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艳波 《农村教育》2007,(1):107-108
当前。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内涵,我是作如下理解和实践的。 一、以语言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目标 小学英语课程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学会运用英语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基础之上的,它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并在每一个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积极应用英语,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笔者认为:从起始年级就应将语言和知识的学习、实践和运用紧密结合在一起,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交际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如何将交际教学法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低年级阅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因为低年级阅读是被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忽略的薄弱阶段,而这个阶段是学生正式进行书面语学习,形成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语言水平与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小学生知识学习乃至终身发展的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5个方面探讨开展交际活动在实现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的作用。作者认为以有效的交际活动来组织教学有利于巩固语言知识,促进语言知识向语言技能转换;有利于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和交际欲望;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保证落实中学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交际,因此,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验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中学英语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为: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基础上的初级听、说和读写能力。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使用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辅之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事实是:在中、高考的强大压力下,为了应试,英语学习这个原本简单的语言实践过程,被人为地提升到了复杂的知识学习层次。词汇和语法成了主要的教学内容,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由老师一一代劳,从而剥夺了学生培养语感的学习过程,造成了英语学习费时低效的结果。学生学习英语仅限于被动地接受,记忆,存储,没有语言实践练习,使用时只能背出学过的句式,毫无语言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明确听的目的 训练听的能力和训练其他语言能力一样,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因此。作为英语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白听力课是外语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听力水平直接影响到语言知识接收、语言基本技能训练及实际交际能力。而且,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听还是吸收和巩固语言知识和培养说、读、写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覃忠文 《广西教育》2007,(5B):35-35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发展,要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注入情感因素呢?  相似文献   

9.
在聋校语文课堂中,教师应为耳聋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学习语言、锤炼语言、运用语言。 1.讨论有利于培养聋生独立精神。培养聋生独立探究精神,激发聋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聋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语言(手语、口语)水平。使他们通过交流,能够独立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逐步形成和发展聋生语言能力。因此,课堂的讨论有利于培养聋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1.
董丽秀 《成才之路》2010,(34):78-78
《新课标》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摆脱传统模式的牵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在学习方式上提倡“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马红云 《考试周刊》2011,(58):123-124
英语课程改革重点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任务型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英语的学习就是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目标的确定,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英语课程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5.
外语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蓉 《教学与管理》2005,(12):65-66
语言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不断发展中的人类为了达到各种社会目的而进行社会交流的一种社会工具。许多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对于人类语言的研究与调查表明,人类语言的产生与发展是以社会为前提的,是社会造就了语言,离开了社会就不存在语言,离开了语言也就无所谓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从来就是一门交际工具,母语的习得是从这个意义出发的,那么,学习一门外语也是如此。学习外语就是为了掌握对外交际的工具。学外语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得外语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过程,即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同时获得这两种能力。  相似文献   

16.
人们通常把语言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其中阅读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英语课程标准的重点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西宁教研》2001,(4):1-1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王虹 《四川教育》2014,(7):74-74
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出发点,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导入、知识呈现、练习设计、结课等环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一新理念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