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了归因理论的相关理论成果,分析了个体行为的认知基础,提出了个体行为的完全归因概念并分析其要素与过程.为增进个体行为的完整性和应用性,进一步给出了个体行为完整归因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个体行为在时空环境的连续性以及心智环境的复杂性,并将归因的推断与归因效果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个体行为的归因认知过程进行了完整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个体的成败主要归因于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而个体对成败原因的感知是主观的,个体对成败不同的归因对其随后的情感和行为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主要影响者,为了对学生的学业成败归因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基于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对教师提出四条建议:成为分析学生行为的"科学家";避免时学生的成败归因产生偏见;给予学生正确的归因反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归因训练.  相似文献   

3.
归因理论于1927年由心理学家海德首次提出。1958年海德的代表作《人际关系学》的出版,标志着归因理论正式诞生。此后,凯利、维纳、罗特等心理学家都对行为的原因分析作了深入研究。维纳给归因做了较精确界定:"归因是由主体(活动者或观察者)所做的用于说明一种行为和一种结果间的关系的解释”。“归因通过其对未来的预期及情感反应的影响而成为后继行为的动因”。归因能力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乃至个性健康成长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探讨小学生归因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推理法对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进行综述与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是当前运动心理学研究重点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锻炼行为的目标选择、动机水平、成败归因,绩效结果以及情感反应.长期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性和可行性方面的探讨,而应注重实践方面的运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一、归因理论的内涵 归因,就是对行为原因的知觉,对原因的分析.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断的理论. 维纳的归因理论的核心是四个归因元素(个人能力,个人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三个归因维度(外源,稳定性,控制性),两者的关系及与归因后的期望、情感等心理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学归因偏差及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是根据有关信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在由果溯因的认识性活动中,由于人的化程度、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不同,对于各种问题的原因推论有时就会出现与实际情况相偏离的情况,这就出现了归因偏差。教师教学归因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与结果的归因与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与结果的归因。在这两种归因过程中都容易产生归因偏差,归因偏差作为一种歪曲的、错误的、片面的归因,会对教师和学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归因是根据有关信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在由果溯因的认识性活动中,由于人的文化程度、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不同,对于各种问题的原因推论有时就会出现与实际情况相偏离的情况,这就出现了归因偏差。教师教学归因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与结果的归因与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与结果的归因。在这两种归因过程中都容易产生归因偏差,归因偏差作为一种歪曲的、错误的、片面的归因,会对教师和学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观点     
《中国德育》2013,(9):5
儿童的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没有必然联系研究人员一直在强调幼儿的道德情感对道德意识的重要性。本研究对132名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内容主要是学生对于道德行为的自我表述与道德情感归因之间的关系。调查为参与者提供了一套新开发的用以衡量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归因之间关系的标准。标准从倾向亲社会行为和避免反社会行为两个维度对儿童的道  相似文献   

9.
归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Attribution Theory)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通过归因来预测、评价人们的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随着个体的发展成熟,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会形成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我们把它称为归因风格 (attribution style)。归因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社会认知、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归因,通俗地讲,就是寻找结果的原因,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归因理论的探讨始于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的认知理论。1967年,凯利提出了协变原则理论,认为特定的行为结果与原因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固定不变的关系。70年代以来,韦纳创立并不断完善了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把归因和情感、行为紧密联系起来,使归因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对归因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归因理论对现实特别是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近年来归因训练成为归因研究的一个活跃领域。所谓归因训练就是…  相似文献   

11.
归因是个体对自身的行为原因根据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归因方式是个人行为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自身特有的归因认知。本文对归因、归因方式的概念加以介绍,探讨归因方式及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如何对青年人的归因方式加以引导,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这次成功(或失败)了?归因就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解释方式。在学校中我们常常发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即使在考试成绩并不好的情况下,也很乐观,仍然对今后的成功抱有信心,并且愿意继续努力。这是因为他将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或任务的难度过高,这样的归因促使自己仍然保持对自己能力的乐观态度,归因引起的只是内疚的情绪,内疚会促使他继续努力。而有的学生却完全不一样。  相似文献   

13.
管辉 《家教世界》2013,(8):100-101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认识和判断,它通过影响个体的情绪期望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把学习需要由潜隐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正确、积极的运用归因理论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师生沟通中利用归因理论对学生的归因行为适当控制,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社会心理学上的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和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了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控制点理论: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物理学习成败归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归因,就是原因的归属。即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知觉和推断的过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会自觉不自觉的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对学习的重要性及意义受到了重视,国内外引发了大量的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归因都是对整个学业成败进行归因,但对具体学科成败归因研究  相似文献   

16.
将某种行为或者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一原因,就是所谓的归因,因为个体受到归因差异化的影响,所以归因对于个体所产生的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小学班级的管理过程中,要进行合理化的归因训练,以促进学生积极态度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文章主要从了解归因、合理归因以及掌握积极归因方式这三方面入手,探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归因训练的运用,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健康的自尊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是实现大学生积极人格的重要途径,对控制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和个体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格、归因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生健康自尊的重要因素,通过培养乐观的人格、积极的归因方式、增加社会支持度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自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正归因主要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信息和线索,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推断行为产生的原因。归因理论是在归因的基础上,对行为原因进行解释和推论的理论。所以,归因理论可以将人们的心理活动与现实行为活动进行有效结合,判断人们的行为特点。在归因领域中逐渐衍生了推理归因、协变归因以及成败归因等理论,本文将对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进行比较,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一、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研究  相似文献   

19.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众多,其中有领悟社会支持、考试归因方式。领悟社会支持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期望和评价及对可能获得社会支持的信念。归因是观察者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所进行知觉和判断。学生对考试的成败所进行的原因分析会影响其行为动机,进而影  相似文献   

20.
归因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或别人行为产生原因的推论,人们可以由此来认识、预测、控制他们的环境及随后的行为。归因的分类有三个维度:归于内部自身的原因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