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思”论     
本文认为,神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最基本的艺术想象方式,它以“神与物游”为基本运思方式,其功能在于创造审美意象。神思具有形象与情感相统一性、虚构虚拟性、超越时空性、用思艰苦性及语言媒介性等特点。神思以观物为逻辑起点,以“虚静”为心理条件。培养神思应从“积学”、“酌理”、“研阅”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有关《神思》篇的篇题和主题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文章认为:“神思”是指文章写作上的神奇莫测的思维活动中的想象;本篇的主题是关于文章写作中的艺术思维和艺术传达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虚构”,本是西方现代叙事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个主流文学观。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论思想,在讨论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既肯定了文学的“非虚构”性,也涉及到文学的“非虚构”因素。本文旨在从“虚构”这一现代叙事学概念出发,阐述《文心雕龙·神思》中包含的“虚构”与“非虚构”的文学观,彰明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神思”在我国文艺美学中一直倍受关注。刘勰的《神思》篇作为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而系统的艺术构思专论 ,不仅对艺术构思的“神与物游”的基本原理和特殊规律、“秉心养术”的条件与方法作了深入、理性的阐述 ,还立足于“立象以尽意” ,提出了“凭虚构象” ,即虚构想象 ;特别是明确提出“意象”说 ,更深入地接触到了艺术创作的审美本质 ,为意境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勰《心雕龙》的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神思》篇是创作论的总纲。在这一总纲中,刘勰对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一、“思想为妙,神与物游”;二、“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三、创作“灵感”的根因。  相似文献   

6.
刘勰的《文心雕龙》包含大量艺术范畴,为洞察刘勰的知识谱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纵观全书,可以发现这些范畴,许多化用自绘画领域,如“神思”“气韵”“风骨”等。探寻这些具体的艺术范畴在诗论与画论之间的流转,并结合魏晋时期世情时序,可以对六朝时期诗画相互影响、诗论画论相互交融的情况加以考辨,亦可探赜魏晋六朝诗论画论之间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7.
从彼(不在场)——此(在场)的关系分析“神思”,其特有的超时空、共时性带来无穷的审美意蕴。依此思路,美就在于“彼”事物在“此”事物中的显现,以及二者在流变与生成中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从彼(不在场)——此(在场)的关系分析“神思”,其特有的超时空、共时性带来无穷的审美意蕴。依此思路,美就在于“彼”事物在“此”事物中的显现,以及二者在流变与生成中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一刘勰在《神思》篇中提出的“神思”,我们看到有几种不同解释,有的认为“神思”是指创作的想象活动;有的认为“神思”就是艺术构思;有的则认为“神思”即是形象思维。以上种种说法含意基本相近,都表述了《神思》篇的某一内容。但是能否用“想象”“构思”或“形象思维”等概念来概括“神思”的基本意义呢?恐怕不能。虽然《神思》篇不少地方都讲到创作的想象活动,如“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宝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几句话,就很具体地描绘了想象活动的情状,不过谈想象只是“神思”篇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创作离不开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神思”等概念的深入剖析,阐释《神思》在《文心雕龙》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艺术思维理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之“神思”与现代文艺理论中的想象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之不同,它与产生于西方文论中的想象同中有异。本文阐明了神已作为中国文论在创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特征和作用,以及对创作活动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运用大量篇幅论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神思"活动,既指出艺术想象的"虚静"状态,又指出艺术想象的具体方法——包括"神与物游""窥意象以运斤"与"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这三个方面相互统一,共同阐释了构思过程。刘勰强调应合理地掌控思维,在艺术想象时主观与客观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创作者思维能力的开阔与提升。  相似文献   

13.
神思论     
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对于当今的文艺创作与研究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对神思论这一范畴的源流进行梳理,并对其内涵、特征、功能及心理机制等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4.
“神思”是鲁迅思想——尤其是鲁迅早期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论者多将它作为“想象”或“想象力”的同义词来理解。但在本文看来,鲁迅通过“神思”形成了一套文学人类学的叙事,在他那里,“神思”是人类在其早期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是“神话”构成的手段,是“诗歌”兴起的中介。  相似文献   

15.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创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创作之前的作者所需之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6.
《神思》篇是论述艺术想像的专题论文。主要讲艺术想像的特征,以及进行艺术想像的重要条件、要求和建议。虚拟性、具象性和抒情性是艺术想像的三大特质。神思不能等同于构思,也不能等同于形象思维。刘勰论文具有描述性,运用各种形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运用的比喻,不是论述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就文学创造构思阶段灵感问题的认识,从士衡《文赋》“天机”论到彦和《文心》“神思”说,可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发展流变脉络。陆机与刘勰关于灵感的讨论,就其本质、特性、来源诸方面皆有阐发:关于本质,灵感内涵的确定性逐步提升;关于特征,从单纯的现象描述发展到现象背后学理的揭示,展示了对灵感特征认识的深化;关于来源,从无以识之到提出灵感产生系统方法论,体现了灵感理论化的发展。可以说,中国灵感学说于魏晋时期,士衡、彦和二人之间,完成了跨越式发展,为丰富中国古典文论体系做出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对“神思”的具体内涵,学界一直持有不同看法。其实,作为《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首篇,它是一篇全面系统的创作总论,对艺术感知、艺术想象、艺术表达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入论析。  相似文献   

19.
刘勰首创的"神思"论是我国古文论中以想象为核心,以虚静、学养为前提的创作总论."神思"论的核心问题是艺术想象问题,而具备虚静的心态和渊博的学识修养是想象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指出了神思与虚静的关系——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第一次把创作主体心灵的虚静引入文学创作构思中。虚静状态,是创作主体进行构思的心理条件,也是创作主体的一种境界。这一观点启发了后来的意境说,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