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姜德锋 《新闻传播》2004,(12):38-39
近些年来,随着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方面影响力的增加,人们对记者这一职业也有了切身的体会。一方面,媒体和记者成了百姓心中的“报青天”,过去“有困难找警察”,现在“有困难找记者”成了许多群众的信条:另一方面,对记者和媒介道德操守的指责批评,也时有所闻,去年公布的包括新华社记者在内的十一名记者的受贿行为以及前一时期湖南娄底市记者伍新勇被判刑的事件,更使记者的职业道德危机问题广受关注。  相似文献   

2.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7,(24):26-27
2007年是新闻业的多事之年,同时也是新闻人的多事之年。 盘点这一年发生在记者和伪记者们身上的是是非非,几乎找不到什么像2006年被称为“最美女记者”营爱文那样给同行们添光增彩的亮点,倒是盘点出“纸馅包子”、“最牛假记者”、“记者敲诈勒索被判刑”、“为获中国新闻奖造假”等一系列让媒体同行们黯然无光的不光彩事件。  相似文献   

3.
不是每个记者在职业生涯中都有机会经历重大新闻事件,也不是每个记者都有机会能用话筒来记录重大新闻事件的。从这点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郎峰蔚是幸运的——她参加了国家测绘局为纪念我国首次测量珠穆朗玛峰30周年而组织开展的“2005珠穆朗玛峰高程重新测量”活动,对这次活动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全方位追踪报道,用话筒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科学家再测珠穆朗玛峰高程这一重大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4.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5.
现场记者是新闻的见证人,一旦遇到了国内外重大事件,记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赶赴事件现场,对事件进行“零距离”、“零损耗”的报道。发挥现场记者对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报道的感召力,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难事件的报道。这些灾难事件主要可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比如洪涝灾害、坠机事件等。西方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把灾难性事件称为记者的节日。因为它们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所以,社会上一出现重大的灾难事件,各路媒体都趋之若鹜,大肆炒作。而在我国,政府部门出于保持社会稳定团结的考虑,对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向来严格关,媒体对这些事件也表现得十分“调”。如今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的增加,这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堵塞信息将会带来舆论失控随着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做记者的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难题:一件很有报道价值的事件,获知时已是“昨日黄花”,报之无据,不报又不甘心。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记者不得不忍痛割爱,但高明的记者往往会剑走偏锋,略施小计,使“咸鱼翻身”。  相似文献   

8.
“节外生枝”是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而这里我们谈的新闻采访中的“节外生枝”是指记者在采访提纲之外又即兴提出的新问题。当然,这个新问题一定是围绕采访主题的。就是说,“节”外生出的这个“枝”一定要在“节”上。以现场音响为“枝”。当记者采访时,除了面对被采访者,还有被采访者所处的环境,记者可以观察环境,感受环境,捕捉存在于环境中的现场音响,记者能抓住这根“枝”提问,采访的事件就会更丰厚,人物变得更丰满,被采访人的尴尬和拘谨也会逐渐消失。今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一天,某记者到消费者协会采访…  相似文献   

9.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勤奋的书,也是一本思考的书,智慧的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业务的书,也是一本学术的书,做人的书。新闻界的朋友们出版过许多书籍,而像《记者心语》这样的书,还不多见。它不是一般的作品集,不是记者采写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新闻学著作,而是作者在实践中“理性化感悟”的集锦。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老记者,我阅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之感,好像是同行、朋友之间在谈心。作者的许多心得,引起了我的同感,给了我不少启迪。近几年来,我反复强调重视“观念”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就…  相似文献   

10.
吕怡然 《青年记者》2010,(17):12-13
当今时代被称作“全媒体时代”、“全民记者时代”,大众传媒和职业记者在流淌的新闻长河中跋涉的同时,自身也不时地爆出新闻,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近来一连串记者被通缉、被袭击、被辱骂、被殴打、被告上法庭等事件,只不过是一次比较集中的爆发。  相似文献   

