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屈原的精神世界具有人格和神格的双重性,屈原现象是中国神本化向人本化转折时期独特的化现象。神格和人格双重追求的幻灭是屈原悲剧性作品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屈原一生追求人格完美,他代表了中国化的本质特征,不愧是中国化的象征。屈原的理想追求及期 失败,揭示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屈原真善美的人格魅力,蕴涵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世俗性、民间性。从屈原身上所体现的内心冲突,反映出中国古代悲剧结局深厚久远的化积淀。  相似文献   

3.
端午节与屈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午节最初与屈原是不相关的。端午节举行与屈原有关的活动最早出现在汉代,是荆楚一带的地方性活动。屈原、粽子、竞渡作为端午节的三大基本文化因子,起初它们相互间是没有关联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屈原、粽子、竞渡这三大要素逐渐融合在一起,以屈原为纪念对象的端午节,到唐代才最终成为全国性的节日。端午节这三大因素综合的过程其实就是有关屈原历史的传说化和这一传说历史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端午节最初与屈原是不相关的。端午节举行与屈原有关的活动最早出现在汉代,是荆楚一带的地方性活动。屈原、粽子、竞渡作为端午节的三大基本文化因子,起初它们相互间是没有关联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屈原、粽子、竞渡这三大要素逐渐融合在一起,以屈原为纪念对象的端午节,到唐代才最终成为全国性的节日。端午节这三大因素综合的过程其实就是有关屈原历史的传说化和这一传说历史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设计背景】我校地处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第一县、世界化名人屈原的故乡——秭归,恰好本年度学校校园化建设的主题是“弘扬屈原化”,大小板报、广播电视营造出浓浓的凰原化氛围,学生追忆屈原典故、缅怀屈原精神、学习屈原作品已蔚然成风。如何把屈原精神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呢?我想,学生均为三峡移民子弟,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血泪和艰辛,这不正是屈大夫精神在两千多年以后的具体体现吗?抓住这个机会我设计了一个作题目:  相似文献   

6.
库化津《屈原自沉考》为屈原自沉是“殉国难”说立论,却拿不出一条可靠的史料作依据。本文详考了屈原自沉与“白起破郢”无关,并进一步证明为忧国而死无损于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香草之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诗歌中的花草意象,蕴含着楚化的深厚积淀。楚化中“花草”的化进程,显示出其所具有的原始美和神性美。它与屈原的心理特征正相吻合,传达出屈原自恋心态下对自身形象的神化与圣洁化,突出了屈原承自楚民族的狂放的性格和因坎坷命运所造成的略带病态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历史剧《屈原》是一部浪漫抒情诗剧杰作。它在结构上具有集中统一的特点,主要人物的戏剧动作(特别是内心动作)呈现出逐步深化、层层迭进的轨迹。屈原和婵娟等艺术形象带有浓厚的理想化、抒情化特征,特别是屈原形象,把中华民族的道德美和情操美发扬光大起来。"失事求似"创作原则的运用,对于诗意地表现屈原魂灵,"发掘"大波大澜时代的悲剧精神,颇有积极意义。作者擅于驰骋艺术想象,将历史背景、乡土民情等等幻化成鲜明的艺术形象,以诗的意趣和氛围营构出特定的戏剧情境。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的《屈子之精神》与梁启超的《屈原研究》是屈原研究的经典之作。王国维侧重于从地域化分析屈原性格形成的原因,梁氏则较为注重心理学的阐释。在他们运用知人论世、学阐释等研究方法的对比中,亦可管窥2人学术研究风格的“和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屈原学会2009年年会暨屈原与湖湘文化学术讨论会于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在汉寿隆重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的论文集就楚辞艺术形式研究、屈原与湖湘文化、屈原与汉寿、屈原与溆浦、屈原及其作品之接受史研究、其他关于屈原、楚辞的研究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论述,并且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提出对屈学与湖湘丈化的充分认识并深入发展湖南屈学的研究,兼具学术、理论与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的方法,对大鳍鱯繁殖期的性腺、肝脏、肌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鳍鱯雄性亲鱼精巢、肝脏和肌肉中,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最高,为40.90g/100g;其次是精巢,为26.38g/100g;肝脏中含量最低,为18.38g/100g。从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来看,精巢最高,占53.41%;其次是肌肉,占52.93%;肝脏中最低,占51.96%。雌性亲鱼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最高,为40.61g/100g;其次是卵巢,为22.42g/100g;肝脏中含量最低,为17.04g/100g。从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来看,卵巢最高,占52.85%;其次是肝脏,占51.76%;肌肉中最低,占49.OO%。从脂肪酸组成来看,雌雄亲鱼均为MUFA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SFA,PUFA比例最小。雄鱼与雌鱼的三种组织器官中,所占比例较高的脂肪酸相似,它们是C18:1n.9(油酸)、C16:0(软脂酸)、C18:2n-6(亚油酸)和C16:1n-7(棕榈酸)。研究揭示了大鳍鱯繁殖期雌、雄亲鱼主要组织器官在物质构成上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但其中所体现的文学批评思想则是相当丰富的。其一是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事实上它同古希腊时出现的文学“摹仿”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周易》中对文学艺术本质的认识也是这种摹仿的观点,而且这种摹仿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再现。其二是关于文学体裁,《周易》中所体现的文学体裁思想是后世文学体裁的一个源头。其三是关于情与辞,《周易·系辞》进一步探讨了情与辞的内在联系,辞的风格往往因情的不同而不同。其四是关于文学的审美,《周易》中的审美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八卦的审美卦象;二是断辞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将语篇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主位结构,运用到英汉翻译研究当中,对两种语言的主位进行对比,并试图分析这种差异在翻译结构转换中的应用。英语是一种主语突显的语言,而汉语则是话题突显,反映在主位结构上的差异便是英语的主位多是主语主位,而汉语多是话题主位,甚至小句中的主语还常被省略。因而,在英汉互译中,主语和话题的转换便是常见的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命题,其涵义可以解读为三个层面:在内容上,是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具有教育意义;在方法上,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生活法即教育法;在目标上,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同时,该命题存在三个方面的疑义:就教育的范畴言,教育影响不同于教育目的;就教育的功能言,意向之教有别于成功之教,教育的意义存在不同的标准;就教育的实践言,教育中的生活区别于生活中的教育。检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需分析教育在指称和含义上的多歧性。  相似文献   

