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新疆射箭队部分运动员进行运动损伤调查,掌握射箭训练中运动损伤发生的一般特点,旨在为射箭运动员能够正常训练及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是对射箭运动员的视觉注视行为进行研究,揭示射箭运动员瞄准时的注视特征.研究对象为7名射箭专家和10名射箭新手运动员.采用运动中视觉注视的方法对被试进行测试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水平射箭运动员射箭过程的视觉注视策略不同.与射箭新手相比,射箭专家展现了较长的静眼注视.射箭专家开始阶段的注视持续时间短于瞄准阶段的注视持续时间.静眼注视可以作为区分射箭专家与射箭新手的专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九洞实验及悬空实验测试优秀射箭运动员的手臂动作稳定性及相关指标,为评估选拔射箭运动员提供一些参考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心理实验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山西省射箭队队员手臂动作稳定性进行测试并进行特征分析。结果射箭运动员右侧钩弦手臂的动作稳定性要高于左侧持弓手臂,具有显著差异。男性运动员手臂动作稳定性较女性运动员理想,但差异不显著。训练年限与手臂动作稳定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射箭运动员两侧手臂动作稳定性的差异显著,在日常训练中也要加强持弓臂的动作稳定性的训练,不同性别射箭运动员的手臂稳定性差异不显著,悬臂综合指标与训练年限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现代射箭运动竞技特征与我国射箭奥运夺金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郭显德  石岩 《体育科学》2003,23(1):71-74
采用现场观察、文献资料和调查访问法,以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1年北京第41届世界射箭锦标赛的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析世界射箭运动的发展格局与我国射箭运动发展的现状,探讨现代射箭运动发展的特征,并提出我国射箭奥运夺金策略。结果表明:(1)现代射箭比赛规则的多次变化直接影响着射箭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其竞技特征;(2)“快射、稳定、准确”是现代射箭运动的主要竞技特征;(3)目前,中国射箭已经具备了冲击奥运会金牌的实力;(4)为保证中国射箭奥运夺金计划的实现,应该把射箭作为我国奥运金牌增长点项目,加快射箭竞赛体制改革,完善射箭运动员培养体系和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同时,还应建立优秀射箭运动员比赛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5.
我国青少年射箭运动员选材指标与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检索大量国内外有关射箭运动员选材资料 ,并对国内近年来射箭运动员的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筛选出 2 4项青少年射箭运动员选材的敏感指标 ,制定出相应的选材评价标准体系。旨在提高运动员选材与育材的有机结合 ,在造就和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中减少盲目性 ,减少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6.
射箭项目制胜规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蓓 《体育科研》2006,27(4):64-70,74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了现代射箭竞赛的基本特征;射箭项目的技、战术训练特征;射箭体能训练特征;现代射箭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及比赛中影响射箭成绩的主要心理因素等。论述了射箭项目的制胜规律。  相似文献   

