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艳 《培训与研究》2007,24(7):15-16
罗隐的咏史诗,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并深远地影响了宋人诗风的审美取向。本文仅以《西施》、《帝幸蜀》为例对罗隐咏史诗的创作情感和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的咏史诗在晚唐诗坛因为其独特的艺术个性而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咏史诗具有高度概括、善用对比、以小说笔法入诗等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现存罗隐诗歌中,近体律绝占了绝大多数,因而研究罗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不可不关注其近体诗。本文分别对其律诗和绝句进行探讨,认为罗隐诗歌律绝兼善,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4.
罗隐是晚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咏物诗在晚唐独树一帜。将罗隐的咏物诗置于唐代咏物诗的发展格局中来定位,对罗隐咏物诗的种类以及艺术特色作一探讨,以期对罗隐的咏物诗创作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咏史诗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诗歌上承诗骚,下开唐宋的重要发展时期,作为一种与整个古典诗歌艺术发展同步的特定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有其规律和经验值得总结,而过去对咏史诗的研究多偏重于唐代。本文在理清魏晋南北朝咏史诗传承演变的基础上,论述总结了这一时期咏史诗在题材义理、形式体制和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充分肯定了魏晋南北朝咏史诗为唐代诗歌繁荣所做的艺术积累。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咏史诗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氏咏史诗是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咏史内蕴丰厚 ,主题内涵主要包括 :表易代之际慷慨幽愤的情怀 ;显表达其对归隐之路的自我体认和固穷安贫的精神理念 ;以史抒写其对人生哲理的思索等。不仅如此 ,陶氏咏史诗亦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主要表现在 :美学价值、咏史主题、咏史方式和结构体式、咏史风格和诗体等方面。基于主题内涵和艺术成就的分析 ,我们可以说陶氏把至左思手中成熟起来的咏史诗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咏史诗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在晚唐社会现实和自身救世抱负的激发驱动下,大力创作咏史诗。其咏史诗以深广的思想内涵和精妙的艺术风姿,成为我国咏史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罗隐的生平、思想、诗文艺术方面对百年来的罗隐研究进行简要分析,并认为对罗隐研究虽取得一些成绩,但存在很多不足.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的咏史诗大都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其对统治者辛辣尖刻而冷峻的讽刺和揶揄挖苦,使他的咏史诗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和独特的艺术个性.笔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就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修辞技巧三方面分析和解读李商隐咏史诗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10.
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咏史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均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其表现手法有同有异,对咏史诗的贡献在不同方面各有所得。杜牧和李商隐以自觉的创作意识与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及表现手法,成为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他们的创作承前启后,在咏史诗的发展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唐代补亡诗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有明确历史记载某些作品曾经存在但现已亡佚,诗人据相关记载所创作的诗,如元结《补乐歌十首》等;第二类为没有记载但诗人认为应该有但已亡佚,为此而创作的,如李贺《还自会稽歌》。两类诗歌相比较,前一类主体为四言,所本主要为《诗经》,明显受到儒家观念的影响,艺术性普遍不高,但自有其认识作用。第二类中亡佚诗的时代距诗人所处时代较近,诗句可五七言自由运用,而且与自己情感有相契合之处,个人特色突出,艺术性明显高于前一类。两类诗都各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曹邺作为晚唐诗坛上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不仅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与特征:常采用赋之铺陈直叙的艺术表现手法,多运用比兴寄托的艺术表现方式,清新通俗又冷峻辛辣的诗歌语言,以及高古质朴、峭拔冷峻的艺术风格等,由此奠定了其在唐诗史上知名诗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罗隐诗的文本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隐的生平经历,显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腐败和下层人士的苦难挣扎,这些本外的存在,都以社会化本的互性映射在罗隐诗中。罗隐诗全是抒情性的律诗,情致以激愤不平的讽刺为主调,在晚唐诗史上占有独领风骚的特别地位。  相似文献   

14.
悯农诗发展到中晚唐,出现了全盛的局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浅析"从作品的叙事性、诗章结构特点、人物刻画、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唐人思想解放,眼界开阔,既有面对现实的社会担当精神,又善于反思历史,以史为鉴,促进了咏史怀古赋的繁荣。唐代又是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咏史怀古赋吮吸着时代文化艺术营养,以开放兼容的艺术视野,融通诗赋文章的题材和技巧,在表现对象上进一步开拓发掘,艺术形式上努力创新,形成了崭新的艺术风貌,成就斐然,成为唐赋艺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6.
唐诗作为有唐一代文学的代表范式具有后世文学无法企及的地位,而在万紫千红的唐诗中,怀古诗以其独特的理性思考方式和苍凉悠远的历史美感成为唐诗中的修竹幽兰,本文试从历史学的角度探究唐代怀古诗的理思蕴含。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是个性突出的文学巨匠,而他的雨世界更是千姿百态,饱含深情。以雨为题材与意象的诗歌大多有着浑然的意境美。通过雨境的分析,抓住雨的情思,运用感性、知性相结合的方式展现种种雨的大千世界,从而走进李商隐的晚唐意境。  相似文献   

18.
王维的七古在盛唐并不算杰出,但他的艺术技巧已趋成熟,已经显现出盛唐诗的风韵气骨,在盛唐七古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古代诗歌史上也有着不可抹杀的影响。试分析王维七古的艺术风格并阐述它的文学价值以论证它在古代诗歌发展道路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诗代表了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具有韵律和谐、节奏鲜明的特点,常用比喻、讽刺、通感等多种修辞,是思想感情、意境形象、音韵节奏、风格和神韵的结合体。这些特点使其得以经久不衰,同时,也造成了翻译的难度。唐诗中大量通感语句的使用就是翻译的一大难题。文章介绍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及唐诗中通感的运用,对英汉通感进行了简单的比较,试图找出通感语句的翻译方法,从而解决唐诗难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唐末社会动乱,吏治大坏,罗隐看透了科举的本质,用血泪和生命写下了许多“落第诗”,揭露鞭挞官场的黑暗,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从这些诗作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疾恶如仇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认识到唐末社会的腐败本质以及唐朝灭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