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在其丰富的译诗实践中,形成了精辟入里的译学思想:肯定译诗的艺术性,秉承“宽严有度”的翻译原则,择取“陌生化”翻译取向,坚持“翻译与研究并举”。袁可嘉的这些译学观念不仅指导了自己的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译诗实践也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翻译者主体意识觉醒,诗学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渐趋明显。长期致力于英美现代派诗歌翻译和研究的袁可嘉,在对叶芝的译介中通过对译诗的选择、阐释以及具体的翻译策略,对叶芝加以改造,体现出他构建“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学观念对叶芝翻译的操纵。  相似文献   

3.
T.S.艾略特作为现代派诗歌的著名诗人,其文学影响力不容小觑。20世纪20年代以降,中国学界对艾略特展开了多方位的探讨,首先是对他的诗歌进行了译介,尤其是集中分析了他的代表作《荒原》。在艾略特作品以及诗论的研究方面,叶公超、赵萝蕤及袁可嘉等知名学者提出了诸多深刻的见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围绕艾略特诗歌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以及宗教思想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此外,艾略特对我国国内诗坛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新月派”“现代派”“九叶派”等流派都不同程度地汲取了艾略特的诗论精华,从而丰富了国内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4.
袁可嘉是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和诗论家,他在全面考察当下诗坛现状的情况下提出新诗现代化的重要主张,并对这个主张进行了多方面探讨,袁可嘉诗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人的文学”和艺术本体理论,他认为现代化的新诗是以传统、象征、玄学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具有综合性特征的诗歌,实现新诗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是新诗戏剧化,戏剧化诗歌的基本特征是间接性、迂回性、暗示性。  相似文献   

5.
When You Are Old是威廉·巴特勒·叶芝于1893年创作的一首诗歌。飞白、袁可嘉和李明等多位译者对该诗进行了翻译,这些译文的遣词造句各有千秋。本文从真实再现诗歌的情感这一角度出发,对三位译者的作品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6.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明确了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同样具有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即“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本文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视角进行分析,王维诗歌在美国的译介主体主要是诗人和汉学家两大群体,译介内容多为山水诗,译介途径以海外出版社居多,译介受众包括以诗人和汉学家为代表的专业读者和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大众读者,译介效果较为良好。  相似文献   

7.
刘美隆 《海外英语》2013,(21):170-171
诗人穆旦是杰出的翻译家,他曾为国人译介了大量浪漫派诗歌和部分现代派诗歌。穆旦在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些诗作翻译成英文,这些自译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他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及其独特的诗歌翻译观:反对逐字逐句的直译;在语言运用上须发挥译者的创造性;翻译时须兼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以诗的语言去译诗,从整体把握原作精神等。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本质即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全球多元文化语境下,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立场,有助于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最大限度地将本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译介,以此使得其他国家民族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同时,在多元文化语境大局下正确看待“归化”与“异化”,有助于以尊重包容的心态面对异质文化的译介。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避免使“归化”与“异化”走向极端,尝试以“沟通与交流、维护多元化语言和文化多样化”为翻译根本宗旨,寻找一套有利于不同文化沟通,使其最大限度共生共享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错误》这首诗比较适合运用20世纪40年代诗论家袁可嘉提出的“诗歌戏剧化”理论来解读。诗歌戏剧化并非要把一首诗看成是一出戏剧,而是指诗歌中含有某些戏剧化的因素。下面试用戏剧化理论解读《错误》:首先,场景的空间转换诗歌以一种立体的、戏剧的行为开始,“我打江南走过”把诗歌的大背景放在江南。江南,温婉、明丽、灵动,这种特定情绪烘托出“戏剧情境”,它所要力求刻画体现的是一种“行动中的灵魂”,所以我们不能说诗中的“浪子”就是诗人自己。“我”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出现了,接下去“那等待的人”也出现了。“那等在季节里的…  相似文献   

10.
本组笔谈文章试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探讨诗歌翻译的价值功用以及所应采取的原则和策略。傅浩通过梳理人类历史上诗歌翻译活动对世界诗歌艺术的贡献,揭示出诗歌翻译所创造的全球文化链接现实和指向的使命。魏家海则以当代美国翻译家的唐诗翻译为例,认为诗歌翻译必须将诗歌中最根本的“世界价值”通过译入语进行准确有效的重构、传播。王柏华以艾米莉·狄金森为例,揭示了诗歌文本所蕴含的诗学观念即是诗歌的独特价值所在和诗歌翻译的中心所在。曾巍认为诗歌翻译的动力与目的是诗歌翻译实现“同一性”的根本所在,从侧面凸显了诗学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罗良功从诗歌翻译本体研究和文化自信的视角正面提出诗歌翻译的原则,即“翻译诗学观念”,认为诗歌翻译必须将诗歌蕴含的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诗学观念世界化。  相似文献   