7.
射箭具有悠久的发展史,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射箭用于狩猎与战争的功能已经消失,逐渐演化为一种体育竞赛项目。我国是世界上射箭运动的强国之一,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射箭运动员。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力度,旨在促进射箭运动的持续发展,本文仅就射击运动员的训练方法进行简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射箭运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人关注.我国射箭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也随之提升.射箭运动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采取先进的训练技术,才能够确保运动员取得良好的成绩.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射箭运动员运动智能训练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构建射箭运动员智能训练体系、射箭运动员运动智能训练的具体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高水平射箭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备战悉尼奥运会的中国射箭集训队和中国射箭队为研究对象,就我国高水平射箭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展开研究,对射箭运动员的身体训练内容、身体训练阶段划分和训练负荷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优秀射箭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特征及要求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提高射箭运动员竞技能力,预防运动损伤及延长运动寿命。研究结果表明:优秀射箭运动员的核心力量是指人体双肩和双髋之间的躯干和骨盆的区域的力量,以及腿部力量,此类部位是人体环节动作运动链的基本环节。全年任何阶段都要以专项力量训练为主,突出训练的强度,重视恢复训练,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多采用完整法,安排核心力量训练内容应考虑专项特征以及听从比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射箭运动员心理特征和心理训练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赖永钦 《体育科技》2004,25(3):52-53
通过对射箭运动员训练及比赛的心理特点的阐述和分析,提出提高射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强调心理训练在射箭运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在射箭运动中,良好心理素质对于射箭运动员是至关重要的。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心理训练方法中的模拟训练进行研究,指出通过心理训练方法中的模拟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3.
梁强 《体育科技》2011,32(4):47-49
射箭项目所使用弓的拉力基本是恒定的,所以射箭项目的运动员并不像举重、田径等项目那样需要绝对力量及爆发力,他们需要的更多是耐力,因此,对射箭运动员的身体训练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射箭运动员在不同运动负荷状态时的血液氨基酸的变化。方法: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射箭运动员冬训期间不同的训练时期血液中四种氨基酸——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和r-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在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期和大强度训练期运动后1h血浆中谷氨酸的血浆浓度明显升高(P〈0.01)。而在大强度训练期后明显下降,甚至低于安静值;门冬氨酸在中等强度训练后血浆浓度也升高(P〈0.05),在疲劳期则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安静值;在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期和大强度训练期运动1h后血浆中r-氨基丁酸、甘氨酸均上升。大强度训练期明显升高,与训练前期安静值相比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射箭运动员在长时间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后,血液中的氨基酸会发生变化,中枢疲劳可能从血浆氨基酸的变化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5.
射箭技术评价指标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法:运用Qualisisy红外光点测试系统、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Noraxon肌电遥测系统等对国家队射箭队运动员进行测试,对运动员的射箭动作技术进行分析。结论:1)姿态角、肌肉用力激活程度、举弓阶段主要用力肌肉激活顺序、举弓、开弓时间等的一致性可作为射箭技术评价指标;2)各动作阶段所用时间的长短不能作为技术评价指标,但开举弓时间比与中国国家队射箭成绩正相关;3)基础平衡的足底压力中心指标可作为身体素质、选材及成绩预测的参考依据;4)射箭运动员实射时身体在前、后方向上的稳定性较差,主要与腹背肌力量的不均衡及没有专业运动鞋有关;5)运动学及肌电学都表明,中国射箭训练对举弓、开弓阶段的重视不够,背部肌肉用力特征不明显,撒放技术合理性不高。建议:1)快节奏只是个别运动员的特点,不能因为团体比赛时限缩短而过多强调快节奏。2)采用振动法或不稳定支撑面的力量训练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因为这两种训练方法不仅可增加肌肉力量,而且可使神经肌肉的协调性、本体感受器得到训练,从而增强对射箭动作的感觉能力;3)为射箭运动员定制或选择有防滑块鞋底、前后上翘程度符合运动员脚型特点的射箭专用鞋。  相似文献   

16.
射箭运动员心理训练过程中心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训练过程中心率的变化可在一定的程度上反应运动员心理训练进行情况、心理训练方法掌握情况以及心理训练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射箭运动员心理训练过程中心率变化的研究,了解不同心理训练内容对运动员心率所产生的影响及规律。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优秀男子射箭运动员体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专家访谈法、现场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当前现役优秀男子射箭运动员体能现状评价。研究认为,我国优秀男子射箭运动员的体能测试指标为:卧推、转肩、拉弓停时、负重快速连续下蹲、杠铃前平举、背起、引体向上、跳绳、手指俯卧撑、两头起、12min跑;建立了优秀男子射箭运动员体能模型。结论:影响我国优秀男子射箭运动员的体能成绩主要因素及其程度依次为:X3为胸部力量因子,X1为腰背柔韧性与手指力量因子,X2为肩背力量因子,X4为耐力因子;我国优秀男子射箭运动员需要加强的是肩背部力量、肌肉耐力、核心力量、腿部力量以及肩部柔韧性。  相似文献   

18.
王瑾 《体育科研》2009,30(5):57-59
对射箭运动训练中信息反馈方法的作用原理,及其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对射箭训练中信息反馈的特点,以及如何增强反馈效果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给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对于他们掌握技术动作、及时调控训练过程、提高运动成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