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国钢 《中国档案》2006,(12):59-61
2006年4月23日,作家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在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联合举办了一次红学类新书首发式,共推出三部新书: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艺术的魅力》、邓遂夫先生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四卷集、梁归智先生的《红学泰斗周汝昌传》。88岁的周汝昌先生一开头就说:“今天因身体不适,来晚了,之所以一定要来,是向终于出版了硼旨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的邓遂夫表示深深的祝贺。”还说;“回想2000年年底,遂夫的甲戌校本出版,我曾表示,这是‘红学在新世纪的好兆头’。当时我就问他,庚辰校本什么时候出。遂夫说尽快。我那时预料,起码要五年时间。  相似文献   

2.
十年前,当学校党委决定调我筹备组建出版社工作时,某出版社一位曾担任我的一本书的责任编辑,对我丢掉自己的专业,而从事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工作感到有些惋惜。在他看来,我似乎已是一个学有所成,且在湖北电工学界小有名气的学者。当他同我谈到这个问题时,我抱之一笑,答曰:服从组织需要,听从组织安排吧! 十年过去了,十年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在为党工作的最后十年,置身于出版行业,不仅是组织  相似文献   

3.
《灵魂饭》:金华对以往生活的“短暂回忆”余华 著南海出版公司 2002年1月出版 “我10岁展望2000年时,我显然是奢侈了。而现在回忆10岁的情景时,我充满了伤感。这是时间对我的迫害……”这是作家余华的感受。《灵魂饭》中所有作品展现的正是余华对过去的短暂“回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的4月,那几日的天有点阴沉,伏在电脑前案牍劳心的我惊鸿一瞥,突然得悉程乃珊仙逝,感到十分突然,除去颇为伤感,心中还升腾着惋惜之情——她是我们这个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啊!眼前顿时浮现出她的音容笑貌,宛如昨日才见,卡通式的富态圆脸,童花头,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就像她还是在当老师时候的样子,她很投入地认真记着笔记,不时抬起  相似文献   

5.
周汝昌生于1918年,胡适生于1891年,年龄相差27岁,而且地位悬殊,周汝昌是一个寂寂无名的青年学生,胡适却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但二人却因《红楼梦》而结缘,在文坛上谱写了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6.
刘心武 《档案天地》2010,(10):61-62
私下里,我有位年轻的朋友搞篆刻.原来。他是吴祖光和新凤霞的忘年交,如今,吴祖光、新凤霞夫妇都已仙去.这位搞篆刻的朋友居然已和我打了17年的交道。眼下.很多文坛人物的私人信息.都通过他传到了我的手里。其中,周汝昌先生也走了这一步。  相似文献   

7.
标点和数字     
王乾荣 《传媒》2002,(1):50-51
我读过舒芜先生一篇文章——《标点符号与文章风格》。他说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李易,发现与他打交道的一些作者使用标点符号时各有特色:陈迩冬爱用破折号,黄肃秋文章里惊叹号多,张友鸾好用句号,周汝昌“大括号里面又套小括号”,舒芜喜欢分  相似文献   

8.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9.
口述者:周汝昌 采访人:李城外 时间:1996年5月13日 地点:北京东城红庙北里3号楼5-202 口述者简介:周汝昌,1918年生,天津人.著名红学家,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兼顾问,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红楼梦新证><曹雪芹新传>等.  相似文献   

10.
我过去一直坚持写日记.但1966年以前的日记由于"文革"时怕查抄黑材料、惹麻烦都烧掉了,想起来真感到有些惋惜!  相似文献   

11.
周汝昌先生有一本面向普通读者讲论红学的书要付梓问世,出版社希望有人写一篇小序,让读者对周先生的“特点与成就”有所了解。周先生把这一任务交付给我,是谬托知己的意思,我虽然有点诚惶诚恐,也只有恭敬不如从命了。 周先生写曹雪芹的传记时,曾以《孟子·万章下》中的一  相似文献   

