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认为,实践美学作为一个派别是由不同美学家的不同探索共同组成的,它是由不同声部组成的合唱,因此,正确地对待实践美学应该在看到它的共同原则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它的不同代表之间的不同探索与不同道路,这样才能显现其多重维度与多重意义,也才能为中国美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这里,本选取李泽厚与刘纲纪两位先生为代表,比较他们在实践美学这个大系统内的不同探索,以显现实践美学的丰富内容与多重可能,章最后还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实践美学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的美学流派 ,在 1 9世纪中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基础和运思路向。在中国它产生于 2 0世纪 5 0 - 60年代 ,成熟于2 0世纪 80 - 90年代 ,它与整个世界的现代性展开是同步的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待西方社会的现代性 ,超越西方启蒙主义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所构建的审美现代性 ,为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倡导审美教育。它具有真正开放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实践美学与审美形式性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中国当代所有反对和否定实践美学的美学观点都异口同声地指责实践美学忽视美和审美的形式性。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和曲解。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并不忽视美和审美的形式性,而是强调在社会实践之中形式性与内容性的统一所实现的实践的自由。无论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还是话语实践,都是形式性与内容性的统一。它们表现为形式性,但是离不开内容性。美及审美的形式性和内容性,在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之中高度统一而显现为形象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实践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就实践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索,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认知论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激烈交锋,对当下中国美学的实践转向,科学化走向,创新发展等问题发表了精彩的意见,还就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原创性理论建构、文化产业的美学分析、审美教育的实践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分析等一系列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实践美学,若想达到自圆其说,必须扬弃原有的既正确又片面的观点,从最完整的意义上来理解人的本质,那就是人的本性应该是以人为核心,在所有参照物的参照下所显现出来的所有共性或者个性的总和,它的完整性只能是无限丰富性。实践美学把人的本性理解为只有人才具备,而一切参照物都不具备的抽象的“单一”性质,这显然是荒谬的,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只有把人的本性的无限丰富性作为思维的最大前提,才能使“人学”与新实践美学达到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历程的总结和回顾中,有学者将其归结为是从“实践美学”到“新实践美学”即“实践本体论美学”的历史和逻辑发展过程,并认为这是“新实践美学”论者“站在老一辈实践美学代表人物的肩上,努力开拓创新,实实在在地把实践美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引向纵深发展”的结果。那么,这种论断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实际?或者说,“实践本体论美学”到底是不是“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到底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  相似文献   

7.
林朝霞博士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一文中追溯了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交锋和各自发展的历程,理出了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及新实践美学在争鸣中发展的学理脉络.但是,作为对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概观和综述,该文把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从对立和斗争的角度谈论,忽略了后实践美学和新实践美学是在实践美学的基础上发展以及各美学流派是在中国当下文化语境中发展的事实.文章不乏对后实践美学的褒扬之辞,但没有正视后实践美学理论本身的缺陷.本文认为对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论说要抓住几个关键问题,界定清楚概念和范畴,澄清论证交锋所在.  相似文献   

8.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引起了学界普遍的关注。文章针对其论证的焦点问题,在哲学的框架内,依据两派论争的内容,总结了其论争的焦点。该焦点是围绕实践这个核心概念,然后在实践的地位、功能、性质、过程和结果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实践与美学、审美、生存、超理性和超越等五对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实践美学的出路探索,是当下实践美学能否走出内外困境的根本所在。依据实践美学所谓的致命缺陷和理论难题,从作为实践美学哲学基础的实践范畴的、备受争议的原因出发,对实践作出了本体论层面的理解,以实践的二重性沟通了实践与审美。另外,从理论上论证了实践是解决主客二元对立问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章辉先生从苏联哲学教科书出发,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仅仅是一种历史论和认识论的范畴,从而得出实践论与存在论不能和谐统一的观点,最终认为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后实践论美学。而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来看,实践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它是与人的存在紧密相关的,因而实践论与存在论是相互统一的。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由于将存在形而上学化,存在成为了没有根基的虚幻的乌托邦,因而不能作为美学重建的根基,必须用马克思的实践论来改造其存在论,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对传统实践美学的发展和超越,它是以实践论来改造存在论,而不是相反,因而不是后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11.
论素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素质培养需要不同形态的课程组成合理的结构并整体实施才能实现。新课程实验中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获取直接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形成隐性素质提供了条件与可能.它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推进素质教育在学校的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12.
一、喜剧心理美学要义喜剧美学与艺术心理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要探索喜剧的本质和喜剧美学的奥秘,就要深入到人的生理深层结构。随着我国喜剧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我们应该而且能建立一门新的边缘科学——喜剧心理美学。喜剧心理美学,它是美学,研究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它又是心理学,着重对人生的生理美学和心理机制的心理分析;当然,它又是喜剧学,这是它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实践概念内涵的探讨,分析了实践通向自由,实践创造美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丑作为实践结果-反自由-的基本性质,以及在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中丑的不同形态。提出丑作为显现负价值的美学范畴,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对实践,自由和创造的内涵及其关系的深入认识和准确定位,正确揭示美学的实践根源,同时,实践产生丑的命题,提醒人们的实践活动应注意实践于和谐并重。  相似文献   

