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斯密问题引发了学术界长达百年关于人的本性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激烈争论,但实际上在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里,利己与利他可以实现辩证统一。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作为一个具有公益性质和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应在利己与利他间寻求其"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契合点,做"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有机统一体,这是重新审视斯密问题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之一。  相似文献   

2.
“斯密问题”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市场经济一方面承认利益驱动,另一方面又要求有道德和正义。它既承认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又对经济人有必需的道德要求。解渎“斯密问题”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在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张力中找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契合点,实现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作为一个具有公益性质和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既应有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合理诉求,也应有自觉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主张,做"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有机统一体。在当前新农合制度向纵深发展的时期,重新审视"斯密问题",在利己与利他间寻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契合点,是其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自利与利他都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既不是完全自利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建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是由于经济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不表明斯密对人性的看法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5.
论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自利与利他都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既不是完全自利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建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是由于经济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不表明斯密对人性的看法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6.
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斯密以其《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部巨著奠定了他在伦理学和经济学上的历史地位,也正是源于这两部著作中对人性的论述所呈现出的不一致,才构成了“斯密问题”。通过“斯密问题”的诠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人”与“道德人”二者的统一,阐明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合道德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道德的支撑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证了"经济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并指出两者借助于一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了统一,从而增进了社会公共利益.斯密"经济人"利己与利他人性观的辩证统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这么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本性具有两重性即利己性和利他性。当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是经济人,具有利己性;当人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是道德人,具有利他性。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活动领域不同,是各自分离的。认为经济人的利己心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经济人的利己行为不能干预,尤其不能用遭德人的利他性来干预经济人,如果干预过多,则会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以“斯密难题”为切入点,论证“斯密难题”不过是个假问题而已,并深入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与“道德人”是在必要的张力下的统一,而不是截然的割裂,它恰恰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部矛盾,因此,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的人,才是完整的“社会人”,这一点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与"道德人"是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他一方面认为"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利己是"经济人"人的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经济人"也必须是有道德的人,如果人类没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规则,社会将会崩溃。利他是"道德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体。追求幸福是每个个人和社会的最终目的,追求财富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假设成了当今主流或正统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中很多的误解和偏见已经成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障碍。其实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是有限理性的;是约束条件下的自利人,也是道德的、推动公共利益增长的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经济人”的产生有其来自于生命的、生产方式的两方面的历史必然性。作为历史的“经济人”是遵守规则与传统的、具有一定的自利动机、精明并且追求高效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的人。立基于“经济人”人性复杂的理念,我们应该不断调整由传统的阶级同一性理论所确定的体制设计,以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2.
目前,许多经济学者对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仍存在着一些误解。这些误解包括:经济人概念来源于斯密;经济人是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将经济人理解为“自私自利”;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在反思斯密的“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对这些误解进行重释,同时也将阐明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当前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亚当·斯密问题"的澄明与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当·斯密问题"之所以引起学术界长达百年的兴趣与论争,实则在于其自身所蕴涵的现实世界中人们利益需要与道德需要的分离与偏颇,而斯密问题能否被真正解决,对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以及人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如何安身立命都具有根本的意义。文章在对"亚当·斯密问题"进行澄明与解读之后提出,中国所追求的市场经济应该是斯密所理想的在道德基础之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的好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4.
人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所以所谓人生价值,就是作为经济人所追求的价值与作为道德人所追求的价值的一种组合。由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是需要花费资源的,而资源又是有限的,所以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只有在价值无差异曲线与资源约束线的切点上才能实现。由此可以证明:如果两个人作为经济人所实现的价值相同的话,那么在道德人追求上实现的价值较大的那个人的人生价值更大;如果一个人虽然作为经济人追求所实现的价值不大,但作为道德人追求所实现价值较大,那么他也会有同样大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并非纯粹的“道德人”,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其行为也会发生巨大改变。教师既是社会—化人,其行为选择受到社会化结构包括道德的约束;也是经济人,有追求自身利益或偏好的最大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拉摩的侄儿>从道德、历史、历史与道德的相互关系三个层面表现了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通过这种二律背反,小说深刻地表现了恩格斯所赞赏的意识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了它们的产生与消失,前进的与后退的变化.<拉摩的侄儿>之所以被誉为"辩证法的杰作",主要就在于它表现了道德与历史的这种深刻、复杂、相互作用的二律背反现象.  相似文献   

17.
德性论道德悖论是在德性论层面上对道德悖论进行诠释和分析,主要是从利他主义道义论而构建的德性论层面上分析道德悖论。"分苹果"道德悖论情境是最经典的德性论道德悖论情境。对"分苹果"道德悖论情境建立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分析,得出相应的双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试图找到能够解决德性论道德悖论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8.
当今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在性与“无我”的性质有极大关系;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它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个体道德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济人”理念的泛化引发了严重的道德危机。“经济人”应回到自己经济行为的“场地”上去,“道德人”则应在道德行为中起指导作用,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利益冲突是学校变革过程中各种冲突的焦点,主要表现为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以及不同主体的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产生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权威及权力结构分配的不平等,以及"集体行动逻辑"所导致的"囚徒困境"。基于此,要化解学校变革中的利益冲突,一是要实现良性的利益冲突管理;二是要关注学校变革的公共利益,实现利益共享。后者需从建立"经济人"和"道德人"相契合的人性观、实现异质合作以及激发主体的道德使命感三方面为着重点,真正实现学校变革中的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