多.电视剧在过去也不是这样子。观众多意味着功业辉煌,今后怎样服务这些观众必将有许多新文章。本文上篇从观众分类入手分析他们的心理和趣味;下篇强调在...  相似文献   

13.
李斌 《青年记者》2007,(15):50-51
风友炮轰朱军,说朱军的绝招就是哭。我的看法是,朱军“哭”是一种主持艺术,或者说是风格。这种风格在《艺术人生》前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默罗,二战期间美国最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主持的《这就是伦敦》,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他站在被德军轰炸后的废墟前,用略显抽注的颤音向观众们播报,让多少观众热泪盈眶。我们必须承认,在一定的时空里面,调动观众情绪、吸引观众注意的最好方式之一,是煽情。  相似文献   

14.
李同生 《记者摇篮》2005,(11):23-24
观众对一个栏目是否喜欢,应该说因素是多方面的,内容的、形式的、技术的等都不可缺少,基础则是选题是否符合观众的收视需求,能否满足观众的收视欲望。精神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都具有一个产销对路的问题。一个题材选准了.记者的创作欲望强烈.采编制一路顺手,播出后容易引起反响;否则记者自己对选题兴趣索然,制作的节目也很难会有观众。记者与观众在对待统一题材态度上的一致性告诉我们。尽管选题具有很深的学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捷径可走.那就是在获得一个题材的信息时.记者不要仅从职业的角度去考虑取舍,而是把自己作为一名普通观众,问一下自己对这个题材是否感兴趣。记者自己不喜欢,那么观众很有可能不买帐。记者以平民心去审视题材,往往会赢得观众心。  相似文献   

15.
陈旭  俞赛建 《新闻实践》2007,(12):39-40
11月8日,浙江广电集团迎来了第二届中国(浙江)电视观众节。去年也是这个时候,首届中国(浙江)电视观众节以“回报观众,回报社会”为诉求,通过观众日活动、钱塘盛会、观众嘉年华、“激情飞扬”晚会等多种形式的观众参与性活动,一时间成为全国观众瞩目的焦点,并被业界权威媒体评为“2006TV榜样”。今年,浙江广电集团依然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聚集在一起过节,  相似文献   

16.
任世靖  许艳玲 《新闻知识》2023,(7):65-70+95
2023年杭州亚运会中电子竞技首次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随着电子竞技逐渐被主流赛事接纳,大众对于电子竞技的正向认知也在加强,电子竞技的玩家、粉丝和电竞赛事的观众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大型规模化赛事中甚至出现了观众的现象级反应。本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传播理论,对电竞赛事观众相关的视频内容和网络文本进行文本分析,探究电竞赛事中观众互动仪式链的内在运行机制,强调赛事观众的边界设置、相互关注、情感连带和群体兴奋,总结该互动仪式链产生的多重有效结果,并尝试搭建电竞赛事观众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模型,为电竞赛事行业未来发展提供观众情感结构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国民阅读率下降,责任既在社会,在读者与不读者,也在出版者,总之是责有攸归。有道是:“剧院培养观众,观众选择剧团”,同理可证:“出版业培养读者,读者选择图书”。读书与出版,对立而统一,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乃至生死与共。食客不进餐馆,餐馆有责任,因为人总是要吃饭的;观众不看戏,剧团有责任,因为事实证明好戏总有大量观众;同理可证,读者不读书,出版人当然有责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留住观众     
留住观众孙汀娟在一次综艺晚会上,围绕“电视”这个话题我采访过几位观众。有一位观众的电视机能收到18个频道,我问:“如果您觉得节目不好看,能容忍它的时间最长是多少?”他很腼腆地实话实说:“五分钟吧!”这个五分钟实际上就是观众对我们电视人的要求:留住观众...  相似文献   

19.
在主持人节目中,主持人亲切地将观众称为“朋友”。然而,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等单位进行的“六城市青年观众电视收视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电视“主持人”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主持人似乎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当作观众的朋友。主持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那就是主持人在节目中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独特的风格、真实的情感真正与观众相知、相交,使观众真正想看、爱看你所主持的节目。  相似文献   

20.
上海科技馆开馆初期观众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科技馆于2001年12月18日正式开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科技馆。至2002年底观众达到了近270万人次。本研究对2002年2月至9日回收的693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了解开馆初期一般观众的基本资料、参观行为;对上海科技馆各项设施、服务的满意程度状况。本研究结果发现观众对上海科技馆印象最深(好)的依次是建筑、环境,而服务排名最后。对上海科技馆最满意的展厅是“生物万物”、“智慧之光”,最不满意的是“设计师摇篮”展厅。2002年上海科技馆的观众来自五湖四海,但还是以本地、江浙的青少年观众为主,观众的家庭背景以国家与社会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普通办事人员为主,月收入在1500至4000元的家庭是上海科技馆主要观众群体。本进一步运用数学手段,分析了观众的部分行为相关性、观众的类型,并对观众调查分析的方法、科技馆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