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意象派中心人物。1921年离开意象派并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后离异。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相似文献   

2.
作者朱自清,字佩弦,一八九八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在扬州仕宦定居,所以他自称是“扬州人”。幼年受的是传统的古典教育。一九二○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在大学求学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一九二三年发表了长诗《毁灭》,在当时诗坛上发生很大的影响。一九二四年,出版诗集《蹝迹》,其中第一首诗是《光明》,他感到世界的黑暗,急切地追求光明,诗的结语是“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表现了他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开始转向散文。他自己介绍他的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是“五四”新诗开拓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长诗《毁灭》.在诗坛上发生过重大影响。一九二五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在创作上逐渐转向散文。由于他在新文学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先后写  相似文献   

4.
《加兴师专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刊登的陈子典同志的大作《采用·变革·创新》,较为了详细地介绍了鲁迅先生生前对民间歌谣的采取和发展的情况,作为对鲁迅创作活动的研究,作者选择论题的角度,无疑有它独到和新颖的地方.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可商榷之处.本文试图从对鲁迅先生《我的失恋》和《公民科歌》两诗的分析和解释上提出一点浅见.鲁迅的《我的失恋》作于一九二四年.对这首诗的创作动机,鲁迅作过这样的解释:三段‘打油诗’题作《我的失恋》,“是看见当时‘阿呀呵唷,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  相似文献   

5.
第一期阿·托尔斯泰和他的《彼得大帝》······……朱妥闪耀着天才的光芒的杰作·······,·······……方平略论司汤达的《红与白,···············……包承吉试论叶赛宁的代表作 一一《安娜·斯涅金娜》·········……杜嘉臻论新发现的《红楼梦》第三次程印本……顿鸣塘李贺二题..····························……徐树仪《文心雕龙》和《周易》的关系·········……王小盾胡适的文学改良理论述略············……陈永志试论《子夜》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6.
“达夫一生可以说不得志的一个人,在北大没有当到教授,后来(一九二四年初)同石瑛先生到武大去曾经担任过教授”。这是郭沫若同志在《历史人物·论郁达夫》中的话,提到了郁达夫赴武昌就职的时间。冯雪峰同志在《郁达夫生平事略》(载《新文学史料》第一辑)中则说:郁达夫“一九二五年春初赴武昌任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授”。在《新文学史料》第五辑上所载的于陶同志的《创造社与郁达夫》一文中,也称:“一九二五年初,郁达夫离开北京大学,随石瑛去武昌担任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授”。郭说、冯说,于说这三种说法,何者准确?在三十多年来的一些研究郁达夫的论著和文学史教材中,都没有提出质疑或加以辨正,有的索性回避。近期,笔者查找到了郁达夫的《说几句话》一文,这是为郁达夫著作的各种集子、本子所未收的散佚的一篇通信,载于《现代评论》四十六期。郁的这篇通信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七日,内中追述到他离北京南下武昌的时间时这样说:“从今年的阴历正月起,我在武昌的狗洞里住了半年”。  相似文献   

7.
翻开马雅可夫斯基讽刺诗集《开会迷》,我就被这些既幽默又深刻的火辣辣的诗句吸引住了,同时也不无诧异地想:难道这些现实感这么强的诗,真是半个世纪以前写下的吗?是的,这本集子里收集的,是马雅可夫斯基一九二○年至一九三○年间写的一部分讽刺诗.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大诗人,生于一八九三年,卒于一九三○年,最著名的作品有长诗《列宁》、《好!》等,在我国也有很大的影响.讽刺诗在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和重要的地位.列宁很赞赏他的政治讽刺诗《开会迷》,列宁说:“昨天我偶然在《消息报》上读了马雅可夫斯基的一首政治题材的诗.我不是他的诗才的崇拜者,虽然我完全承认自己在这方面外行,但是从政治和行政的观点来看,我很久没有感到这样愉快了.他在这首诗里尖刻地嘲笑了会议,讥讽了老是开会和不断开会的共产党员.诗写得怎样,我不知道,然而在政治方面,我敢担保这是完全正确的.”(《列宁全集》第33卷第194页) 马雅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来宁波时在一九二四年二月,这年的春节是二月四日,他在温州和家人一起过了年就只身到宁波来了。《朱自清年表》说是一九二四年八月就聘宁波省立四中国文教员,显然是误记。朱自清由一九二三年初春任教于温州省立十中,他在该校只教了一个学期书。最后在温州写了《绿》,落款年月为二月八月,即这年的正月初四,而写于宁波的《白水漈》则是三月十六日。此可推知朱自清大约是二月下旬来宁波的。于一九二五年八月离开,由俞平伯推荐,前往清华大学任教。他在宁波生活了一年半光景。朱自清是应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即今宁波一中前身)校长经亨颐之聘来宁波任教的,相继到来的有夏丐尊、方光焘、刘延  相似文献   

9.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他的叙事长诗《奥辛的漫游》写于1886—1888年间,于1889年出版,当时诗人24岁。这首诗是他的第一本诗集《奥辛的漫游》的压卷之作,是叶芝以爱尔兰民间传说为题材创作的第一首诗,曾被誉为叶芝诗歌创作中的第一个里程碑,正如莎士比亚根据一则凶杀复仇故事创作出了不朽之作《哈姆雷特》一样,一个本来粗糙的民间传说片断,在叶芝  相似文献   

