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进行研究,发现太极拳自产生发展至今,经历了原始创新、继承创新和普及创新三个阶段.原始创新阶段,陈式太极拳得以形成;继承创新阶段,杨、武、吴、孙式太极拳显现于世;普及创新阶段,太极拳、剑普及套路,太极拳、剑竞赛套路、段位太极拳、械套路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2.
仰东 《中华武术》2000,(9):33-33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体育的瑰宝,作为强身、防病和治病的方法在民间广泛流传,形成了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五大流派。44年前,为了更好地在人民群众中普及太极拳,有关专家创编了二十四式太极拳,以后又相继创编了四十八式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拳,它们都属于太极拳简化套路的范畴。如何正确认识传统套路与简化套路的关系,对我们研究发展太极拳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盛杰  包云 《体育师友》2013,(1):17-18
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是中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56年整理编排制定的太极拳基础套路。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又称"24式太极拳",它是在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简化、整理而成的大众入门普及套路。其动作结构和套路编排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便于掌握,是社会和学校初学者入门的基础学练套路。这套太极拳教法口令提示,是笔者在讲授太极拳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周英南 《武当》2006,(6):11-12
简化太极拳(24式)和88式太极拳是原国家体委运动司分别于1950 年代中期和后期,根据杨式太极拳(杨澄甫大架)组织编写的。这两套拳编写修改后即向全国普及推广。自此,太极拳运动开展日益广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体育活动。1993 年5月,中国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在各派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 42式太极拳,并作为国家规范化竞赛套路推广普及。上述套路,通常称为“国家套路”或“表演、竞赛套路”,以区别于传统套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文化符号圈理论的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体育科学》2012,32(12):85-92
为研究太极拳的文化符号及结构,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圈”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认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圈”理论适合用来解释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太极拳文化符号是身体感知为主的运行图式,具有“中心”和谐、“边缘”活跃、“界限”规范的特点,并组成特有的符号空间体系;太极拳文化符号圈具有不匀质性,肢体文本是主要的物质载体,在外体现为拳势和套路,在内蕴含有伦理与思维方式;太极拳文化符号具有体势性、表意性、隐喻性、整体性特点;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决定了它“回到事物本身”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6.
郑贵臣 《精武》2006,(10):40-40
当今,太极拳在我国已经非常普及,为全民健身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人们都重套路而忽略了内功的训练,背离了太极拳“在内不在外”的实质,只是学到太极拳的外表动作而无精神气势,使太极拳治病养生的效果不能够充分发挥,对那些想侧重于技击防身的年轻人更是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7.
名家信箱     
江西省太极拳协会王慧钦(会员号000620)发来E-mail:我练习杨式太极拳17年了,但有两个动作我一直难以理解它的意义:一是杨式竞赛套路里的第四式提手上势,二是第七式手挥琵琶。这两个动作有什么不同?崔仲三答:杨式太极拳无论是传统套路,还是竞赛套路,其动作名称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动作劲力的要求。比较形象的动作名称就是白鹤亮翅。在这些动作名称中,有的注重技击手法的表现,比如搬拦锤;还有的是对劲力感觉的提示,比如手挥琵琶提手上式等。太极拳虽然有传统套路和竞赛套路的区别,但是,其内在的动作感觉是一致的。具  相似文献   

8.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4,(8):56-57
两年前我开始学习太极拳竞赛套路,我每天坚持练习太极拳,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我深深地迷上了太极拳。最近我在练习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同时,也练习传统的陈式太极拳套路。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一段时间练完太极拳后,我总感觉膝关节酸胀,浑身疲乏、嗜睡。请问这种现象是练习太极拳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后出现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9.
为推动太极拳推手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有关太极拳名家,共同研究、创编了《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并与北京武术院联合摄制成教学录像片。 这个推手对练套路是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理论根据,在传统太极拳推手法的基础上,综合各家之长创  相似文献   

10.
1.要先练好一种流派的太极拳,再练其他。有公园的太极拳辅导站里,众多太极拳爱好者跟着辅导员听着音乐打太极拳,而且是一个套路接着一个套路地练,简化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杨式竞赛套路、吴式竞赛套路、陈式竞赛套路、孙式竞赛套路、32式太极剑等等,整个练完也差不多一小时了,满头大汗。我个人认为这只仅仅达到了锻炼身体的要求,而要想练好太极拳是绝对不能这样的。虽然各种流派太极拳的拳理相通,但每个流派太极拳的特点不同,练习的方法也不一样。如果在没有系统地掌握好一种流派的太极拳之前,每天每个流派的太极拳不断重复地打下来,一定会打成四不像的。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我们更有必要加强太极拳的传统文化特征与精神的表现。很显然,目前的太极拳竞赛模式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我们要改变审视的角度,要正确认识把握好太极拳的劲力特色,要指出目前人们对太极拳精神与意识的认识处于僵化。只有采取一种即兴发挥的套路比赛方式,摆脱目前固定的套路比赛形式,才适应时宜。这种即兴的表演其实正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境界。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悟性思维、直觉思维,也更突出了练太极拳对心灵的修炼。  相似文献   

