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安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瓶颈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制约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要通过降低生产性服务业准入门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等路径来促进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21个省市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出发对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技术进步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技术进步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着正向促进效应,但该效应目前不是特别明显;而个体固定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了中国各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地区经济的进步效应存在着差异性,表现为东部地区总体上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效应,且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效应总体上最小。就此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FDI在服务业内部所占比重,缩小生产性服务业FDI区域差异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国际分工、制造业竞争力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为新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需求必将显著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链条十分脆弱,其根源是体制瓶颈。国有控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国有控股制造业企业的"联姻效应"是强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链条的关键,同时还可以因此避免后工业化时代易于出现的"空洞效应"。建立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与融合机制基础上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是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4.
利用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结合创新链思想,着重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上下游创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上游整体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内部结构方面存在高端创新不足的问题;集聚的上游创新效应集中体现在低技术含量的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产出方面,而发明专利创新产出效应则不存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下游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主要体现在对工业领域中高端产业创新产出方面,传统产业的创新产出促进效应并不存在。整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上下游创新效应均存在,但存在结构性脱链问题,不对称性影响存在创新链上下游环节。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安徽经济的高速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安徽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这一战略背景下,从服务业增长贡献份额、就业结构、内部结构、增长速度四个方面,总结了安徽1990年以来服务业发展所具有的特征。从产业演进的规律出发,提出了服务业的发展重在发展第二层次的生产即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6-2012年福建省9个地市6大不同类别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等指标对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状况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从6大行业层面考察,无论静态,还是动态,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总体较低且存在不同形态的发展态势;从9个地市层面考察,6大不同类别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地市间布局的差异化程度较大。进一步利用计量经济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福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正向拉动作用,但贡献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安徽现代服务业的意义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安徽工业化水平,拓宽城市居民增收的渠道,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安徽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规模小、行业不全和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低问题。应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省策,鼓励企业主辅分离,实现一产二产的三产化,选准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优先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建立安徽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常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为各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新增长、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规划。本文对职业教育的生产性服务业内涵进行解读,在分析职业教育中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推动地区职业教育新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9.
泉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需求不足,内部结构不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比较低,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不高,对制造业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还比较有限等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诸多问题.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泉州市产业政策中的地位,推动服务外包,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产学研"一体化促进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市场准入,完善公共服务,创造有利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0.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为各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新增长、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规划.本文对职业教育的生产性服务业内涵进行解读,在分析职业教育中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推动地区职业教育新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3-2012年的数据,分析了安徽省服务业FDI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发现二者呈现大致相同的发展趋势。通过建立服务业FDI与制造业贸易竞争指数的灰色关联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服务业FDI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呈现较高的正相关关联。其中,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联性高于生活性服务业FDI。在此基础上提出重视服务业引资政策,加强制造业企业科研投入,大力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选取我国1990.2010共21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制造业增加值数据进行协整分析,构建VEC模型.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1%,制造业增加值增加1.25%,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增加值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会以0.092的调整力度将它们调整至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结合我国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通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提出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对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第一、二产业竞争力,细化和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和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文章从金融危机后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入手,探讨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将辽宁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2002、2007和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动态比较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增加值及比重、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融合发展影响等情况。结果发现:就辽宁省而言,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于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中间需求,并且具有"高附加值、低带动型"的行业特征;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则主要依靠最终需求,并且具有"低附加值、高带动型"行业特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处于极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工业为重点的传统发展模式为滨海新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要走出传统发展模式造成的困境,必须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突破口,借鉴国际经验,把握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机理,探索新区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应从制度保障、人才支撑、外资引进和需求市场培育等方面促进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使新区尽快完成从工业开发区向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转型,最终带动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安徽省近些年来农民收入现状的调查和对该省农民收入增长额、农民收入来源与全国农民收入水平的比较,研究了安徽省农村金融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发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在收入构成中所占比重很低,农村金融的发展没有积极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针对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制订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广东与浙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两个代表性地区。利用2007年两省投入产出表,通过计算两省的主要产业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及生产诱发系数等指标,证明两省的主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接近,广东物流业与金融业具有领先优势,浙江主要生产性服务业与加工制造业的关联关系更为紧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有一定优势。两省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当前阶段,应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创新,积极探索服务业产业集群与国际外包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研究主要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及分工深化理论,而传统的实证分析方法在数据分离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基于安徽省1952-2007年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分析模型、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这种分析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数据分离问题,且得出了生产性服务产品的无形特点更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并呈现出规模化、国际化、融合化、集群化、虚拟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与先进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应突出“蓝色、高端、新兴”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开拓发展空间并提供政策支持,从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