12.
刘心武 《档案天地》2009,(8):59-61,47
2009年3月29日.我的私人助手鄂力接到手机短信.是周汝昌老前辈的儿子周建发送给他的,鄂力立即抄录到纸上,第二天送来给我看。  相似文献   

13.
在结婚之前,童年少年时代,周汝昌有过"像是爱情"的故事段子. 有一次,随母亲到外家(乡下叫住姥家),外家对姑奶奶和她的孩子是十分恭奉周到的.一天,见母亲应酬亲友时无人带魁娃(周汝昌),就请来一位小姑娘陪着他玩.小姑娘也只有十岁出头,和气亲切而天真大方.  相似文献   

14.
编 完这册自选本 ,不觉产生这样一 个印象:从 1978年攻 读硕 士学 位以来,这 25年就像在一路小跑,始终不得闲暇。挑选过去发表 的文章时, 撰写这些 文章的日日 夜夜不时 浮现在眼前 。我过去 的岁月往往 是这样度过的:这学期的工作还没有做完,假期就到 了;假期里 忙忙颠颠 地把这些事 赶完,计划在假期里完成的工作又落空 了。于是在唏嘘之余,又迎来了下个学期、下个假期。就这样,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我 平 生 不 指 望 升 官 发 财 , 只 渴 求 两点 :用不 完的 自 由支 配的 时 光和 享不 尽 的自 由写 作 的权 利。现 在我 们 写作 的条 …  相似文献   

15.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 当一个人成了谜 你不知道 他们为何离去 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的一句…… 这本是一首我很喜欢的歌,但伴随着“东方之星”号客轮的沉没,听着是那么伤感. 一 2013年6月2日凌晨,和整个江汉平原一样,狂风暴雨席卷着武汉.2时30分,还未入眠的我突然看到手机新闻客户端弹出一则简讯:一艘载有400多名乘客的游轮在长江湖北石首(后确定为长江湖北监利段大马洲水域)段遭遇龙卷风沉没.在读过简讯中的每一个字后,我立即拨通了部门领导的电话.  相似文献   

16.
继往开来     
轻掩清样,一股淡淡的伤感:丁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而去年发表赵玉明老师追忆丁老师的文章彷彿还在眼前。读着黄旦的稿件,眼前不觉浮现出丁老师在宝隆宾馆会议室里为新闻学院申报传播学重点学科出谋划策的景象,那时,我刚从党报第一线转岗到教学岗位,正是丁老师的有力扶持,我较快地适应了教学  相似文献   

17.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例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  相似文献   

18.
腰杆与扁担     
不久前,我接触过一位跑“社会新闻”的记者,在提起舆论监督的时候,他说了一句顺口溜:“舆论监督的腰杆子软,受不住广告的一扁担。”自己身在新闻单位,不由一阵伤感。  相似文献   

19.
我是刊院的一名学员,是在我所在部队的干部战士蜂拥般地报名参加刊院学习时,挤进刊院大门的,又是在我们部队学员落潮般地退学风中,坚持继续学习的几个学员之一。一年多时间过去了,退学的学员都有点惋惜自己受了“文凭热”的影响,没有坚持学下来,特别是看我当了“总编”,更都有点“眼红”了。说起来倒算不上什么“总编”。团里结合施工任务办了《筑堤快报》,让我负责,我运用从《报纸编辑学》和《新闻知识》中学到的本  相似文献   

20.
华艺出版社于公元2000年推出了周汝昌先生的一册新著《千秋一寸心──唐来诗词鉴赏讲座》,该书不仅是“鸳鸯绣了从教看”,而且“更把金针度与人”。 无论研究《红楼梦》,还是赏会古典诗词,周汝昌先生都别有会心,自出新解,因而常常引起“争论”,甚至可以说“争论性”成了周汝昌的一个特点,一种徽标。我们不应该见“争论性”而皱眉头,正应该见异说新论而认真思考。关键是要看看周先生的“异说新论”是不是“异”得有道理,“新”得有货色。 《千秋一寸心》里鉴赏的诗词既有古今传诵的名篇,也有前人并未注意而被长期冷落在历史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