14.
“实践美学”是近年美学界的热门话题。“实践本体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和“新实践美学”等,已成为近年一个重要的美学流派。有种意见认为:“实践美学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而且是中国当代可以参与世界美学对话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流派”,“实践美学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标志”、“主导潮流”、“一枝独秀”;“新实践美学”已“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形态”。这些判断究竟能不能成立呢?“实践美学”的诸多观念需不需要进行理论反思呢?这是美学和文艺理论界特别关心也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其实,将“实践”充当本体论并与“存在论”、“现象学”等结合起来就说成是美学理论的“中国化”或“中国特色”的;将某种抽象人性主体的“主观性”、“经验性”和先验范式,某种变种的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和某些现象学思想说成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将具有实践唯心论成分的本体观、脱离中国社会实际和真实价值诉求的美学学说,说成它“把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无疑是值得讨论的。 鉴于此,我们组织了这样一组笔谈,就“实践美学”诸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这几篇文章的见解不尽相同,但大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讨论,能引起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的重视,以推动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从实践转向的角度来看,其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实践,而人的存在只是美学的出发点.对应着实践结构的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美学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着自然客体逻辑(即合规律性逻辑)、人类主体逻辑(即合目的性逻辑)、主客体关系逻辑(即审美间性逻辑);对应着实践类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美学的逻辑构成应该包含着物象逻辑(即感性形式逻辑)、意象逻辑(即知性形式逻辑)、形象逻辑(即理性形式逻辑);对应着实践的受动和主动相统一过程、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过程、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过程,美学的逻辑过程应该包括意向性活动逻辑(即对象化逻辑)、超越性活动逻辑(即符号化逻辑)、时空性活动逻辑(即现实化逻辑).美学的逻辑力量就在于实践的建构功能、转化功能、解构功能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传统美学在当代越来越显示了它的局限性。而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为指导的当代存在论美学的兴起就势在必然。但存在论美学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本文拟从存在论美学的缘起来谈谈这一美学在当代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7.
审美活动是后实践美学的核心范畴。后实践美学把审美活动抬高到本体论的地位 ,一切美的其他范畴都由审美活动推导而来。这是美学研究视角的一大转换。美的个体性、精神性、超越性由此凸现。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还表现在对审美本质超理性的界定上 ,审美的本质不是理性与感性的矛盾运动 ,而是超理性形上追求。后实践美学主要吸收西方当代人文哲学的成就 ,在某些方面值得商榷 ,如对本体论的重设等  相似文献   

18.
实践美学是我们时代的美学。从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基本观点、中国现代美学的历程、整个美学史的探索等各个角度来考察,后实践美学的“过时论”不过是对实践美学的误读和误解。  相似文献   

19.
美学研究的目的,是正确地认识审美现象,深刻地揭示审美活动的内在机制,以便有效地指导审美实践。因此,美学的研究过程,就是对审美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自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以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已成为认识论的代表。它纠正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也改造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将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使认识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点。只有借助于这样的认识论,才能够认识和阐释复杂的美学问题。但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韦尔施与柏林特分别提出"超越美学"与"介入美学"的美学重构,后现代多元化的原则是他们共同的起点。韦尔施的"超越美学"从形而上出发提出美学是认识论的基础,美学是能够横贯所有领域的跨学科,创造出美学与伦理学结合的"伦理/美学"。柏林特则是回归美学形而下的"感知经验",消解美学的认识论基础,反对传统美学的普遍性,提倡欣赏者与审美物体共同作用、身体介入审美的"介入美学"。两人是后现代的两极美学重构,分别代表了德国古典美学与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在新时期的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