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熔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提炼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篇说:“规范本体谓之熔,剪裁浮辞谓之裁。”从熔裁在作文的不同阶段中的不同体现来说,包括提炼内容与提炼文辞两个方面。但剪裁浮辞仍然是为了内容更集中,表现的思想更精粹,因而,它不过是炼意在修改阶段的继续。古人用“熔裁”这两个字来概括创作活动中的这一过程,表现了我国古代文论中对于主题同题材、内容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熔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提炼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篇说;“规范本体谓之熔,剪裁浮辞谓之裁。”从熔裁在作文的不同阶段中的不同体现来说,包括提炼内容与提炼文辞两个方面。但剪裁浮辞仍然是为了内容更集中,表现的思想更精粹,因而,它不过是炼意在修改阶段的继续。古人用“熔裁”这两个字来概括创作活动中的这一过程,表现了我国古代文论中对于主题同题材,内容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文心雕龙·熔裁》篇说:“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这里“设位”之“设”为动词,即布置;“位”为名词,指格局。无论是抒“情”,无论是说“理”,自然,也无论是叙事,当作者根据要说的话来谋篇布局  相似文献   

3.
论编辑删稿     
编辑删稿是指编辑主体对作者原稿以缩简文字为形式的一种编辑行为,它是文字编辑加工处理文稿的方式之一.这一编辑行为从表面看,操作起来很简单,手起笔落,部分文字被删除了,前后方连得上也就行了.然而,这一编辑行为并非真的只这么简单,刘勰在《文心雕龙·镕裁》中说,“才核者善删.善删者字去而意留.”“才核”大抵指精细的文字功夫.笔者认为,编辑要做到“善删”,除了“才核”外,还应作出一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次讲到情与景的关系。比如:“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些精辟的论述都说明,心随物宛转,情因景而生。所以,即景赋诗,缘景抒情,几乎成了不少诗人创作的规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物的报道,它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不同。但是,从新闻的采写看,有没有“即景新闻”呢? 这里有则例子可供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5.
朱世德 《新闻窗》2012,(3):40-41
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我国最早的系统研究文艺专著的《文心雕龙》中深有见地地指出:“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准确地阐明了情、理、文的关系,肯定了“情”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寓意则灵     
例文: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王夫之《姜斋诗话》注释: ①意——在古典文论中,意有多种美学含义。这里指作品的内容、主旨,也即主题思想。②乌合——语出《后汉书》。比喻没有组织,象群鸦的聚合。  相似文献   

7.
短和勤     
语短意长简练是才能的姊妹,这话颇有道理。用之于新闻写作,更有现实意义。一篇短新闻,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能扣人心弦,吸引读者。如果动辄长篇大论,许多人往往就会望洋兴叹,苦于无暇拜读了。我国古代许多学者,无论做诗为文,都反对浮词满纸,主张简明扼要。明代茶陵派的著名诗人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古歌词贵  相似文献   

8.
贴黄之制,据顾炎武考证始于唐代。《日知录集释》记载:“宋·叶梦得《石林燕语》日:‘唐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亦黄纸也。’”①“宋奏札意有未尽,别以黄纸贴于后,亦谓之贴黄。”②唐宋贴黄,一行于皇帝敕旨,一行于臣下奏札,内容不同,但都是文书制度。降至明代,贴黄则不仅是文书制度。明代贴黄分为两种:其一是作为文书制度;其二是作为人事档案制度。  相似文献   

9.
纲举目张     
给报刊写稿,不论是写新闻、通讯、文章、言论,都会遇到一个主题的问题。主题,就是作者在作品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心思想。可以说,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有人把主题比作“纲”,把题材比作“目”,这个比喻是有一定道理的。唐朝人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明末王夫之也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夕堂永日绪论》)。古人说的“意”,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主题。这些话的意思是明白的:主题是统帅,材料、辞句都是兵,没有帅的兵是乌合之众,自然不能算军队,是  相似文献   

10.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11.
丽辞     
《丽辞》是《文心雕龙》第三十五篇,讲对偶的。六朝时候的文章讲究对偶,所以丽辞成为当时注意的问题。对于丽辞,历来有两种相反的见解:一派人主张骈文的,认为只有讲究对偶声律的骈文才算文,那些用散行写成的只是笔,不算文;另一派人认为用散文写成的是古文,古文才是文章的正宗,骈文浮华无实,要加以排斥。刘勰生在崇尚骈文的时代,他的《文心雕龙》就是用骈文写的,但他对于对偶的看法,却是比较公允的。他一方面指出对偶是自然造成  相似文献   

12.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13.
古人写文章很重视立意。唐代文学家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过:“凡为文以意为主”。“无意”是不能“为文”的。清初学者王夫之在他所撰的《姜斋诗话》中又这样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一篇诗文没有明确的立意,就好比军中失去了主帅,没有主帅的军队,只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14.
文章本是有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因此,古今中外的名家都特别强调感情对写作的重要性。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鲁迅说得更干脆:“能爱能憎才能文。”遍观中外新闻佳作,之所以引起读者广泛共鸣,无不是情置其中,以情动人。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让每一个读者都为之动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情溢于笔,让人热血翻滚,心潮沸腾;《公朴本色——郑培民》也将作者的情感表达渲染到…  相似文献   

15.
编稿两忌     
编稿,即编辑加工文稿.它集政策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是学术期刊编辑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提高编辑加工质量是出好刊的根本保证.由于编辑加工是在对文稿审读后决定采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编辑在加工的过程中,应认真把握好一个"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即达到"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的境界.笔者在多年从事学术期刊编辑的实践中体会到,编辑加工文稿的过程,是编者与作者互动的过程,必须以诚相待,全身心地投入,并做到"两忌".  相似文献   

16.
郭宝山 《记者摇篮》2005,(12):26-27
文章本是有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因此,古今中外的名家都特别强调感情对写作的重要性。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狄德罗认为,“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鲁迅说得更干脆,“能爱能憎才能文。”  相似文献   

17.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就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精采》中也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讲得都很有道理。思想和学问的传播,要靠富有文采的文章。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么能传之久远呢”? 所谓文采,指文章的文辞风采,构成文章风格和质量的要素之一,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它是作者的  相似文献   

18.
杨娟 《新闻记者》2006,(5):71-73
1898年3月,《时务报》主笔梁启超写信给报纸总理汪康年,口气绝然:“非兄辞,则弟辞;非弟辞,则兄辞耳”。  相似文献   

19.
日本《图书馆员伦理纲领》的核心理念与实施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述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日本《图书馆员伦理纲领》的制订经过、历史背景;从专门职业制度与伦理纲领之间 的关系、获知自由与伦理纲领之间的关系、现代专门职业理论与伦理纲领之间的关系等3个方面,论述日本《图书馆员伦理纲 领》的核心理念、性质、局限和实施现状。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供了日本新闻界最新出台的两部自律规范的全文 :《日本新闻伦理纲领》和《新闻人良心宣言》。对新、旧纲领进行了比较 ,并分析了新规范出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