11.
曾小洪 《声屏世界》2004,(12):48-48
同期声运用得好,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得不好,不但不能增强新闻现场感,甚至会产生破坏主题、画蛇添足的负面效应。目前记者在运用同期声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把同期声拍摄当作“顺手人情”。有些记者在采访时,本来采访的素材已足够了,生怕冷落了人家,就说:“某某领导,您也说上几句吧!”于是这位“领导”就对事件来个离题万里.不着边际的“深刻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常常无缘亲自报道重大历史性事件,这是个局限,但这并不等于他们不能写出反映重大主题的精品。因为小事件中也可以反映大主题,关键在于记者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第八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140万双袜子的命运》,写的是武汉袜厂有两火车皮袜子积存多年,而面对众多商家的订单,工厂长年不肯吐货这则“怪”事。《长江日报》的记者从中捕捉到新闻题材,经  相似文献   

13.
在广播里,现场报道是录音报道的一种形式,是广播记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一边观察,一边解说,一边录音而成的一种报道形式。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所作的现场观察、现场解说、现场录音,便是这种报道形式区别于其它录音报道形式的根本点,也是这种报道形式的根本特点。因此,对广播记者,要求高,难度大,就是对那些资深的“老广播”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的“看家本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近两年来,我在采访中,对现场报道进行了一些尝试,想针对现场报道的现场看、说、录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实践谈点粗…  相似文献   

14.
杨力 《新闻前哨》2009,(8):100-101
由于新闻报道的署名制,新闻界便有了“名记”一说。以前,往往因为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使得报道此事件的记者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公众所熟知的“名记”。“而广播和电视的出现.使得受众不仅能闻记者之声,还能睹记者之容,从而增加了对记者的感性认识。一些出镜率高的记者往往更容易博得受众的喜爱,尤其是电视的出镜记者和新闻主播。是记者群里比较容易成为明星的人。”  相似文献   

15.
国外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把灾难性事件称为“记者的节日”。的确,今年的非典疫情是全人类的灾难,记者有关非典的报道也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我也对如何过好这一“节日”有了深切的体会。 由于笔者一直担任深圳商报非典报道的主要采写任务,在非典高发的四、五两个月里,笔者采写了  相似文献   

16.
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现行六大 监督体制中一种特殊的监督形式,是人民群众通过媒介对社会权利、公共政策,及社会事态进行评说乃至批评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从舞弊案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起早有预谋的事件。记者最初接到匿名电话,为什么电话不打给省教委或市教委?是认为省教委“天高皇帝远”,还是认为市教委“不顶用”?很显然,具体职能部门的效率和作用在这里被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从事件结果来看,县教育局副局长也是同案犯,不禁给人以“举报无门”的感觉。于是记者知道了,于是记者去了,于是记者报道了。 可是,记者为何要采用这…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通常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进行秘密采访或者化装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隐性采访往往使媒体能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突出采访环境的原生态和“内幕”后的真实情况,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  相似文献   

18.
不该仅占3%     
现场报道是广播里录音报道的一种高级形式,是记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一边观察,一边叙述,一边采录的一种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要求记者能“进”能“出”:“进”是指话筒伸进新闻事件中录制生活语言和自然音响;“出”是指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和  相似文献   

19.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现场报道意思为“在镜前报道”,或“站着报道”。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近日,宝鸡日报社以连续10年被评为宝鸡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为契机,召开研讨会再找差距,总编辑卢愚就改进新闻舆论监督提出四句话“八个字”的要求──一、“选准”。就是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反面事件予以批评“曝光”。凡公开批评的事件,“曝光”后要不影响社会大局的稳定。因此,写批评稿,琐屑小事不要抓,私人纠纷不要抓,与记者本人有关的事更不许写。二、“查实”。就是要认真查实被批评事件的真相。为此,要做到四点:一是记者必须深入到事件现场采访,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二要听取被批评事件涉及双方人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