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选取了博士生培养投入和过程环节的关键要素,考察导师学术背景、导学关系提升博士生高水平论文发表的影响机制。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材料学科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博士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导师学术背景对博士生发表论文具有显著影响,海归导师指导的博士生在SCI一区和三区发表论文的数量更高,而在二区发表论文的数量则与本土导师指导的博士生没有显著差异;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发表亦有不同影响,权威型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在SCI一区发表论文数量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其他类型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在SCI一区发表论文的系数皆为负。进一步分析导师学术背景与导学关系的交互效应后发现,海归导师对博士生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具有独立的正向效应,且海归导师并不依赖权威型导学关系,而是通过合作型导学关系促进博士生学术论文发表。高校应重视提升博士生导师学术背景的多元化以及导学关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和谐的导学关系是实现博士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路径,也是博士生开展学科规训的重要基础。基于扎根理论构建模型分析学术型博士生导学关系,结果显示:当前,博士生导学关系呈现疏远、平淡、亲密的“橄榄球结构”。导师作为博士生的第一负责人,被认为是制约导学关系的决定性力量。疏远的导学关系容易限制博士生的发展,反之亦然。性格、志趣使然下的学术交往是制衡导学关系的关键所在。学术型博士视角下,需要给予导学关系更多关注,在增强学术互动的基础上,弥合导生权力势差,优化导师遴选标准,形成导学关系合法化、导师组指导等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博士生在微博平台上自我表露的有关导学关系的客观观察数据,通过内容分析的方式,分析了导师在师生互动中的哪些行为会对建立和谐的导学关系起到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从博士生的视角看,导学关系不应只局限于博士生在读期间,而是应当拓展到从入学选拔到毕业后学术生涯指导的整个过程,导师对博士生的学术研究指导和个人支持在和谐的导学关系构建中发挥着几乎同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德国博士生教育以“师徒制”为典型特征,自主招收、指导博士生以及评定博士学位论文是大学教授的“先天”权利,但这种制度也被认为缺少外部监督,效率低下,不利于博士生教育规模化发展后的质量保障及国际竞争力提升。新世纪以来,改进和优化导师指导成为德国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举措包括修订博士生考试条例建立权责相符的导学关系,签订指导协议强化外部监督,编写指南、开展培训促进导师专业发展,建立专业机制化解导学冲突。但这些举措或者主要针对新晋导师,或者基于自愿原则参与,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德国博士生导师制度的基本面貌,其优化更多依赖于学术共同体的自律,“增量”改革与传统模式并行成为德国博士生教育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5.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博士生指导教师是博士生培养的关键力量,博导遴选是导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以北京大学博导遴选改革为例,在分析其内生动力、外部因素以及实施成效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对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从完善导师评价和岗位调整机制、建立系统化的导师培训体系、促进多元化的导师指导模式、营造良好的导学氛围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博士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博士生教育中,导师指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探讨导师指导与博士生自主性在其专业素养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全国24所高校的《高校博士生发展状况调查》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48%的博士生认为导师对自己的指导关系为"权威指导型",52%的博士生认为属于"伙伴合作型";(2)不同指导关系下,导师的指导行为存在显著差异;(3)导师的支持指导、博士生的自主性对博士生专业素养具有促进作用,而控制指导具有抑制作用。交互作用显示,在支持指导下,博士生的自主性更能够促进其专业素养的发展;(4)在权威指导关系下,博士生学术热情消退的比例更高,这与导师指导不利有关;(5)伙伴合作型的博士生对导师关注品行引导、关注健康方面具有较高的期待,而权威指导型的博士生对层级关系平等和不要沦为廉价劳动力具有更强烈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导师指导是影响博士研究生成才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满意度的实证研究发现:导师指导博士生的学术规范对博士生教育经历的满意度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导师指导频率、激发博士生的学术兴趣和指导博士生的职业规划,提升科研能力的影响关系较弱。为进一步提高博士生满意度,应充分研究和分析影响关系的内在机理,有的放矢,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人才强国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必然。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培养成效的核心在于导学关系。导学关系是研究生教育中最重要的教学关系,导师的确定是导学关系缔结的开端。通过对A省B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发现导师的确定方式主要有录取前选择、入读后再选择和院系分配三种,其中录取前选择导师的硕士生形成师徒式的导学关系的比例最高,而入读后再选择导师的硕士生更可能形成合作式的导学关系。并且相较于院系分配的硕士生,录取前选择导师和入读后选择导师的硕士生对其导学关系、导师指导有较高的满意度,也对导师帮助有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了博士生论文的确定途径、博士生的研究与导师研究之间的关系、博士生跟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和博士生对导师指导论文的认可程度这四个维度,比较分析了中日两国博士生学习与生活的数据。结果发现,我国博士生在学位论文指导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科研自主性和独立性,加强导师与博士生之间的互动,更好地发挥导师的引导和决策作用,才能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保证博士生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了博士生论文的确定途径、博士生的研究与导师研究之间的关系、博士生跟导师探讨博士论文的频率和博士生对导师指导论文的认可程度这四个维度,比较分析了中日两国博士生学习与生活的数据.结果发现,我国博士生在学位论文指导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科研自主性和独立性,加强导师与博士生之间的互动,更好地发挥导师的引导和决策作用,才能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保证博士生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工具理性的普遍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博士生与导师的成长与进步,提高了博士生培养质量与导师队伍建设水平,但同时也压缩了博士生导学关系中交往理性的生存空间,使博士生与导师在交往过程中呈现出“相安的疏离”和“表现式亲密”的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在:教育主体与认知对象的倒置引发师生间的客体式交往,制度规范对主体权利的压制导致师生间的任务式交往,言语与沟通环境的缺失造成师生间的表演式交往,教育系统与生活世界的脱节引起师生间的抽象式交往。实现博士生导学关系中的交往理性,可通过把握主体间性重拾师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心理契约获得共同认可的规范与愿景,通过视域融合建构师生理解与沟通的言语场域,通过导学共同体营造教育系统与生活世界相融的师门文化。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意义的博士教育诞生开始,博士生导学关系大致经历了“师徒式”“制度式”“协作式”等主要形式。“师徒式”意味着师生身份关系的初显,“制度式”体现着师生制度关系的稳固,“协作式”代表着师生协作关系的发展。博士生导学关系演变反映了工具理性的渐进与交往理性的渐退,未来导学关系的发展呼唤交往理性的回归,具体而言,需重拾导师与博士生的主体地位,寻求共同认可的制度规范,创设具有共享意义的对话空间。  相似文献   

