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梳理 图案设计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通常是利用基本图形的变换来进行图案设计的,基本变换关系有轴对称、平移、旋转、组合这四种形式,但较多的情况都是经过组合变化而成的.图案的组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先平移后旋转;先旋转后平移;先平移后作轴对称;先旋转后作轴对称;先作轴对称后旋转等.  相似文献   

2.
旋转的妙用     
图形的变换包括轴对称、平移、旋转。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能通过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变换等方法认识图形、理解图形性质、欣赏图形与设计图案。现就具体实例谈谈如何利用“旋转”解题。  相似文献   

3.
在对图形(直线形与圆)的基本性质及相互关系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认识这些变换的基本性质.体会到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是保持两点间距离不变的变换,这种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具体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与圆的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并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进一步认识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与旋转及其组合),达到具有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设计和欣赏图案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1 教材分析 1.1 教学内容 “平移和旋转”的内容在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被安排在八年级(下)第二十章,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及其性质、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及其性质、简单图案的设计与欣赏.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与图形的初步认识、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轴对称、勾股定理,学习了图形与坐标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对数的认识已扩展到实数.通过学习“平移和旋转”,结合八年级(上)已学的“轴对称”,使学生对图形与变换中的全等变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渗透让学生用图形变换(此处指全等变换,下同)的视角考虑空间与图形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平移与旋转是图形的基本变换.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例1在图1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单位的正方形.△ABC的三个顶点都  相似文献   

6.
赵旭 《理科爱好者》2004,(15):43-51
复习目标 理解图形的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理解图形的平移及其基本性质;理解图形的旋转及其基本性质;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能利用轴对称、平移、旋转和中心对称作图或进行图案设计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计算。  相似文献   

7.
“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的有效工具.引进变换能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发现图形的几何性质。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对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等图形变换概念不是很清晰.对变换情况出现争议时不知怎样解答。对“平移、旋转、轴对称”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比较模糊。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笔者梳理教材,在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典型案例.提出自己对“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一)》第一节《图形的旋转》.本章是在学生学过平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全等、轴对称图形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对平面图形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图形的旋转是继图形的平移与翻折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变换,也是研究中心对称的基本方法.八年级的学生喜欢通过自己观察、动手操作来发现新知,他们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轴对称,初步了解了研究图形变换的基本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将"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作为"空间与图形"的四条主线索.轴对称变换(也称直线反射变换)、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是保持两点间距离不变的变换(称为合同变换),在这几种变换下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也保持不变,实质上是全等变换.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并不要求从严格的几何变换定义出发来研究变换的性质.轴对称、平移、旋转使图形产生了运动,在不同的运动中,图形的对应点之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下面分别说明.  相似文献   

10.
平移与旋转现象是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单的形式之一,平移与旋转变换都是图形变换.平移与旋转是在轴对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图形的另两种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部分的主要内容,也是下一章学习  相似文献   

11.
一、背景介绍平移和旋转两个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小学阶段学生之所以要学习这部分内容,是因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很容易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出图形变换的现象.了解这些现象的基本特征、体验变换的整体特征,对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与欣赏图形美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108页~10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图形变换的意义和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正确将图形平移、旋转、放大和缩小,能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成为轴对称图形。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应用,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体验温故知新的成功,享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3.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7~9年级),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其中图形与变换部分包含了平移、轴对称、旋转、相似四种变换;另外图形与坐标中也要求学生从数量关系方面掌握图形变换对应点的坐标特点。与以往教学大纲要求相比,新的课程标准突出和加强了图形与变换的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要求学生用图形变换的思维去研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图形的性质.图形变换内容的加入,体现了动态几何的价值.分析探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相关典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图形变换的性质,提高学生解决图形变换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点讨论“空间与图形”中“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的复习。为讨论方便,现将“图形与变换”分为“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图形的放缩”、“欣赏与设计图案”三个小板块,将“图形与位置”分为“方向与位置及比例尺”、“方向与路线”两个小板块。  相似文献   

16.
图形的变化     
《中学数学月刊》2011,(7):41-42,63
本节内容 本节主要学习阔形的变化,认识到点、线、多边形和圆等图形可组成各种优美的图案,从实际接触、观察到的现象感受平移、旋转和翻折,进而探索利用平移、旋转和翻折或它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郑瑄 《数学教学》2005,(1):38-40
图形的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主要内容.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已明确指出:“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基本性质.”现已出版使用的华师大版、北师大版两版教科书都已把“平移与旋转”内容放入教科书,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节。【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有了一些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精美图案的生活经验,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这两种图形的基本变换,对旋转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具有一定图形变换思想,这些知识、经验、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复杂  相似文献   

19.
"几何图形变换"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教材分析 九年义务教材七年级《平面几何》在三角形及全等形的概念之后,在证明三角形全等之前有一段“读一读”材料:全等变换,在教材中是“了解”内容.教材中指出将一个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和翻转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是全等形,这样的变换是全等变换.让学生直观认识几个含有以上基本变换的几何图形,而这些基本图形是后面全等三角形证明的最常用图形,同时这三种变换又是《平面几何》中最根本的变换规则.但是,由于学生没有“轴对称变换”和“中心对称变换”,“轴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等知识,教师一般认为这段材料不易解释清楚,只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自然不能体会到此材料的重要作用,因此,此阅读材料常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20.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空间和图形”部分,提出了让学生能够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平移、旋转、中心对称、轴对称及其组合),掌握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为适应上述新的理念,2004年中考试卷中几何变换的试题如雨后春笋频频亮相,本文楫录几例加以阐释,望能对读者理解和掌握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和方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