11.
徐芳 《考试周刊》2009,(29):25-27
余光中先生以诗和散文成名。然而他学贯中西,在文学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不仅译介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同时还发展成一套自己的译论。本文以他关于翻译与创作关系的论述为主线.阐述其主要译学思想,并通过分析他翻译的英美诗歌。看其翻译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体现,以及对于后进译者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85):28-29
《当你老了》是一首久经吟诵的爱情诗,诗歌语言简明,但情感丰富,传达出诗人对其心爱之人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这首诗歌有多个中文译本,本文选取袁可嘉、傅浩、樱宁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根据许渊冲的三美论对其进行鉴赏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罗良功 《中学生英语》2022,(3):11-14+1-2
本组笔谈文章试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探讨诗歌翻译的价值功用以及所应采取的原则和策略。傅浩通过梳理人类历史上诗歌翻译活动对世界诗歌艺术的贡献,揭示出诗歌翻译所创造的全球文化链接现实和指向的使命。魏家海则以当代美国翻译家的唐诗翻译为例,认为诗歌翻译必须将诗歌中最根本的“世界价值”通过译入语进行准确有效的重构、传播。王柏华以艾米莉·狄金森为例,揭示了诗歌文本所蕴含的诗学观念即是诗歌的独特价值所在和诗歌翻译的中心所在。曾巍认为诗歌翻译的动力与目的是诗歌翻译实现“同一性”的根本所在,从侧面凸显了诗学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罗良功从诗歌翻译本体研究和文化自信的视角正面提出诗歌翻译的原则,即“翻译诗学观念”,认为诗歌翻译必须将诗歌蕴含的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诗学观念世界化。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年代,袁可嘉上承二三十年代中国象征派、现代派诗歌理论和京派文艺理论思想精髓,并借鉴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诗学思想,把追求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性作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主旨。八九十年代,袁可嘉进一步提出"中国式现代主义"这一新的诗学概念,诗学体系更加充实完整,充分表现了现代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A Red,Red Rose是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代表作,是一首传唱不衰的经典,同时这首诗开启了浪漫主义的先河,对济慈、拜伦等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者基于译者翻译年代和译者背景等方面的考虑,最终选取了袁可嘉先生的译本和郭沫若先生的译本进行对比赏析。文章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理论基础,对A Red,Red Rose中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96):11-14
本文以古波斯诗歌经典《柔巴依集》的译介(主要是英国和中国)为依托,进一步阐释诗歌翻译的种子理论。这一古波斯诗歌的经典由它的"英国知音"菲茨杰拉德译介,走出几百年的沉寂,首先成为英诗名篇、英诗丰碑跻身于英国的文学经典之列,继而蜚声世界,传播到其他国家,获得堪比《圣经》的世界性的声誉;柔巴依与中国现代白话诗歌的发展、唐朝绝句和少数民族传统诗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把这一个古波斯的文学传奇故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纯诗”的综合发展是中国新诗发展吏的一条主线。这种传统从20世纪20年代“纯诗”首倡之时即已建立,到40年代表现得更加自觉和明显。以袁可嘉、唐湜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明确强调建立平衡的诗歌美学特征,在诗歌主题内容方面采取宽容综合的态度,试图建立纯诗的“高度综合的性质”和“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走出了一条更具民族性和现实性的“纯诗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西南联大学生诗人袁可嘉提出“新诗现代化”、“新的综合传统”、“新诗戏剧化”的主张,同时学生诗人王佐良把诗友穆旦介绍给世界,他们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新诗创作实际,概括出自己的诗学理论,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的研究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主要是T.S.艾略特的“有机综合论”、“艺术转化论”等理论和W.H.奥登的机智、反讽等才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袁可嘉在40年代的一组诗学论文结集为《论新诗现代化》出版。这些论文代表着那一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最高水平,其指归是中国新诗现代化。袁可嘉构建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诗的特质作了较为深刻的阐述,指明现代诗是“包含的诗”,是“新的综合传统”,现代诗必须“返回本体”,戏剧化是中国新诗现代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诗歌翻译也不例外。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使“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研究以网络流行诗IamAfraid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探讨诗歌翻译“创造性叛逆”中“三美”的影响因素及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