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晚明曲学命题“本色”内涵渐趋紧缩且日益流连于语言形式层面的理论背景下,凌濛初在其曲论阐述中由戏曲语言通达到语言之主体,一方面标举“古质自然”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将“本色”与人物形象塑造联结起来,主张戏曲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为晚明曲学“本色”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突显出不同于其他文体“本色”论的本质特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明代杰出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徐渭在戏曲方面的成就更加卓著.徐渭的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戏曲美学思想以"本色"论为核心,为戏曲创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促进了晚明戏曲理论研究的发展;他创作的杂剧《四声猿)则成功地实现了他的理论主张,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展现于明代剧坛,掀起了明代杂剧创作的高潮.  相似文献   

3.
“本色论”是明中叶以后剧论家们普遍探讨的一个理论核心,也是徐渭进步戏曲主张的核心。徐渭的”本色论”主要体现在戏曲作品的语言形式、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三个方面。他的“本色论”既是对宋元南戏优良传统所做的理论上的总结与概括,也是对明初以来盛行于剧坛的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不良风气的深刻批评,为后世戏曲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扫清了障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色”与“当行”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重要术语。“本色”“只指填词”语言自然的艺术风格 ,主要表现在叙述语言、人物语言、描写语言三方面。“当行”“兼论作法” ,指内行之义 ,表现在戏曲语言风格的处理、戏曲辞律和谐的作法要求、戏曲整体创作艺术水平的评价三方面。两者关系从审美最高要求论 :“本色”的应该“当行” ,“当行”的也要“本色”。从“本色”、“当行”到“自然”、“有意境”的范畴改造和超越工作起于明代 ,成于近代王国维 ,使王国维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自立新说 ,独成一家。  相似文献   

5.
杜琳 《文教资料》2012,(23):6-7
徐渭,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自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浙江山阴人。《南词叙录》是宋元明清四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在戏曲史上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作者徐渭醉心于南戏的创作与研究,将自己重要的曲学思想、精到的戏曲美学见解结成一册言简意深的《南词叙录》。本文着重论述徐渭曲学思想中重本色的观点,从声律、唱腔、语言表达及内容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面对明中叶戏曲艺术日渐脱离现实与观众的创作现状,徐渭总结前人知见,扩展了“本色”内涵。本从审美接受、艺术本质、审美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徐渭多层次深蕴涵的本色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
学界以往对李开先的曲作曲论等个案关注颇多,但对其戏曲交游尚无专门系统的研究。李开先一生交游广泛,词曲交游尤多,广泛的交游不仅扩大了李开先的文坛名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李开先广博的曲学成就,李开先戏曲及散曲的创作、曲学理论的形成与深化、元明曲选的整理辑录、相关作品的刊刻传播等都与其广泛的词曲交游活动密切相关。词曲交游不仅对李开先本人有重要影响,对整个明代戏曲文化史而言亦意义重大。嘉靖年间以李开先为代表的曲家彼此往来,互相切磋,活跃了曲坛氛围,在"创作—批评"的良性循环中,明中叶曲坛渐趋繁荣。  相似文献   

8.
徐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他的理论著作《南词叙录》,为古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集中体现了徐渭对于南戏发展创作等多方面的思考总结,不论是对南戏、"本色"论,还是对其后文人的戏曲创作来说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和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本色论”是明代中后期曲论家共问关心和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古代曲学理论的范畴中,这是传统的审美标准或审美理想,在戏曲创作、表演领域中的集中体现。认识这个问题,对曲学理论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在文论著作中最早使用“本色”一词者,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刘勰曰:“今才颖之上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家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流矣。夫育生于蓝、纤生于蓓,虽逾本色,不能复化。…··做待育摆绝,必归于蓝蓓,矫讹翻浅,还完经法。”这里作者用蓝蓓两种植物喻指文字序时达志之标准,用二者之衍化物一青鲜二色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系统把握明代王骥德的戏曲理论体系,重点揭示了王氏戏曲理论的系统性特征和创新性的特质。认为:王氏戏曲理论的系统性在于既制订了戏曲艺术正宗风格规范,又制订了具体的撰写操作规程;既有批评论,又有创作论;既有博大的内涵,又有严谨的构架。而其创新性则在于立足自己的时代来总结当代戏曲创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为未来的戏曲立法提供了新的艺术范式。并指出,王氏曲学实质是南曲学、明曲学、新曲学。  相似文献   

