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安石《尚书新义》为其变法的理论支柱,但久已亡佚,程元敏《三经新义辑考汇评(一)——〈尚书〉》一书辑录王氏《书》说554条,然遗漏东阳陈大猷《书集传》一书。《书集传》引王安石书说259条,42条同于诸家所引,58条可与诸家所引相互参正,其中159条不为历代《尚书》家引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属《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书杂考的系列文章之一。王沉《魏书》是一部佚书,现仅片断的见载于《三国志》裴注及几种类书的引文中。由于陈寿《三国志》所载过略,裴注乃侧重于引书补注,而在所引的诸书中,以王沉《魏书》的条文最多,说明裴氏是以王书为补充《三国志》最重要的史料。文章主要在于论证其对《三国志》的重要补充(亦即其史料价值),并作某些必要的考证。  相似文献   

3.
裴松之注《三国志》究意引用了多少种书?讫无定论,据两种有权威的说法看来,差距颇大。一是清赵翼《廿二史札记》“裴松之三国志注”条中说:“今按松之所引书,凡[百]五十余种”。二是中华书局校点本《三国志》“出版说明”中说:“裴注引用的魏晋人著作(按:其意为主要是魏晋人著作,有少量的前人著作。),多到二百十种。”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部书,不要混为一谈。《三国志》是一部史书,《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的史料而再度创作的文学巨著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5.
周易班氏义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中,有《周易班氏义》1卷,是从《汉书·叙传》中辑出的,共两条。今读《汉书·叙传》(中华书局点校本),发现可供辑录的尚多,遂一一辑出,合王氏所辑两条在内,共得26条。按《周易》次序重新编排,后面括注卦爻等。同时有选择地摘录颜师古、应劭等人的有关注释,也许对理解班氏的《易》义  相似文献   

6.
在《三国演义》成书过程的版本研究中,历来认为元至治年间(1321年)新安虞氏刻本《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三国故事最早的版本。《三国志平话》是民间艺人讲述三国故事的底本。罗贯中在民间传说三国故事的基础上,根据陈寿《三国志》中的正史,采用裴松之补注的史料、民闻故事以及元杂剧等资料,编写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根据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本小说丛刊》第七辑有关专家考证;《三分事略》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安书堂刊本比《全相三国志平话》早27年,应是目前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三国故事的最早版本。  相似文献   

7.
宋元时期刘备故事具有了相当完整的情节,主要表现为《三国志平话》一书的出现。在《三国志平话》之前的有关三国及刘备故事都是零散、片段式地见于典籍,《三国志平话》最大的意义是以编年的方式连缀了较为完整的三国及刘备故事。刘备在《三国志平话》中被塑造成一位平民化的草莽英雄和理想化的仁德之君。  相似文献   

8.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所著《襄阳耆旧记》,旧时或称《襄阳耆旧传》,或简称《襄阳记》。这部杂传类的史书,大约到南宋以后已经散佚,它的零篇碎简今见于《后汉书》李贤注、《三国志》裴松之注、《文选》李善注以及《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之中。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五卷本,是宋元以来众多学者搜集佚文、递相增补的辑本。至于不久前出版的《襄阳耆旧记校注》(舒焚、张林川校注,荆楚书社1986年12月版,  相似文献   

9.
《陈留耆旧传》辑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留耆旧传》是我国第一部记载一郡先贤嘉言懿行的专书。刘知几《史通.杂述篇》提到了四部此类"郡书",《陈留耆旧传》位列四书之首。《陈留耆旧传》还是《后汉书》的取材来源之一。《隋志》、《唐志》均著录此书,后佚。此书的前人辑本有二,一为元代陶宗仪《说郛》辑本,仅辑出七事;一为清代王仁俊《经籍佚文》辑本,仅辑出一事。陶、王二氏之辑本,合计仅八事。其中尚有误收者。此次辑佚,辑得二十七事,涉及十六人,勒为一卷。  相似文献   

10.
晋陈寿《三国志》是重要史书,是二十四史中的第四部,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南朝宋代裴松之为之作注,博引群书,保存了大量《三国志》所未收的史料。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著名佳作,被称为第一才子书。两书一是正史,一是小说,成书相距一千多年。有了这两部书,三国故事遂深入社会,流传不断。  相似文献   

