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笑君 《传媒》2016,(2):67-70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观点和看法,既是政府赢得公众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府行政的重要资源.在“微政务”时代,政务微博和微信成为政府向公众展示形象的重要媒介平台,这类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传播内容“微小”、传播速度“快捷”、信息阅读“碎片”、信息反馈“即时”等特征.分析“微政务”时代地方政府形象传播要素的新变化,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确定它们对政府形象传播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据此提出地方政府形象传播的策略,对于树立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伶俐 《青年记者》2013,(17):25-26
谢尔·以色列在《微博力》中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①这个时代就是以微博等为传播媒介代表的"微时代"。"微时代"以信息传播短小精练、实时互动为主要传播特征。微博给身处"微时代"的领导干部带来新的考验与挑战,考量政府与官员的"微素养"。  相似文献   

3.
近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介的传播特征对于今天青年亚文化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微传播是新媒介最重要的表现,它带来一个微传播时代.本文论述了微传播时代的文化特质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微时代”的城市微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已经进入到以"微"著称的新阶段,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型网络应用正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城市文化传播要应时而上,见微知著,利用新事物,把握发展机遇。城市微传播的概念及典型代表1.城市微传播城市微传播指城市文化在微传播时代的传播。城市文化的概念比较复杂,学术探讨往往会把它具化到一些具体的研究对象上。本文采用《中外城市知识辞典》中的定义,认为城市文化包括物  相似文献   

5.
微传播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方便了人们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以新媒体为载体的金融诈骗、谣言散播、网络暴力等问题时有发生.如何完善"微"法治环境建设,是各级政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微时代"由此应运而生。作为"微时代"发挥力量的主要平台,微博上的公开舆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微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微博成为政府发布决策、信息公开的最新渠道。本文通过分析"微时代"下时政新闻互动、碎片信息共享、交联传播等传播特性,指出了"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能够进入良性循环,今后能有更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何谓微传播,何谓微事件,何谓微时代 微传播是以微博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微博为媒介的微传播,是去中心化的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传播碎片化信息,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8.
曹海峰 《编辑之友》2018,(3):5-8,13
“微传播”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与思维模式随之改变,其引发一系列的阅读危机与认同挑战,更凸显出全民阅读的重要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要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必然要利用这把“双刃剑”,在“微时代”的“微传播”语境下,推动全民阅读实践中应强化“微思维”,运用“微媒介”,创新“微内容”,引导“微受众”,积极思考“用什么读”“如何读”“读什么”“与‘谁’读”等问题,通过阅读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9.
2016年年底,我国多城市持续雾霾。在防治雾霾工作中,公开政务信息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首要前提。新媒体时代,政府政务信息传播出现了新形态和新格局,今日头条"头条号"的推出,4G引爆的微视传播,都为政务信息传播提供了新思路,"三微一端"的传播范式正在形成。本文以中国气象局在本次雾霾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为例,探析新媒体时代政务信息传播的新模式,以提升政府政务信息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邵林 《传媒观察》2014,(6):16-18
正技术进步一直以来都是推动媒体和社会文化变革的伟大力量。从社会宏观层面看,基于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将社会带进了"微时代":微观点、微调查、微课题,微生活、微整形、微电影,当然还有势不可挡的微信、微博……一个个姓"微"的词汇把我们带进"微时代"。微时代是什么?百度百科这样解释: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高","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更重要的是微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颠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1.
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传播活动即将进入微时代.微时代是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的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12.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微时代",利用视频、声音、图像等媒介形式,进行短、平、快的高频互动,是"微时代"信息交流的主要特征,也逐渐成为整个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鉴于目前我国国家话语权还不够强大,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效果不太明显的现状,各种微媒介的作用得以凸显.本文指出"微时代"对外文化传播关注日常生活,具有碎片化视觉传播方式、轻松幽默的话语模式以及背景化、隐蔽式的的传播形式等特点.在崭新的全球化传播语境中,应进一步释放微媒介的传播力,采用轻灵的故事叙述方式、工业化的文化产品思维以及情感共振式的文化输出等策略,展望未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情境化呈现的图景.  相似文献   

13.
薛松岩 《传媒》2018,(10):76-79
新媒体时代对政府传播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实现政府传播的有效性,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从渠道和内容两个方面,探讨了政府传播的方法与策略, 指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体制的改革,政府传播必须围绕公众进行合理的内容生产和传播.  相似文献   

14.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信息污染和信息碎片化的负面性,给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践行带来冲击.青年须增强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性,既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更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具体实践,外化为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5.
移动终端造就了“微”传播时代,颠覆了大众的传统生活方式、阅读习惯和知识渠道,作为传播活动的课堂教学受到时代变迁的深刻影响.本文通过透视“微”时代的传播特征,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依托“5W”传播理论研究课堂教学,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课堂容量、教学手段四个维度的教学设计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国外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我国的微博、微信、抖音等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政府和机构也非常重视通过社交媒体来传播信息、提供服务,"两微一端"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部门新媒体的标配,陕西西安等地方政府还专门开通了抖音账号,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发展,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众人生活的关注点,面对这样的现状首先界定好食品安全类信息的范围是研究报告的一大任务。其次对食品安全类信息的现状做出分析,从微媒体时代的优劣势入手论述了在微媒体时代食品安全类信息传播的方方面面。最后从微媒体责任主体、主流媒体以及政府三个角度论述了如何规范食品安全类信息,由此阐述出食品安全类信息传播和媒体责任之间的关系,并就在微媒体时代,食品安全类信息传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微博时代政府形象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是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它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政府形象的传播带来了机遇:扩大了网络世界中的公共领域,延伸了政府形象的传播范围;开创了独特的传播模式,提供了一个低投入高回报的政府形象传播阵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有助于政府形象的即时塑造和修复.作为一把“双刃剑”,微博的发展也为政府形象的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注重个性化表达,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多数人对政府形象形成的共识;缺乏信息的把关人,难辨信息的真假,不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具有强大的舆论煽动性,阻碍政府和民众的良性沟通,不利于政府良好形象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龚捷  秦赛一 《青年记者》2016,(21):18-19
随着移动通信设备不断升级,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以“短平快”为基本特征的即时信息传播时代——“微媒体”时代正在全面到来.“微媒体”时代,数以亿计的微博、微信用户参与其中,评论、点赞、转发、分享,网络热点事件频频出现. 时效性:网络热点事件信息传播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微媒体”中信息的传播特性还是网络热点事件的基本特征,都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要素:时间.信息即时传播,热点瞬时爆发,决定了“微媒体”时代网络热点事件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标准相较于以往更加严格.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即时性和全时性.  相似文献   

20.
"微媒体时代"是以微博、微信为传播媒介代表,以微内容的自由整合和有效聚合为传播方式,满足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实现信息服务普适性的时代。本文从微媒体出现、微内容生产、微传播涌现,到微产业萌生的时代现象入手,通过对四个传播关键词的分析释义,勾勒了移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微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