13.
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和灵魂所在,而导师的指导对博士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博士生培养质量问题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研究生学习与生活"为主要内容,对五所研究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导师对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比较充分;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与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博士生一般论文的质量以及博士生科研能力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关键。在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比较视野下,从博士生体验和评价视角探析当前我国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指导现状及相对水平,可为优化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提供支持。经选取Nature调查中代表性发达国家对比发现,我国博士生对导师总体满意,但对导师指导分项满意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具体到导师指导行为上,我国博士生对出版发表、合作机会、资金支持的满意度略高于或接近于发达国家,但在导师学术指导频次,给予心理支持和职业发展指导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对导师给予其学术指导,提供参加学术会议、会议报告机会等培养支持满意度处于对比8国的较低水平。基于数据分析和讨论,建议导师遴选应加强对导师指导能力和指导质量的考察,高校对导师的岗位要求和岗位评价等应细化导师指导行为,多渠道为博士生开展同行学术交流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对35所高校1746名理工科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导师为院士、长江学者等的博士生在科研产出上具有较大优势,导师为长江学者等的博士生还在科研支持、师生关系和学业压力方面表现出优势。来自导师的直接指导对指导效果影响显著,导师学术身份越高,博士生能够得到的直接指导越少。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与指导效果关系不大,但博士生感到自己的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过多时会对指导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建议相关部门在遴选导师过程中,除严格坚持学术标准外,还应适当考虑导师的指导能力、指导条件和指导热情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7年“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的数据,分析博士生对导师的评价发现:博士生对导师感到满意的原因主要有导师学术水平高,师德师风优良,能给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和自主发展支持,博士生对导师感到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指导和管控过多;博士生对导师的整体满意度评分较实际情况偏高,尤其与博士生对导师指导的实际满意度偏离较大。为博士生自主发展搭建广泛的支持网络,使他们得到更有效的指导,既要加强导师转换、集体指导等相关制度建设,更要进一步明确导师、院系和学校在博士生培养中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在探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语境下,以“导学关系”为核心研究对象,基于研究生导师的视角,结合与资深导师、朋辈交流探讨以及个人指导研究生的切身体悟,围绕“如何构建良好的导学关系”展开探究。首先揭示了良好的导学关系呈现出“导师提供引导支持到师生共同探索创造”的共性形态,并指出良好导学关系的形成受师生个体因素和研究生培养环境因素的多重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研究生培养实践中良好导学关系的范例和个人体会总结了师生个体层面的导学经验和措施,最终立足完善培养环境,从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机制角度对构建良好导学关系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内容,利用1322份学术型博士生样本数据,对导师指导与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博士生对导师在学术方面的指导比较认可,但在博士生职业发展建议、科研补助等个人关怀与支持方面的评价偏低。研究还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导师在培养学术创新能力、优化培养条件、注重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表现均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科研活动投入时长和科研项目参与数量也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博士生教育是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导师的指导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关于博士生导师指导情况的调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国际比较,从博士生的角度,阐述了导师指导频率这一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最后对提高我国博士生导师的指导频率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旨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上海工程博士培养试点S校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生的质性访谈与调研表明:导学关系方面,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生与校内指导教师建立了平等合作关系,成为导师所在科研团队拓展实践体验的重要渠道,部分学生参与感较弱;课程体验方面,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生在工程前沿知识、学术研究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提高,提出了跨学科、实践类课程的需求,期望工程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升。针对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生培养的具体问题,提供了落实高层次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培育的可操作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