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一节课实质上也可以理解为一节习题课,在教学活动中我也多次听过这节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我仔细分析发现问题主要还是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不够彻底以及教师在备课中预设的问题也较少而造成的.因此,引起我对本节课的思考,究竟怎样设计这节课才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分析、  相似文献   

2.
备课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一节好课来源于精心的备课。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要想上好课,就必须要备好课。  相似文献   

3.
我当演员     
周二第四节是口语交际课,课题是“学习苦与乐辩论会”。这节课该怎样上?是按部就班,老师做主持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发发言了事?还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各抒己见,自主讨论,来完成教学任务呢?思考片刻,我决定采用后一种方案并进行了充分的备课。  相似文献   

4.
一、由一特例引出的一个话题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官员、专家赴我国东南沿海某地考察基础教育情况,并深入学校听课调研。对其中一课,他们提出了不少质疑,大意为:这节课上,究竟谁是教师,谁是学生?如果教师是教师,怎么教师什么都不懂,都要问学生;如果学生是学生,怎么学生对教师的问都能对答如流?既然学生什么都懂,那还要上这节课干什么?……也许,这只是个特例,但这特例留给我们的思考余地很大。  相似文献   

5.
很高兴能有一个与同行切磋、向学生学习(王全曾是笔者的学生)的机会,我的发言将谈刚才这节课比较突出的感受,会涉及评课“评什么、怎么评”,并且体现我“一如既往”的互动评课方式。我的发言就从互动开始,首先问问主讲教师:备这节课看了几篇文章或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之后,我习惯性地进入下一环节,留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课文在‘法庭上’这一段中两次提到惊堂木,可第二次为什么称惊堂木为‘那块木板’呢?”当时,我的心头猛地一惊,呀!这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怎么理解?我先赞扬学生学课文认真,  相似文献   

7.
<正>一、备课讲求实效备课质量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备课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学生实际备出最适合他们的课。了解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怎么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怎么让学生喜欢上这节课,怎么让学生学有所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下工夫。我认为教学目标有两种:一种是长效目标。如,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查阅字词典解决生字新词  相似文献   

8.
一、这节课我们该给孩子留下什么 《爱如茉莉》是一篇人文气息很浓的文章,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无不被文中描写的那份朴实平凡但又温馨的爱深深感染。这节课该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怎么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这是我们备课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想要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保证,课前准备显得更加重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老师们备课时的立足点不再是"我想怎样去讲这堂课",而是已经转变成了"我的学生们希望我怎么去更有趣地讲这堂课"。本文将立足于笔者自己开展过的一节公开课,试探究教师们在备课时应更加重视备学生。  相似文献   

10.
今年我教六年级的《太阳系》这一课,备课时反复思索,这一课该怎么教?还是像以前那样用上几张挂图或投影,老师干巴巴地讲?说不定老师知道的还不如学生知道的多,而且这也不符合“让学生主动地探求和应用知识”的自然教改方向。因此,对这节课我大胆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相似文献   

11.
程嗣武 《教育文汇》2011,(12):33-33
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忙课,听了区级大赛课22节,听了本校优质课评比活动课5节;市教科所叫我准备一节公开课,一有空就在网上和光盘上看名家的课。听课、备课之余,我总是在想一个"老调重弹"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  相似文献   

12.
每次上课前,总有一些学生围着我问:“老师啊,这节课玩什么?”那时,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难道我一个小学体育老师仅仅就是一个带孩子玩的“孩子王”吗?学生们对体育课的认识难道仅仅就是玩吗?但我还是和颜悦色地告诉我的学生今天玩什么: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等。通常我很有可能会对学生大声训斥:体育课怎么是玩呢?你就这一点见识?应该说“学习”!今后说话你一定得注意。学生会伸长舌头,溜之大吉。  相似文献   

13.
备课是教师课前所作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懂弄通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冯频繁 《成才之路》2010,(19):61-61
每次上课前,总有一些学生围着我问:"老师啊,这节课玩什么?"这句话,常常让我陷入沉思中。难道我一个中学体育老师仅仅就是一个带大孩子玩的"孩子王"吗?学生们对体育课的认识难道仅仅就是玩吗?但我还是和颜悦色地告诉我的弟子们今天玩什么: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这些事要是换在我刚毕业那几年,可能就不是这样了。我很有可能会对学生大声训斥:体育课怎么是玩呢?  相似文献   

15.
现在很多老师为了上一节精彩的课会花去很多时间备课,磨课。但是再怎么雕琢过的课往往还是因为听课学生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效果,甚至跟上课老师的预设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因为我们在备课时只是关注于这节课的内容,而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因素考虑进去。换句话也就是没有备学生。而学生的各种因素往往会影响课堂生成。因此我们在备课前应该先备学生。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参加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操作技能比赛,抽到的题目是“水的沸腾实验”,要求先说课,然后做实验,展现自己的实验技能与实验讲解能力。在准备好实验,进行说课之后,开始实验。注意到我在烧杯中加的是凉水,评委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用凉水进行加热,那得用多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实验?怎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7.
现在很多教师都很重视课前的预设,在备课中思考得更多的是"我该教什么?该怎么教?"而很少问自己:我为什么确定这些内容?为什么要这么教?这样教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什么帮助?在教研活动中,一些教师听课也只关注教师是怎样教的,很少关注或不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这种做法违背了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常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体现不足。  相似文献   

18.
高中物理学科,一些定律需要验证,还有一些需要探究总结出的结论。经常有教师不知怎么才能上好实验课。有时候上得乱哄哄,而有时又过于沉闷,学生不敢动手。怎么才能够上成功一节物理实验课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一、教师精心准备,有效备课曾有一位年轻同事认为实验课就是让学生去实验室玩儿会,学生去实验室上课是最轻松的课,不需要备课,也不知该怎么备实验课。结果实验课往往上得一团糟,什么结论也得不  相似文献   

19.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  相似文献   

20.
林莘 《福建教育》2007,(2):23-24
《为人民服务》这一经典名篇作为公开课来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知道我要上这节课,许多老师都非常惊讶,脸上好像都画着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你怎么开这节课?怎么上呀?”课前我做得最多的案头工作是查找背景资料,包括张思德的故事、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的背景,通过这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我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平凡与伟大之间那不寻常的联系。备课的过程,是自己被感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