15.
在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中,男女两性关系是不对等的,女性缺乏自身的主体性与独立人格,并崇尚单方面的自我奉献与自我牺牲,男性中心主义意识隐约可见,诗歌所表现的爱情观其实与现代意义上的爱情观尚有距离。普通读者往往是从正面意义上来把握这首诗,欣赏、痴爱并歌颂其中所体现的爱情,但却很少能识别其背后隐藏的负面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诗所体现的爱情观就象"罂粟花"一样,表面上看起来美丽绝伦,充满诱惑力,然而其本质上却是"有毒"的,因此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相似文献   

16.
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教育工作要运用已有的经验与科学的方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其中,转变观念是先导,精选内容是核心,真诚态度是前提,摸准脉搏是突破口,情感教育是基础,以理服人是原则,开展活动是载体,以美育人是艺术,机制与手段创新是关键,注意实效是结果。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还原分解炉是焦化脱硫脱氰工艺中重要的工序组成部分,采用新颖的控制思路,实现了还原分解炉系统的启动、停止、运行和故障检测的全过程自动控制,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8.
将一种基于聚类算法的RB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方法运用于入侵检测中。在这种方法中采用两阶段学习方法,在利用非监督学习算法确定网络隐层中心时,提出一种基于高斯基的距离度量,并联合输入输出聚类的策略。基于F isher可分离率设计高斯基距离量度中的惩罚因子,可以提高聚类的性能。通过构建入侵检测模型,一方面可以加速网络训练速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入侵检测在预测误报漏报中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系统分析了辽中凹陷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烃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辽中凹陷油气资源评价及战略选区提供科学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沙一段有机质丰度为1.997%,有机质类型为Ⅱ1,具最高生产力,但因沉积厚度较薄,生烃量有限,不属于主力烃源岩;沙三段有机质丰度为1.64%,有机质类型以Ⅱ1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东三段有机质丰度为1.715%,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为主,处于成熟阶段。证实沙三段、东三段为辽中凹陷的优质烃源岩,目前没有大量发现优质烃源岩的原因是现在钻遇优质烃源岩的井不多或没有系统采样所致。  相似文献   

20.
不同功能文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因素在不同功能的文本中起不同作用。在翻译中应恰当地处理。文章提出“三移”方法,即在表情功能文本中把源语文本的文化因素基本移入译语文本中,谓之“移体”;在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可舍其形而释其意,谓之“移意”;在具有呼唤语言功能的文体中可将源语文化因素作适当的归化处理,谓之“移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