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0 毫秒
1.
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应是"知识共享、交流互动、休闲娱乐、创意展示、文化共同体"的场所,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的一些公共图书馆在营造第三空间上进行了实践探索。剖析并总结现有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现状和经验,并对公共图书馆营造第三空间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何静 《黑龙江档案》2014,(4):167-167
正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缓解压力、消除矛盾的场所。在此背景下,咖啡屋、休闲吧及公园等休闲场所得到大规模发展,已逐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第三空间"。而图书馆作为汲取知识的社会服务机构,在愉悦人们心情、增长知识上具有独特的作用。为此,建立图书馆"第三空间",构建读者个性化服务势在必行。一、合理布局,营造"第三空间"休闲环境  相似文献   

3.
国际图书馆界曾纠结于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近来,"第二起居室"和"第三空间"概念的提出,突破了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中心的传统理念,将公共图书馆引向一个全新的空间概念,但为了对公共图书馆具有更明确的指导意义,也许"第三文化空间"的概念更为恰当。据此,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应秉承"平等、自由、多元"的价值理念,将学习与信息获取、娱乐与社会交流、表现与愿望实现打造成为其立足于社会并为公众所认同的三大中心使命。  相似文献   

4.
新一代数字技术颠覆了城市阅读空间的传统价值创造逻辑,文章基于价值创造的分析,指出城市阅读空间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包括边界扩展、社群化和价值网络,并提出数字化转型下城市阅读空间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数字基础设施和平台及生态系统建设,完善城市阅读空间体验,打造"空间+社群+多元化业务"的运作模式,以及构建城市阅读文化生态圈.  相似文献   

5.
"第三文化空间"概念是在"第三空间"理论基础上的延伸与创新,并且更能表达公共图书馆的文化特质,营造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很有必要。探讨了营造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理论和实践近年来在国外图书馆界受到普遍关注,美国等以"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理念而打造的社区图书馆全新服务模式,广受人们的欢迎。借鉴单向街图书馆"第三空间"的运营模式,探讨了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的构建与服务。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第三空间"的关键属性,分析"第三空间"的街区图书馆建设重点,提出了目前在建设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基础建设薄弱、社交属性和活动性偏弱等不足现象,建议今后街区图书馆建设应从增加投入、突出街区特色、加强多方合作、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等方面入手,深入推进街区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建设,展现城市"第三空间"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第三空间"的定义,分析了江西省图书馆打造"第三空间"的背景和意义,列举了近年来江西省图书馆在图书馆的转型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提升、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四个方面为"第三空间"的打造所作的有效尝试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第三空间”营造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兰 《图书与情报》2012,(5):99-101
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成功营造给了图书馆"第三空间"营造的启发与借鉴,图书馆作为区分于家庭与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的认识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图书馆"第三空间"的营造可从环境设计、布局划分、读者活动、休闲服务等途径入手,此外,还需在理念、制度、人员等方面给予保障建设。  相似文献   

10.
构建有知识、艺术、品味、生活的报社多功能图书馆,实现报社图书馆转型创新,既能保护和利用报社图书馆典藏资源,又能结合数字化技术,进一步发挥图书馆在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同时也为辛苦打拼的报人们营造一个有知识馆藏、技术含量、幽雅环境、人性服务的第三空间——一个缓解压力、修身养性、求知交流、文化休闲的"家外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