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教师发展(FD)的课题——日本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日本为例,系统研究了大学教师发展(FD)的背景、进展和课题。由于全球化、市场化以及知识化社会等背景,日本在8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大学教师发展,推动FD制度化。教育质量保证是FD的基本原则。在21世纪,FD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待于提高到新的阶段。这里不仅包括教师组织、课程、评价制度等要素的改善,还包括重新思考教学学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日本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FD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本的大学正在实施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FD制度,其目的是唤起大学对教师教学能力更多的关注,树立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FD制度的实施给日本大学教育力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对我国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上海海洋大学推进FD制度的实践为例,基于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推进FD制度的实践依据、实施目的、创新之处、模式与措施等方面对FD实施模式进行研究,以期对拓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开发的内涵、保障大学教育质量、提升大学品质与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都离不开一些人的影响和帮助,博士生也一样。从以后从事科研或教学的角度来看,有几种人对博士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可以起到助力作用。自己的导师一般博士生导师在学术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而且他们往往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学术方  相似文献   

5.
博士生教育发展指数是指在一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内博士生教育发展程度和趋势的状态。研究提出了表征博士生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要素:发展规模、发展条件和社会贡献,并构建了“五度十级”国际博士生教育发展指数模型。选取世界上博士生教育规模最大且影响力最大的十五个国家,以注册博士生数、每百万人口注册博士生数、高校教师数、R&D经费数、世界一流大学数、世界顶尖博士培养人数、近五年累计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以及近五年每百万人口授予博士学位人数八个指标编制了国际博士生教育发展指数。中国要在世界博士生教育发展格局中取得更大成就,既要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又要扩大博士生教育规模。国际博士生教育发展指数的建立对呈现并监测全球博士生教育发展状态、推动我国博士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聚焦新时期博士生英语教学——比较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高校的博士生英语教学动态发展.比较了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博士生英语教学的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考核和教学结果.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高校博士生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对毕业博士进行了三次职业发展调查,从博士生教育是否满足博士职业发展需求角度,调查了毕业博士的职业发展路径、就业满意度以及毕业博士对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回溯与评价。基于美国三次毕业博士职业发展调查的背景及调查结果,考察美国变革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帮助博士生做好就业准备以及提供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博士生教育三个方面,可以为我国未来博士生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     
主持人语:2012年10月,教育部批复建立首批30所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纷纷筹建大学教师发展和教学促进机构。这标志着大学教师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简称FD)工作被正式纳入到国家和高校的义务层面。中国的大学教师发展工作自此踏上组织化的征程,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这势必会对其他普通高校产生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追溯英国现代博士生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以英国大学引入哲学博士学位作为开端,回顾英国现代博士生教育发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并透过影响英国现代博士生教育改革的五份重要报告分析其制度化建设历程。总结出其发展的四个主要特征和趋势:把回应社会需求作为博士生教育的出发点;强调博士生培养的完成率;关注博士生培养中的技能训练环节;不断强化博士生教育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博士生是学生群体中学历最高的,抓好博士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委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般来说,党建工作主要包括党员的日常管理、党员发展和组织生活等三个方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以来的工作情况,提出了以博士生党员发展工作带动博士生党员的日常管理和组织生活,从而开创博士生党建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1.
12.
13.
大学教师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正日益受到中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日本大学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关大学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本文以名古屋大学为例,考察和分析日本大学开展大学教师发展活动的原因、实施过程、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并针对在中国大学推进大学教师发展问题研究和实践等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实施跨学科课程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在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中,需要遵循知识体系中“博大”与“精深”的平衡、教学过程中“个体”与“团体”的互动、教学内容中“教学”与“科研”的协同三对逻辑关系。囿于传统博士生教育的路径依赖影响和博士生跨学科课程的内在逻辑衍生出的现实需要制约,高校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面临诸多困境。从成立跨学科组织、以实践为导向开展教学、改进课程评价机制、完善学术交流平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课程实施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5所研究型大学对1616位在读博士生、619位博士生导师以及131位研究生教育负责人的抽样问卷调查,从指导形式、指导频率、指导影响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我国博士培养过程中导师指导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存在的不足有:指导的方式较为单一、部分导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  相似文献   

16.
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受到高校和政府的重点关注,但相关研究付之阙如。为探寻博士生延期毕业原因及矛盾根源,研究访谈了32位博士生及15位导师。围绕高深知识的生产、学习与传授,得出延期矛盾的根源如下:延期博士生学术基础与高深知识高深性、深奥性的失配,延期博士生学术动力与高深知识开放性、探索性的失配,延期博士生自学能力与高深知识个人性、缄默性的失配,院系培育服务与高深知识学习、传授方式的失配。为改善延期现状,研究建议:应严格把控博士招生环节,多途径提高学生科研素养;正视导学冲突的负面效应,弥合师生沟通的现实张力;加强过程监管及考核力度,回归科研评价的学术本位。  相似文献   

17.
Doctoral training is strongly focused on honing research skills at the expense of developing teaching competency. As a result, emerging academics are unprepared for the pedagogical requirements of their early-career academic roles. Employing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ompetency-based teaching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that aim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elf-efficacy of doctoral candidates. To conduct this research, we apply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heory, a theory of social learning that requires learners to participate in a community of inquiry. Participants report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teaching self-efficacy and a stronger sense of connectedness to the wider academic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usefulness of thre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facilitating reflexivity and a critical awareness of emerging academic identities for doctoral students. This paper stems from a longitudinal research project entitle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cial Scientists, which was conducted across three research-intensive British universities and based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research examined how doctoral students in a range of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s develop (or do not develop) notions of ‘academic’ identity as they move along the doctoral trajectory and into academic positions. In what follows we describe how three different data collection tools – weekly logs, interviews and a card-sorting activity – were used to encourage doctoral students to consider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cademic identities more actively and self-reflectively. We then consider how the use of these tools at two workshops further revealed how they can be utilised by academic developers to explore the needs of doctoral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support in place for this student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