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奇 《英语学习》2023,(1):65-72
本文通过分析白之(Cyril Birch)所译《牡丹亭》的可表演性因素,旨在探寻可表演性在中国古典戏剧英译中所具有的新内涵。研究发现,在语言因素方面,白之的译文主要采用自由体诗的形式,对文化负载词采取直译译名加释义的方法。白之结合中国古典戏剧的曲韵,使得译文具有可演唱、易演说的特点。在动作因素方面,白之对其中的舞台动作提示进行了充分挖掘,具有动作的视觉化和协调化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白之译文的分析,阐释了可表演性原则在中国古典戏剧英译中的内涵,试图为中国古典戏剧英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戏曲艺术作为优秀中国文化的代表,为诸多译者所关注。戏曲是一门由文学、舞台、音乐等要素构成的综合性艺术,其外译研究具有多模态的特点。在诸多优秀戏曲中,《牡丹亭》辞藻精致华丽、唱词婉转悠扬、声腔扣人心弦,是我国明代万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在中国戏曲外译史上的影响力最为深远。本文以西方汉学家白之、国内译者汪榕培、许渊冲的《牡丹亭》译本为例,结合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重感官符号,讨论多模态理论视域下的戏曲英译,为戏曲外译提供新思路,力图探索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牡丹亭》最为著名的白之和汪榕培的两英译本,对比其在两译本中的翻译方式,提出日后推介汉籍英译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美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产生了翻译美学,翻译中如何再现原语作品的美学现象是一值得研究的问题。试以《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许渊冲和汪榕培两位译者的审美意境再现手段。  相似文献   

5.
结合汪榕培先生的《牡丹亭》英译本,以其对具有特定汉文化词及典故的处理为例,分析了英译汉文化词及典故的三种策略:意译、音译、直译。  相似文献   

6.
《围城》作为中国的名著,从未被学术界和文艺界的狂热者忽视过。由Jeanne Kelly和矛国权翻译的英译本《围城》,在西方文艺界引起了轰动,并且好评如潮。很多学者认为,《围城》的英译本顺应了西方读者和西方文化。然而,这究竟是一种顺应还是一种暴力值得我们深思。文章主要从几个部分进行展开和讨论:首先,在分析前人对《围城》英译本的评论后,提出观点,翻译即归化暴力;以贝尔曼的异质性与韦奴蒂的差异的伦理为理论框架,从文化的各个层面展开讨论,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最后得出结论:翻译的归化暴力在《围城》的英译本中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牡丹亭》汪榕培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译者主体性在人名典故翻译中的发挥。《牡丹亭》中人名典故使用的特点有:人名典故在典故使用中占多数;人名典故多出现于人物对话中;人名典故连用情况较多。结合人名典故使用的特点和译者主体性,本文提出在翻译人名典故时,应从读者、阐释者和译文作者三个方面对人名典故进行分析,并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经典,《道德经》揭示了深刻的内涵信息。在其译介过程中,各种权力的介入对《道德经》的英译本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英译本(西方目前公认的最佳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译者在翻译中的具体翻译手法,讨论了译本中各种权力的介入。  相似文献   

9.
王基逢 《教师》2011,(2):116-116
作为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经典,《道德经》揭示了深刻的内涵信息。在其译介过程中,各种权力的介入对《道德经》的英译本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英译本(西方目前公认的最佳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译者在翻译中的具体翻译手法,讨论了译本中各种权力的介入。  相似文献   

10.
刘璐 《文教资料》2014,(33):12-13
《牡丹亭》是明代传奇剧作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也是明代传奇的杰出代表。《牡丹亭》在语言运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重点讨论《牡丹亭》对双关这一辞格的使用情况,讨论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牡丹亭》中双关修辞格的类型;《牡丹亭》中双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牡丹亭》中双关使用原因。  相似文献   

11.
老舍长篇小说《猫城记》的英译是中国现代文学英译研究中被忽略的一个作品。而在国外,《猫城记》和《骆驼祥子》的影响等量齐观:该作品在西方很早就有英译本,之后又被重译,译本甚至被西方作为中国研究的史料。本文将从文本选择偏向、小说主题偏离与文学样式变形三个方面考察1964年《猫城记》英译本的形成过程;探讨《猫城记》在进入英语世界的过程初期经历的扭曲与变形,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吴静 《现代英语》2023,(22):74-76
茶圣陆羽所撰的《茶经》是中国最重要的茶文化典籍,其英译对中国茶文化国际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但迄今《茶经》英译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之一便是《茶经》现有的英译本在出版和推广方面存在诸多局限。因此,文章以《茶经》常见的三个英文全译本为例,分析《茶经》英译本在当前出版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茶经》英译本在数字化时代的电子出版方法与网络推广策略,为中国茶文化典籍和其他类似文化典籍翻译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明末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部不朽的杰作。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汤显祖《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文化意象、韵律、修辞三个方面分析译本,发现不同的译本,所侧重的内容点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相同,要根据其特定的语境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通过这样的分析探讨,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  相似文献   

14.
《牡丹亭》在美国东西岸两地上演,显示了西方对中国高雅文化的全新接受,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汪榕培教授的英译本《牡丹亭》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选取书中的典故翻译为例证进行研究分析。从三维转换的角度,分析汪榕培教授是如何做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的,并对汪教授使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进行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16.
张菊霞 《海外英语》2013,(21):205-206
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对中国古典文化及东方文明具有深刻影响力。自明清以来,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许多经典著作传至西方。苏格兰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孟子》英译本长期以来备受推崇,被奉为标准译本。《孟子》的其他一些译本也广受赞誉,比如赖发洛及刘殿爵译本。研究《孟子》英译本对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通过与赖译本与刘译本的比较,该文试图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研究《孟子》英译本,并阐述理雅各英译本如何在词汇,句法及风格三方面实现与源文本的对等。  相似文献   

17.
曾腾飞 《海外英语》2020,(7):171-173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湘西地区一段淳朴的爱情故事,出版以来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青睐,先后被译成40多种语言.戴乃迭的英译本《边城》是其中一部英译本,对沈从文作品的研究,尤其是《边城》这部散发着浓厚中国传统文化和质朴民风的作品,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该文基于西方翻译伦理集大成者切斯特曼的五种翻译伦理,分析了其在戴乃迭《边城》英译本中的具体实现,希望借此加深对翻译伦理的认识,为日后的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英译本《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自1938年在西方出版以来,各种译本越来越引起目标语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兴趣。其中以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和韦利的两个英译本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在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从辖域、视角两个维度加以新的考辨,发现理雅各、韦利的《论语》英译本存在着不少偏离现象。借助“识解”理论的分析框架,在破解两个《论语》英译本偏离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9.
唐洁 《考试周刊》2015,(28):19-20
文章以《鹿鼎记》英译本为例,从翻译策略、西方读者的阅读经验和读者反映等方面阐述译本是否忠实地传达出武侠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进一步探讨西方读者对武侠小说英译本的接受情况,以及他们对武侠小说的期待等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武侠小说译介被推广给西方读者,相信对于金庸《鹿鼎记》译本的研究能给翻译工作者今后的武侠小说翻译实践以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牡丹亭》、《长生殿》是明清传奇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牡丹亭》创造了明代传奇戏曲的一个高峰,《长生殿》在继承了《牡丹亭》创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进步。这两部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比较两个文本可以发现,《牡丹亭》、《长生殿》都以情作为作品的艺术表现实质,"大旨谈情"是两部作品的最大共性。然而分析作者题词或自序会发现,两位作者对情的看法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在《牡丹亭》、《长生殿》"以情为本"的基础上,也可看出明人和清人对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