11.
§ 0.引言0.1本文旨在对古汉语中名词活用的情况作一较为详细的考察.我们以《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三国志》和《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唐宋文举要》等书为主要取样范围,并辅之以有关论著,共得名词活用例2000余条.我们以此为材料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的创作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也吸收了魏晋至隋唐的野史、笔记、民间传说以及宋元时期的小说、杂剧。《三国演义》为了还原历史,或根据他书的记载对《三国志》加以纠正;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不合情理,而采用他说;或因《三国志》的记载过于简略,而依据情理加以补充、丰富;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事实不清,依据相关文献加以推演。正是因为小说不受《三国志》的局限,敢于和善于运用想像和虚构,通过对史实的选择、加工、改造,因而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比史书更为形象、生动,更具活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公元1798年 清嘉庆三年 《三国志补注》、《补三国艺文志》作者侯康诞生。 案:侯氏,原名廷楷。字君模。所著《三国志补注》一卷,此书宗旨主要在补裴松之、杭世骏二家之遗。所据补者,大多为古籍,所补资料多引长文,还从金石资料中征引了一些碑刻文字。书中亦涉及考证,并颇精详准确。是书因杭世骏补注不够完善,而不称“续”,但《丛书集成》本仍标名为《三国志补注续》。另有广雅丛书本、史学丛书本。《补三国艺文志》四卷,体例较特殊,以人系书,间有考释。  相似文献   

14.
吴金华 《文教资料》2001,(6):108-113
在古文献学与汉语言文字学的课题中 ,《三国志》的整理研究是复旦大学古籍所“《三国志》整理研究中心”的长期项目。为了推出《三国志丛考》、《三国志论集》、《三国志简注》、《三国志大词典》等论著 ,课题组努力搜集古今中外的有关资料 ,并对《三国志》解读中的难点、疑点、盲点加以研究。近几年来 ,我们将研究所得汇成《长编》 ,约 80万字。限于篇幅 ,这里摘录十例 ,就有道而正焉。(1)王军 《魏志·武帝纪》 :二十二年春正月 ,王军居巢。(页 4 9,中华书局校点本 )[长编 ]《汉语大词典》第 4册 4 6 2“王军”条以本文为第一书证 ,释为…  相似文献   

15.
史学名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流誉千古,时人评其书曰“并迁双固”。依《三国志》而通俗化的各种话本,戏剧乃至成为演义式的小说,其最著者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称《第一才子书》,士林及民众莫不喜读其书,可谓雅俗共赏,家弦户诵。从文化视野考察,文、史各行其道,两苑各撞其芳。随时代之演进,民众需要文化,文化之持续发展亦有赖自身的通俗化,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满足大众对文化的渴求。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是雅文化与俗文化互补成功的典范,彼此交相辉映,体现了雅、俗文化自身的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17.
林继中先生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一书在辑校过程中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杜诗注本,这就是南宋蔡梦弼的《草堂诗笺》。林继中己经发现诸注本中征引的“赵亻叟”注就是赵次公注,也很努力地从《钱注》和《集千家注》中辑入了若干条,但他没有发现第一个征引“赵亻叟”注并征引最多的却是远远早于它们的蔡梦弼的《草堂诗笺》。本文通过详细比较、分析和考证,发现蔡书所引的19条“赵亻叟”注中,尚有9条失收于林继中的《辑校》中,应当补入。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和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都是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两者已经融为一体。目前,史学界对注书的研究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就,但还主要集中在对其中一部书的个别研究。试将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与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放在时代背景下,从注书的背景、方法和所引书目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下称《辑注》)为所辑1900余条佚文全部加上标点,于诸家后汉史书的校辑又作新的尝试,为读者阅读利用这些资料提供了方便。《辑注》所收佚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演义》与《东周列国志》是虚实结合和羽翼信史的典型代表,但学术界很少对两部小说作比较研究,尤其忽视对《东周列国志》的研究,这与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通过素材与模仿、史实与虚构、艺术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三国志演义》的素材不仅来源于三国史料,也接受了列国故事的影响;冯梦龙辑演《东周列国志》,虽然仿效《三国志演义》的表现手法,但整体上仅仅是对历史材料作艺术处理,限于“信史”的创作观和历史素材的特点,致使结构松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