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南安话中有动态助词“着”[tio?0]/[tio?24]、“了”[liau55]、“去”[k‘щ?5]/[k‘щ?0]等。这三个动态助词都已经派生出了结构助词的用法。文章根据当代南安方言口语,描写了这三个兼类的助词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2.
文章讨论闽南方言内部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得”可以引进表示可能性的补语;“说”是一个引导宾语从句的标记;“伊”、“通”可以兼任状态补语标记。这四个结构助词尚未定型,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文章把它们称为“类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3.
安徽贵池方言里的“着”同普通话的“着”一样,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文章重点讨论“着”做虚词的三种用法:一是做结果补语;二是做动态助词;三是做事态语气词。动态助词“着”既表完成或实现意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完成或实现意义的“了1[l 0]”;也表持续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意义的“着[t 0 ]”;事态语气词“着”则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 0]”。  相似文献   

4.
泉州话动词性谓语句里,要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情态,经常用动态助词“者”、“■”、“咧。这三个助词可以单个儿地用在动词后面,也可以相互并连或三连地用在动词后面。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5.
程度副词“更”与“连词、介词和助词”,语形上线性连接。语义上具有[强调]之[比较]、[合取]或[关联]等特征和。反逼递进强调”之特色。“‘更’+‘连……’”组合位置灵活。“更”+“功能词……”的应用频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在宜都方言中,“哒”[ta]字是个比较常见的助词,主要被用作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和语气词三种。对方言“哒”字的进一步深入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汉语普通话中与“哒”字相近的助词的理解和学习,同时深化对方言中助词的整体认识。笔者对宜都方言中助词“哒”的考察除了引用宜都方言的实例进行分析,还结合汉语普通话中有类似语法意义的词汇以及相近方言对“哒”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天,“的、地、得”三兄弟碰到一起,它们唉声叹气,各自抱怨:有些同学看不起它们,在该用的句子中不用它们;而有些同学呢,想把它们派上用场,可又不会用,于是就把它们东拉西扯。“三兄弟”实在忍无可忍,就决定开个讨论会。“我们都是助词,作助词时都读‘de’,但在用法上是不同的。”“的”老兄迫不及待地说,“我是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词性的,如:美丽的风光、宏伟的建筑、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博大的胸怀等,这里的‘风光’、‘建筑’、‘任务’、‘胸怀’等都是表示名物的词。”二兄弟“地”等得不耐烦了,赶快抢过话头说:…  相似文献   

8.
新立话是钦州市的一种重要方言。新立话的助词特点饶有特色,结构助词有:箇[ko42]、堵[tu24/tu33]、咁[kum24]、得[t□k4],主要对应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有"紧[k□n24]、住[t□hui42]、了[liu22]、齐[t□h□i33]、过[ku42]、□[h□24]"等,主要对应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按语气分,句式的特点与普通话一致,但使用的语气形式有差别;典型的复数助词的标志是"队[thui42/th口i42]"。  相似文献   

9.
“形容词+动态助词‘了’”结构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结构,对于形容词能不能带动态助词、带上动态助词后词性有无变化的观点,还存在着很大分歧。以“形容词+动态词‘了’”结构为分析目标,将这个结构化为五种类型进行分别讨论,从语义语法语用功能上探讨其特点,并同动词带动态助词“了”进行平行比较,得出他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语法分布、时态表现、语义特征、语气差异等四个方面研究长沙方言中的动态助词“咖”、“哒”、“咖哒”和“咖哒”。文章认为 :(1 )长沙方言中的动态助词具有单用、复合和分离性的特点 ;(2 )长沙方言中的动态助词可表兼容态 ,并且具有融汇语法和语义的功能 ;(3)长沙方言中主、宾的存现 ,定语的性质等因素可影响动态助词的选择 ;(4)长沙方言中的动态助词可影响话语的语气 ,并造成细微的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江苏丹阳访仙话中的虚词"个[k~4]""的[t~0]"是两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功能词。在分析江苏丹阳访仙话中助词"个[k~4]""的[t~0]"用法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助词"个[k~4]""的[t~4]"的历史来源,以期为语言的演变规律以及方言类型学的研究提供个案参考。  相似文献   

12.
“着、了、过”是普通话中的三个主要动态助词,也是青州话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助词。本文主要讨论了他们在青州话方言中有别于普通话的用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白宇 《考试周刊》2013,(88):90-91
由于汉语在表述与时间相关的内容时,所采用的形式与日语当中的时(テンス)和体(アスぺクト)具有不对称性,导致两国很多的学习者在学习对方的语言时出现误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将汉语的动态助词与日语的时和体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本文以动态助词“在”、“着”、“了”为研究对象,将这三种动态助词的使用与日语的时和体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一册《师说》注释中云: “[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的倒装,用结构助词‘之’来表示。下文‘惑之不解’同。”这条注释一直都被认可,注中对“之”的解释也似乎无可非议。因为“之”在文言文中作提前宾语的结构助词确实有之。笔者认为这里的“之”不是结构助词,而是介词,相当于“在”和“当”,表示时间,在句中作状语。理由如下: 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讲,如果译成“不知句读,不解疑惑”,在逻辑上有毛病。作者在这里主要是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从师的风尚很久没有流传了,要想人没有疑惑也就困难了,  相似文献   

15.
文[1]、文[2]都讨论了一个与奇函数有关的问题,文[1]指出用‘认0)=0”求解的“巧解”是错误的,并且进一步认为题目中涉及的字母“a”是一个关于x的代数式;文[2]也认为用‘认0)=0”求解的“巧解”是错误的,但不认同文[1]提出的“a”是一个关于x的代数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唻”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作为助词的用法已经消失,但是仍旧存在于各地方言中.文章首先在形式特点、语义特点、语用价值三个方面考察河南新县南方言区的助词“唻”,其次将“唻”与普通话动态助词“过”进行比较;最后对比其他方言区的助词“来”.在种种考察及对比中突出新县方言助词“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程业清 《考试周刊》2009,(29):52-53
本文从汉语的三个助词:“的”“地”“得”的理论背景出发,明确了三个助词的语法功能和实际使用情况.同时也将三个助词每两个之间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说明.最后提出了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语法知识问答秦明初一册七为什么要把“时态助词”改称“动态助词”?“着”“了”“过”这三个助词,《暂拟系统》叫做“时态助词”,而《语法提要》却改称为“动态助词”。这一改动是有道理的。因为,“着”“了”“过”表示的并不是时间的变化,而是动作、行为的进行或...  相似文献   

19.
文[1]给出圆锥曲线“准点弦”的几个性质,文[2]给出了圆锥曲线“准点”的又几个性质.本文对此作进一步的探究,给出与圆锥曲线“准点”相关的又几个性质.定理1F是横向型圆锥曲线的焦点,E是与焦点F相应的准线和对称轴的交点,经过E且斜率为k的直线交圆锥曲线于A、B两点,e是圆锥曲线的离心率,若记F与A、B连线的斜率分别为k1,k2,则有分别k1+k2=0,且k1k2=(1?e2k?2)?1(其中k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三册《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用了成语“惟妙惟肖”,并在课文注释中解:“[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惟,特别。肖,相似。”这条注释解“惟”为“特别”,笔者认为不甚妥当。“惟妙惟肖”也写作“维妙维肖”。在这条成语中,“惟”或“维”,到底怎样解较妥当呢?《新华词典》解“维”的第④义项:“文言助词。例维妙维肖。”《四角号码新词典》释“维”第④义项:“文言语气词,表示加强语意。例:维妙维肖。”《汉语成语词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