12.
经中国武术协会、亚洲武术联合会审定推出的太极推手对练套路,具有丰富的推手技术、独特的运动特点以及深邃的传统文化内涵,为国内外太极拳习练者所喜爱。因是两人对练且技术复杂,教学具有一定难度。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太极推手技术,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普及太极推手运动,采用文献资料、实践总结等方法对太极推手对练套路教学教法进行总结,旨在加强交流,完善推手教学理论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张凯 《武当》2023,(10):94-96
本文以太极拳为例,探讨了武术套路的起源与发展。通过文献分析和资料调研,总结了太极拳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套路的演化和变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发现,太极拳套路的演化和发展与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密切相关,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对武术文化和现代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目的:探讨武术套路的起源与发展,以太极拳为例,分析其演化和发展历程,总结其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为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尤志心 《中华武术》2007,(12):23-24
懒扎衣是孙式太极拳中的母式,其他各式都是由它演变来的。先岳父陈健侯先生是孙禄堂宗师的弟子,他留给我们两种懒扎衣。第一种是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中的懒扎衣,还有一种是"九手"中的懒扎衣。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是孙禄堂宗师亲传的,属于高层次的技击套路。"九手"是陈健侯为子女健身而自编的"套路",属于健身套路。两种拳势在动作上有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孙建国 《武当》2011,(4):14
太极拳推手是检验太极拳套路及身法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双方知己功夫和知彼功夫的一种习练手段。通过一段时间或几年的太极拳套路的演练后,一定要通过太极推手的方法来验证是否合乎太极拳内外三合之要领。  相似文献   

16.
原地太极拳系列套路,在几家武术杂志分别刊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教学录像,并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台湾大展出版社出版发行系列丛书及VCD光盘之后,关爱原地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一些爱好者来信提出,已推出的几个套路,某些动作难度较大,有碍于原地太极拳的普及。为此,作者从传统太极拳套路中挑选出最基本  相似文献   

17.
郝导济 《中华武术》2006,(12):53-53
什么足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我没有做过系统研究,不敢妄加议论。但太极典籍是太极文化的主要载体,只要认真阅读一下太极典籍,就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现根据个人的学习体会和打拳实践.谈谈本人的粗浅看法,供喜爱太极拳的朋友参考,并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深度访谈等方法,以翔实的数字资料和多个真人真事,记录了开封市汴京公园太极拳习练点40余年的演变历史,反映了基层太极拳习练群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演变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样态.文革前公园存在着以趣缘结合而成的习练太极拳群体;文革中太极拳文化虽然被扭曲,但是太极拳活动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后十多年社会转型期中,习练点每年春秋举办多次培训班普及太极拳运动,使太极拳文化在普及中有了更深入的发展;进入世纪之交,习练点返璞归真于为习练者带来愉悦和健康的体育终极目标,并逐渐成为传承陈鑫拳架知名站点.习练点能够长期保持凝聚力,在于太极拳文化本身的魅力,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19.
蒋林 《武当》2008,(9):8-9
多年来一提到杨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人们看到的主要是均匀缓慢、松静自然、行云流水般的练法,而在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还有运动快捷且发力脆快的一些套路和练法,“杨少侯传小快式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鲜为人知的套路。其练法既不同于常见的108式或85式传统套路,也不同于一般的杨式“太极拳小架”或“快拳”,他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据我师张文炳先生讲,这套小快式只在杨氏子弟和极少数入室弟子中传承。杨少侯先生得传其伯父班侯先生,我师张文炳直接得传于少侯先生。  相似文献   

20.
杨氏十六式太极拳是我国于近年推出的又一新的普及太极拳套路。它的套路结构动作更加简洁、易学、易练、易记,更加符合于当今的生活节奏。文章针对高校普通大学学生的身心特征,运动需求特征,结合十六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重在培养学生学练太极拳兴趣的方法探究,采用多种灵活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太极拳的能力和自我锻炼的自觉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