11.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属于曲学体系。他继承与发展了前人对戏曲创作要求的本色理论 ,在品评作家作品的过程与本身的创作实践中明确了对于戏曲创作的本色当行的要求 ,将本色理论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其次 ,徐复祚十分强调戏曲创作的音律 ,特别是曲韵。作为传奇作家 ,他在用韵方面属于“《中原音韵》派”,但又并非一味死守《中原音韵》,体现了文艺创作过程中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客观要求。另外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还涉及到了叙事理论即文论的探讨 ,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阐发戏剧故事 ,注意到了戏剧的虚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徐渭在复古主义盛行的明代中期,大胆地替南戏张目,提倡本色,反对模拟因袭和以时文入戏,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本色论”。以自我表现与自我宣泄为核心的个性意识,也全面地展现在他本于自然之旨并以“真”为核心的“本色论”中,是唐宋派本色论到公安派本色论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徐复祚“本色当行”论可分为“本色”论和“当行”论。“本色”论主要探讨戏曲语言风格,主张“本色”的戏曲语言应该质朴自然、通俗含蓄,在“雅俗”之间;“当行”论主要探讨戏曲音律,强调在文辞和音律之间应当首重音律,作曲用韵须遵循《中原音韵》。  相似文献   

14.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属于曲学体系。他继承与发展了前人对戏曲创作要求的本色理论,在品评作家作品的过程与本身的创作实践中明确了对于戏曲创作的本色当行的要求,将本色理论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其次,徐复祚十分强调戏曲创作的音律,特别是曲韵。作为传奇作家,他在用韵方面属于“《中原音韵》派”,但又并非一味死守《中原音韵》,体现了文艺创作过程中形成服从于内容的客观要求,另外,徐复祚的戏曲理论还涉及到了叙事理论即文论的探讨,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阐发戏剧故事,注意到了戏剧的虚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系统把握明代王骥德的戏曲理论体系,重点揭示了王氏戏曲理论的系统性特征和创新性的特质。认为,王氏戏曲理论的系统性在于既制订了戏曲艺术正宗风格规范,又制订了具体的撰定操作规程;既有批评论,又有创作论;既有博大的内涵,又有严谨的构架。而其创新性则在于立足自己的时代来总结当代戏曲任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为未来的戏曲立法提供了新的艺术范式。并指出,王氏曲学实质是南曲学、明曲学、新曲学。  相似文献   

16.
徐渭的本色论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是“俗”和“真”。徐渭的禀赋遭遇和人格思想决定了他的文学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和鲜明的个性意识使他确立了新的戏曲美学标准。提出了以心灵觉醒为基础,以通俗自然为核心,以摹写真情、真性为目的的本色论。在他的杂剧《四声猿》,理论著作《南词叙录》、《西厢序》等中都有确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本色"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在明清两代,戏曲创作兴盛之后,"本色"被引入戏曲批评领域,多指通俗俊爽的艺术风格。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明确提出了戏曲创作要"贵尖新"的特点,从题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说明戏曲要有新颖奇特之处,为"本色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8.
徐渭的本色论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是“俗”和“真”。徐渭的禀赋遭遇和人格思想决定了他的学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和鲜明的个性意识使他确立了新的戏曲美学标准。提出了以心灵觉醒为基础,以通俗自然为核心,以摹写真情、真性为目的的本色论。在他的杂剧《四声猿》,理论作《南词叙录》、《西厢序》等中都有确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本色"是古代曲论的一个重要范畴,自元代开始,曲论家们就表示出对"本色"的极大兴趣,因此曲坛展开了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停讨论,至晚明时期达到了讨论的高潮。凌濛初就是在这个时候针对戏曲的起源以及对于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曲学理论。他从曲辞、音律、结构三方面探讨"本色"问题,这在戏曲史上具有创新意义。文章从这方面对凌濛初的"本色论"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色杂谈     
明代的曲论家在评述戏曲语言的时候,常用“本色”一词;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却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位曲论家在使用时,前后所指也不完全相同。本文拟就“本色”一词的含义,作一点溯源辨流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