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郑旸 《新闻前哨》2015,(2):69-71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兴起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不断改变、重塑"自我",新媒体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本文从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的冲击入手,分析了新媒体给传统广播带了的机遇,并结合个体案例探析传统广播如何与新媒体相融合。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其发展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融入媒体后,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改变了包括广播在内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广播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媒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为了适应传统媒体自身生存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传统广播市场传播效果的分析研究,发挥广播媒体"权威性与公信力"优势,秉持多元化理念,积极引入新媒体技术,主动探索和创新广播节目形式、发展模式,不断深化传统广播节目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本文结合传统广播的发展历程、广播在传递社会信息的重要性,广播在媒体融合中转型升级的方向,以及如何发挥广播节目的独特魅力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越来越表现出其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于传统媒体的广播,更是在不断探索、寻求与新媒体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使其为广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也为广播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不断提升,大众对于新媒体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媒体传播背景下,传统媒体必然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主要形式,承受着巨大的发展压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已然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为地市级广播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地市级广播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广播同业走好融媒体发展之路提供经验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于飞 《新闻世界》2012,(8):54-55
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包括广播。但是从广播媒体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给广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与网络、移动多媒体等新兴媒体都有着合作、融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及3G等新技术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它们一方面分流着传统媒体的受众,另一方面改变着人们从传统媒体分享信息的方式和习惯,而且新媒体自身也在迅速变身升级换代,例如微信的出现就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曾经是人们信息交流重要方式的短信。因此对传统媒体来说,利用新媒体,并关注新媒体的变化从而一直站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前沿是传统媒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本文从广播媒体出发谈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作为时代的宠儿,新媒体自出现以来,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对传统媒体产生强烈冲击。以广播、电视、报纸为首的传统媒体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信息传递和人们的休闲娱乐作出了巨大贡献,已经具备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仍然面临着受众流失、传播方式落后等众多生存、发展压力。本文主要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应主动与新媒体融合,寻求更好发展。并以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2009,(4):12-12
当前,以互联网和移动多媒体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业务快速发展,对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形成巨大挑战。顺应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是世界传媒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传统媒体,广播迫切需要实现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的转型,通过内外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提高内容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新兴媒介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与青睐,这对于广播等一系列的传统媒体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使得传统媒体感受到生存压力。要使传统媒体恢复生机,需要实现与新媒体有效融合,这也是推动我国整个媒体行业有序发展的可行之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广播媒体既要在新的市场喜好中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又要在不断创新中提升播出品质,同时还要培育复合型新传媒人才,积极探索与构建现代广播全媒体网络平台,并以此达到良好的新媒体融合与发展效应。本文以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为研究出发点,展开了深入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新媒体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是突飞猛进。当下,我国很多广播电视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和瓶颈期,转型迫在眉睫。很多广播电视台开始不断地探索新的发展道路,逐渐开始与新媒体融合,不断开辟新的发展途径。本文主要分析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背景和动机,为我国传统媒体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期提供更加适合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进入人们的生活,传统媒体不得不考虑与数字技术、新媒体融合发展。广播如何融入新媒体,与新媒体适时适当地结合,把广播媒体的优势最大化,借新媒体的形式,发展扩大广播的影响力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实。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一般分为技术层面的融合、内容层面的融合、传播方式层面的融合,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对传统媒体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将二者进行融合是最好的发展方式。目前,不仅仅是在国内,国外也是在不断地追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关概念,以电视媒体为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对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促进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新媒体发展与传统媒体的交互融合已经成为大趋势。新媒体的不断创新,对传统媒体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譬如,可以下载收听的MP3、MP4的出现就给广播造成了一定冲击,但同时,它又为广播打造跨媒体的综合信息平台提供了新的可能。事实上,广播的产生、发展包括其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沉寂,都  相似文献   

14.
试论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新媒体广告收入逐年增加,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媒体市场被分流。为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满足网络时代的受众需求,广播媒体加快了与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融合步伐,揭开了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序幕。本文通过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现状以及对下一步发展趋势的探究,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广播媒体必须与新媒体融合才会有更大发展审问的卿..点。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互联网改变了传媒生态。受众对于媒介的使用更趋多元与个性化,媒介融合被提上日程。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中央提出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视听新媒体的深层融合,借助广电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视听新媒体的综合实力,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传统广播积极进军新媒体领域,拓展传播渠道,谋求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信息技术开始广泛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我国也进入了新媒体时代[1]。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使传统媒体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地方广播电视台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应抓住机遇,突破阻碍,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本文将针对地方广播电视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方法进行论述,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给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媒体受众正在向新媒体转移;同时,占主导地位的电视媒体正在和新媒体形成对广播的前后夹击。广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当下呈现出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发展的局势,并且二者不碰撞融合。基于此,本文针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碰撞现象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健全完整的融合规则、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互性发展以及提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企业竞争力等措施,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完美融合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丹 《新闻传播》2010,(1):102-102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不仅面临着与报纸、电视和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同台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和迅速发展的新媒体的竞争。广播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思想决定出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衰亡,相反.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蓬勃发展,不断放大广播的发展优势,使广播事业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主要从广播的六个方面阐述广播的发展契机及前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逐渐占据媒体市场,使传统媒体受到极大冲击。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却主动表现出极好的融合性,带来新的生机。本文重点探讨新时期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和意义,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的影响,以及二者融合的方式途径,旨在为传统广播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