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呈现出碎片化传播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受众更需要一种指导性强、能对经济社会现象作权威解读的信息,主题报道则恰恰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而广播由于具有移动收听和伴随收听等独家优势,有时主题报道在受众中的到达率可能会比报纸和电视要高.本文结合绍兴台的采编实践,就城市广播媒体如何通过题材、形态、平台三个层面的创新,来提升主题报道传播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解读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是一种运用背景材料,分析解释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式。由于解读性报道与社会现实接近性强、新闻信息含量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欢迎,其传播力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文章分析了解读性报道出现的原因,总结了解读性报道的类型、做好解读性报道的方法,认为在当今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众媒体加强解读性报道不仅能够更好地反映和引导舆论,还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的品位和水平,增强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县域最重要的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引导舆论平台之一,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不仅要依托日益成熟的传播技术,提升生产能力、拓展传播平台、丰富传播手段,服务于地方党委政府,还要发挥自身优势,着眼教育引导群众、服务生产生活,完善信息供给结构,提高信息供给质量,切实提升基层党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林光耀 《视听界》2011,(6):94-94
在新闻宣传中,题材选择上的正面宣传“一头热”,党务政务信息报道不善丁从群众角度解读政策,宣传报道内容雷同、角度单一和缺乏层次感,对百姓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报道不深入等问题较为突出。广播电视是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主力军,承担着传递新闻信息、传播先进文化、弓1导社会舆论的职责任务,应不断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好地主导社会主流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为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营造和谐氛围、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5.
刘世忠 《传媒》2018,(11):49-50
十九大报道可谓是媒体融合时代的一次大练兵,为了增强十九大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深入解读十九大报告,传达十九大精神,各大媒体在报道中大显身手,在传播方式、传播手段上下足功夫,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新技术,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基础上,广泛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平台,以及H5、微视频、动漫等技术,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融合新闻报道景象.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媒介接受者对媒体的本质属性、传播技巧、制作手段产生相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以正确地理解和评估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海湾战争后,美军在修改的《作战纲要》中写道:“媒体传播的力量能够对战略方向及军事行动的范围,造成戏剧性的影响。”在信息的实时报道与战场的透明化传播中,大众传媒作为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的特殊作战平台与作战手段,发挥…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的变化,传统媒体要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增强信息辨别、甄选和整合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实现渠道融合,在新闻的快与准、时效与深度之间找到平衡,增加报道的厚重感、专业性和权威性,增强自身的信息传播力和舆论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传媒的信息传播是形成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文本解读是大众形成认知的基本方式。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十年间涉税新闻和信息的分析,梳理出该报报道税务新闻的基本特色,总结出以组织收入、国家政策、征收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等为重要内容的税务基本形象要素,归纳报道规律,以期解读并指导相关人员更好地从事涉税信息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许多信息未进入目标受众的意识层面便销声匿迹.要提高在网络舆论场中的发声能力,就要思考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力由哪些维度构成. “传播力的实质,就是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而有效传播则是针对目标受众能够精确、快速地实现主体的意图.”①信息的传播力一方面是信息到达目标受众,被目标受众理解接受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信息使目标受众相信其内容,或者被信息的观点说服的能力.本文提出,信息的传播力由信息内容的信服力和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构成.  相似文献   

10.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科学信息因内容的特殊性和话语的专业性而使其具有一定的传播障碍和难度.而且“科学报道在传统上习惯于科学传播的精英惯性思维”,①受众对于其接受和理解都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信息.此外,大众传播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渠道,但是大众传播过程和解读过程中也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发生,这些因素加大了科学信息的传播难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海外版)金融危机报道的抽样分析,归纳出其报道的特色:突出官方信息、权威评论以及专家信息解读,注重正面引导舆论等,同时针对报道中的不足,指出:我国对外报道媒体应当尊重新闻规律和国际传播规律,以国际化视野重新审视对外报道原则,积极主动掌握国际舆论动向,在国际传播中抢占舆论先机。  相似文献   

12.
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新闻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这对于传统的报纸行业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报纸行业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对新闻的报道方式进行不断优化和改善,从而更好地提升报道水平,以更好地适应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本文从报纸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公信力的角度出发,探究提升报纸传播力、影响力以及公信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傅明 《视听》2022,(5):37-39
绍兴日报社与绍兴广播电视总台组建成立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以来,不但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上实现了优势互补,还健全了新闻信息传播的融媒体矩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巨斗争中,已彰显出地方主流媒体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的抗疫报道经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讲究报道时效,发...  相似文献   

14.
今年以来,南方日报遵循移动优先战略,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重大会议融合报道,生产适应新媒体平台传播的融合报道产品,推动报道由“相加”走向“相融”. 生产适应多介质传播的融合报道 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化挑战为机遇,关键是在新媒体平台上实现优势再造,顺应移动化、个性化、视频化等信息传播趋势,创新理念、方式、手段等,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汪平 《中国广播》2014,(11):94-95
新闻传播力通常是指媒体将信息向外扩散的能力。也就是媒体通过对新闻内容及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将新闻向外扩散,导致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它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的覆盖面及影响效果。新闻传播力通常是由传播技术、新闻内容、新闻表达、传播渠道等多种因素构成。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先进与否,对报道速度和传播广度造成直接影响,成为传播力构成的重要物质基础乃至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短、平、快的新闻报道拓宽的是受众的传播力,而深度报道就是提升新闻舆论对受众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媒介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融媒体,使信息传播渠道与媒介更加多元化,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做好做精深度报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深度报道的选题和策划、深度报道的采访、深度报道的写作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当前媒体工作者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7.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既有的受众、信息传播及媒体生产的概念和含义,整个媒介生态乃至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都随之产生了变化.在全媒体时代,传播力不再只是测量传播效果的一项指标而成为衡量整个传播机构整合力、执行力、覆盖力、品牌力等的一个坐标系.媒体竞争的核心正是传播力的竞争.气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内容,在全媒体平台上如何实现传播力的拓展?如何理解以传播力为核心的气象媒体发展战略?本文将围绕这些论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武怡华 《传媒》2021,(3):68-70
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加速,我国时政新闻的报道与传播也在变革.以《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三大官方媒体高度重视融媒体建设,全面更新表达方式、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以全新视角诠释了我国的国家政策和发展成就,夯实了主流媒体政治传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文章以拉斯韦尔"5W"传播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央视新闻《V观》栏目的传播特征,以期对媒介融合趋势下时政新闻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突发事件报道能力与水平,直接体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平台进行传播.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路径该如何设计?如何第一时间快速发出权威、独家信息?资深外交官吴建民2016年6月18日在武汉因车祸遇难,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0.
信息传播方式的快速更迭成了新的传播生态,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提升传播力不仅是媒体在新环境下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担负好媒体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传统主流媒体唯有通过不断创新自身传播话语、渠道、体系,将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延伸到各个终端,方能在全媒体时代实现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的全面提升。通过观察《人民日报》等多家中央级主流媒体二十大融合报道,对主流媒体传播力提升路径及创新方式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