10.
朱湘的新诗主要收入四个集子,即《夏天》(1925年)、《草莽集》(1927年)、《石门集》(1934年)、《永言集》(1936年)。其中《永言集》收入了其它三集以外的诗作,不是朱湘某一新诗创作阶段的结集,而其它三个集子分别代表了朱湘新诗创作的三个不同时期。《石门集》中有朱湘英体十四行诗17首,意体十四行诗54首。这些十四行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看,都代表了十四行诗移植到中国的重要实绩。这些诗创作时间约在1930年到1933年间,虽然《石门集》在诗人死后半年  相似文献   

11.
(一)《伤逝》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一篇。《彷徨》收集了鲁迅从一九二四年一月至一九二五年间写的十一篇小说:《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这些小说曾先后发表在《语丝》、《莽原》、《小说月报》、《东方杂志》、《总报副刊》上,于一九二六年八月汇编成集出版,属《乌合  相似文献   

12.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在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诸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琳娜》、《复活》等许多不朽的艺术珍品,给人类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13.
威廉斯的长诗《帕特森》 威廉斯从1927年开始写《帕特森》这首长诗,原计划写4集,后来增加了一集,分别于1946、1948、1949和1958年出版,第六集仅4页,在他死后由旁人整理,于1963年出版。按1963年版本,全书246页中,有诗102首(4574行),散文100余段,可与庞德的《诗章》(117首诗和散文)相比,比艾略特的《荒原》(433行)、哈特·克兰的《桥》(58页共1269行)篇幅要大得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东海县人。幼年曾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一九一六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一九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以后曾在江苏、浙江的一些中学任教。朱自清上大学时就开始写新诗,中学任教时期也未间断诗歌创作。一九二四年出版了诗文集《踪迹》。他诗歌的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醒了的知识青年对光明的呼唤。一九二五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创作转向散文。一九二八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作家。  相似文献   

15.
散文诗《雪》是《野草》中的一篇,作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野草》是鲁迅的一本散文诗集,连题辞在内;共收散文诗二十四篇,作于一九二四年九月到一九二六年四月。这是个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斗的时期。在南方;革命形势得到迅速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但在北方,却处于英美日等帝  相似文献   

16.
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3—1877)是涅克拉索夫创作的高峰。这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和改革后的真正的生活百科全书,是一部构思宏大的作品,一部深入到当时的俄国各个不同的阶级的人们的心灵里的作品,一部真实、鲜明和形式多样的作品。涅克拉索夫为长诗倾注了十三年的辛勤劳动,正如诗人所说,他把二十年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人民的了解都写进这部长诗中去。看来,没有一部俄国文学作品象这部长诗,如此有力而真  相似文献   

17.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集《大堰河》中的名篇,也是体现现代著名诗人艾青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纯熟的力作。它于1933年6月在反动派的监狱中写成,l934年5月发表在上海《春光》月刊、l卷3期上,署名艾青。诗篇的面世立即轰动了当时的文坛,从而奠定了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首诗之所以蜚声文坛,广为传诵,主要得力于它的深邃的主题和圆熟流畅的表现形式。《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烙上作者生活印记,具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作者幼年的生活境遇和他与农民之间所结成的纽带,成为贯穿这首诗的一根红线。这首诗虽然写了个人…  相似文献   

18.
大师小传米·莱蒙托夫(1814-1841)是继普希金之后的俄国杰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长诗《波罗金诺》(1837)《恶魔》(1838)以及小说《当代英雄》(1839)等。莱蒙托夫出生于一个军官家庭。自幼为出身名门望族的外祖母所抚养。14岁起开始写诗。1830年后他在莫斯科大学念过两年书,因和教授冲突被迫离开。1837年普希金因决斗致死,他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指明杀害诗人的是整个上流社会。这是他的成名之作,但他因此触怒沙皇,被放逐到高加索。1838年由于他外祖母等人的斡旋,得以回到彼得堡,1840年又因同人决斗而再次被流放到高加索。1841年,他像普希…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现代童话的创作中,叶圣陶是“五四”以来较早出现的一位作家,也是有着光辉成就和卓越贡献的一位作家。早在一九二一年,叶圣陶在从事小说创作的同时,就开始了童话的创作。此后十余年中,他先后为孩子们写下了三十几篇童话,分别集结成《稻草人》(一九二三年)、《古代英雄的石像》(一九三一年),此外还有收在《四三集》中的《鸟言兽语》、《火车头的经历》等篇。一九五六年,他从上述童话中精选了九篇,加上《聪明的野牛》(一九二四年),辑为《叶圣陶童话选》出版。这些明丽如画、优美如诗的童话,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一首诗如此之长,学起来对普通中学生而言是相当枯燥的。通常,教师让学生大致了解一下全诗内容再强调一下语言点就算学过了。但这种走过场式的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后来,我重上此课时调整了教学思路,用一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我说:《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一般认为该诗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