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档案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又是当前文化丛林中的一株新枝。它正以各种方式融入社会和百姓生活。一、档案文化建设十分重要1.树立科学的档案文化观。档案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从内容看,档案作为整个国家的历史记录,对于描述国家历史面貌是无价资源。一个城市的国家档案馆如果拥有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馆藏,就能够清晰地呈现出  相似文献   

2.
地方特色档案建设不仅是丰富和优化馆藏的重要内容,更是档案馆履行公共责任和文化责任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梳理和回顾我国地方特色档案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尝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地方特色档案的关系,希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档案工作为契机促进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李雯 《兰台世界》2019,(11):61-63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从档案视角来看,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承载着各民族的人文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本身就是一笔藏量巨大的档案资源。就此提出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档工作,分析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这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丰富档案资源宝库,拓展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档案,作为"人类的记忆",其内涵十分丰富,是文化的"母资源";从社会意义上而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档案文化是在挖掘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文化的过程中的再丰富、再发展、再繁荣,是对传统文化的再挖掘、再创造和再升华。济宁市档案局五项并举:宣传先行、丰富资源、举办展览、积极编研、网络助力,深度开发档案文化资源,有力地促进了济宁文化名市建设。  相似文献   

5.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整合与开发应主动融入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当中,并以其作为整合与开发的导向。整合与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有助于增强文化凝聚力、提升文化传播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和扩大文化影响力,注重多部门协同开发、多出档案文化精品、走数字开发之路是其主要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围绕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层出不穷。浙江从建设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一路艰辛、一路收获。如今,全省档案系统正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学校档案文化建设要结合行业特点,挖掘特色、体现优势、发挥价值。一、丰富校园文化挖掘独具特色的学校档案文化,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比如,在代表学校形象的校门、校徽、校旗、美术楼等设计中融入档案文化元素,体现学校人文理念和艺术特色;利用照片档案设计照片墙,反映学校人文、历史风貌;美术楼门厅设计为可以展示学生创作作品的生动展厅;因地制宜地在教室、画室、宿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蓟县档案馆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以真实反映历史,突出地方特色,丰富馆藏内容,提升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为宗旨,拓宽档案收集渠道,加大档案征集力度,不断加强档案资源建设,逐步构建了一个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地方特色突出的档案资源体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邹燕琴 《档案与建设》2018,(7):13-16,20
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集中反映了地方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事、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承载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是传承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论文通过考察国内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的现状及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数字档案资源案例,从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思维、开发主体、开发信息及开发方式4个方面系统剖析社会记忆视域下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开发模式的转变,从多主体合作构建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库、商业化开发实现地方特色数字档案的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和数字人文技术促进地方数字档案资源公共服务3个维度探究社会记忆视域下地方特色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路径,为构建完整的社会记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1提升业务文化品位1.1着力构建地方文化特色的馆藏结构,大力丰富高品位文化服务功能的档案资源。反映地方特色的丰厚的馆藏档案资源,是档案馆提供高品位文化服务的基础,因此不能满足于按常规接收各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料。要有计划、多渠道地将散落在社会上反映当地重大历史事件、民俗风情、珍贵文物、文化名人、书画摄影、科技发展、建设成就的档案资料以及地方志书、年鉴、族谱等有保存价值的传单、小报、笔记、论著、老照片、录音、录像、回忆录、口述记录等文献资料征集接收进馆,充实档案馆这座历史文化宝库,进一步夯实文化…  相似文献   

10.
邓羽 《山西档案》2015,(2):86-89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不仅影响着档案资源建设,也改变着传统的档案建设思路、方式与方法。"行通济"习俗档案历史资料是在长时间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佛山地方相关部门多层面不断挖掘特色档案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历史资料的整理与应用,开发与建设了一系列特色档案信息资源,不仅对深入研究"行通济"文化精髓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也能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1.
湖南是文化强省,也是档案资源大省.全省14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保存有国家重点档案70余万卷.这些重点档案极富历史文化特色和湖湘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2.
知识产权对档案信息利用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各级档案馆馆藏档案中,虽然大部分是官方文书,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丰富馆藏,地方各级档案馆收集了大量反映地方特色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包括地方特色产品档案、地方知名商标档案、地方文化名人档案和地方剧种档案等。这些档案资料虽然已归档案馆收藏,但其知识产权的归属并未全部一起转移到档案馆。而且,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档案会越来越多,这就必然使档案信息利用工作与知识产权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本文试就知识产权对档案信息利用工作的影响谈几点看法。知识…  相似文献   

13.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利用资源、技术和设备优势自建的镇江地方文化数据库,对传承镇江城市文化内涵、延续城市文化特色、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探讨了该数据库的建库背景、建库优势、建库内容和技术路线,并从丰富资源、实现共享,传承文化、推动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其功能。。  相似文献   

14.
臧茜玉 《兰台世界》2017,(16):20-25
21世纪档案信息化时代,档案网站已经日益成为档案馆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窗口与平台,合理利用馆藏地方特色档案,加强档案网站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有利于打造档案网站区域特色,宣传地方历史文化,扩大档案网站影响力。基于上海市16家区县档案网站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使其建设更加完善,日后为其他地区档案网站的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档案有利于保护珍贵文化档案,维护文化遗产资源安全;有利于积累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地方档案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档案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档案的收集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档案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16.
构建资源丰富、门类齐全、清晰有序、精品迭出的优质档案文化资源库,是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战略的资源基础,更是打造特色馆藏和构建"五位一体"功能档案馆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档案馆优质档案文化资源库的建设方法和途径谈些想法.  相似文献   

17.
李宝玲 《湖北档案》2006,(11):23-24
地方特色档案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性、民俗民风、特殊事件、名人、名胜、名优特产等特色的记录材料.  相似文献   

18.
刘宏 《兰台世界》2002,(3):26-26
县级档案通过征集地方特色档案,可以全面反映和维护一个地区的历史真实面貌,有利于分析把握自己的地方优势,更直接地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发散发服务;可以进一步增加地方领导和各界人士的档案意识,取得他们对档案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为档案工作水平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长久地保证其完整流器与安全,满足社会各界的广泛需要,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便于广泛、系统地积累档案史料,为将来本地区史志的研究与编纂提供翔实、丰富的素材,避免到处搜寻材料之苦.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成为档案界的关注热点。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等"国字号"档案部门立足馆藏特色,打造了如《清宫秘档》等一批影响深远的档案文化创意产品,这些产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庙堂之下还有江湖,我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区域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与国家层面的档案资源不同,这些档案的内容是某一地区特有的、体现独特的地域色彩与风格,能够从更微观的视角描述地域的历史传统、人文景观和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20.
从实践与理论维度对我国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进行双重考察,旨在总结历史经验,揭示规律,探察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工作的发展脉络。文章从“开发规模—开发主体构成—社会需求—开发创新能力—开发政策体系”五个维度阐释了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实践由初步探索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到持续发展阶段的历史演进,认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理论向度,包括致力于对档案利用体系结构内容进行精细化阐释的目标指向;坚持域外借鉴和本土经验相结合,注重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的方法导向;构筑理论框架,厘定体系结构的内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