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改易要精心──张中行先生一席谈伍立杨仲秋的一天下午,和张中行先生相约,去拜访他。中行先生已是八十五高龄,但他文章的高产,个人惊奇。近几年,他相继出版了《文言与白话》、《顺生论》《负暄琐话》及续话、三话等七、八本著作,单篇文章更是风行天下,读书人辄...  相似文献   

2.
阿福 《新闻世界》2006,(4):34-35
“都市柴门”里的布衣学 张中行出身河北香河农家,性格颇具幽燕之士的宽厚豪爽。一生博学多识,造诣深厚,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并称为“未名四老”。张中行生前与启功季羡林等“国宝”级大师过从甚密,启功称他为“老夫子”,他称启功为“元白上人”,季羡林评价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大抵是指他的学识修养品格.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2004年7月26日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92岁寿辰。这一天,启功先生的六种新书在北京师范大学为他举行的简短而热烈的庆祝会上同时首发,计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启功口述历史》《启功韵语集》(注释本)《启功讲学录》《启功题画诗墨迹选》启功跋《董其昌临天马赋》,中华书局出版的《启功丛稿》第四卷“艺论卷”。六种书的出版说明启功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精神矍铄,笔耕不已,这不但是启功先生之幸,也是学术界之幸。稍有遗憾的是,启功先生的目力有所减退,大部头的书稿很难一一亲自操觚,必要时需要别人协助笔录整理一下。我作为“文革”后…  相似文献   

4.
汪金友 《出版参考》2009,(11):45-45
国学大师张中行在《婚姻》一文中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等级,婚姻也是这样。以当事者满意的程度为标准,我多年阅世加内省,认为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本珍贵的藏书,这就是张中行先生题签寄赠的《顺生论》。我能获此书,倒是起因于一位不知名的小偷。  相似文献   

6.
我常以为,要看一位学者,关注其人往往比其学更有意味.这让我想起了已故词学名家唐圭璋先生.唐圭璋先生被称为“词林宗师”、“学界泰斗”、“词坛耆宿”,其学问、建树,有目共睹,特别是他的《全宋词》,举一人之力,积十年之功,更是永远嘉惠学林.  相似文献   

7.
黄芝冈 《文化遗产》2014,(3):106-121
<正>一、从地理考察我久想做一点《粤风》的考证功夫。使我发生这兴趣的是乐嗣炳先生在《文学》二卷六号所发表的《粤风之地理的考察》,他以为"所收歌谣祗限于粤西浔州府属桂平县北乡及其邻近数十里内","正确些说,应该叫它《桂平及其邻近的歌谣选集》"。从歌谣采录地点说,自是创得之见;但就"内容而论",而且,以为"《粤风》之粤指粤西,跟粤东没有关系",我对于他的断定却不无疑义了。  相似文献   

8.
篱边人语     
《负暄琐话》前,有一段“小引”,张中行先生在那里说过,早春晚秋,坐在向阳的篱下,这是“负暄”,出典,也是远请《列子》来帮忙。话, 或云闲谈,张先生笔下也有分晓,截引,即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写,《琐话》尚不尽意,继之以《续话》,再而三,如今是《负暄三话》也出来了,文章仍旧贯,“写些事过或事微而未能忘情的”。书,读过,要谈想法,也只好不避齐东野语之嫌,谈。  相似文献   

9.
84岁高龄的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应《人民日报》“美术世界”副刊之约,用那支幽默的笔,写了一篇题为《求求媒体》的顺口溜,对新闻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批评意见,也很有杂文味,这里顺手写下一点读后感。 * “不送精神红包、‘大师’高帽。”时下,媒体上“精神红包”不少,好话说尽,“高帽”如云:一位青年演员才主演了两出戏,报上就称他为“著名艺  相似文献   

10.
今年第2期的《青年记者》上发表的孙吴先生的《“横题风”:创新,还是乱来?》一文,我拜读之后,再三思量,对孙吴先生文中的一些观点实不敢苟同。虽自忖才疏学浅,觉得也不妨说出与孙先生讨教一二,为报纸组版学研究与探讨增点热闹。一孙吴先生此文也是有感而发的。由头是《新闻出版报》1999年10月28日刊载的《杭州报纸流行横题风》。这一版面变化,引起了孙先生的极大关注。他在文童一开头就忧心忡忡地写道:“当前,中国报纸的传统版式规范面临‘横题风’的  相似文献   

11.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国故新知——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文集》的序中说:“中国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叶学术发展有一个大转变。俞曲园能熔铸今古,但是章太炎在熔铸今古之外,又能会通中西。……太炎先生以后,几位国学大师,比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陈垣、胡适等,都是既能熔铸今古,又能会通中西的。……我认为,汤用彤(锡予)先生就属于这一些国学大师之列,这实际上是国内外学者之公言,决非我一个人之私言。”季先生这段话提醒我们,对于像汤用彤先生这样一位国学大师,我们有必要做深入、系统的研究。然而长期以来,没有…  相似文献   

12.
不知什么原因,我第一次看到《爸爸的画》的时候,就立刻和“爸爸的话”联想到一块儿,也许终究是爸爸的话影响自己最深的缘故。《爸爸的画》是我国著名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充满了人间情味的漫画及他的两个女儿丰陈宝和丰一吟撰作的漫画趣绎。丰子恺先生以他的画笔表达着思想,在他的女儿来说,他的画应该也可以称之为“爸爸的话”了。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善取人间诸相,尤多儿童题材,其中的大部分,皆是以丰家姐弟为模特儿的。陈宝与一吟先生,在60年沧桑之后,以温馨亲切的文字,朝花夕拾,从头细数儿时旧事,娓娓道来,读之令人心动。《爸爸的画》共四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末出版了第一、第二集,时隔一年整,第三、第四集出版。每集由丰陈宝、丰一吟精选父亲的漫画百幅,又以她  相似文献   

13.
王武子新著《蔡尚思学述》作为“大师学述”之一种,已于2001年1月由鹭江出版社出版。翻阅数遍,不忍释手;获益之余,略抒浅识。 蔡尚思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史专家,迄今已公开出版专著二十多部,发表论文三百来篇。《蔡尚思学述》对“蔡氏之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按照蔡先生在该书序言里的话说:“此书不仅言必有据,而且有精彩的分析,可以配合我的拟著一书,这才算得上是写出了我之真我。”  相似文献   

14.
编友肖东发     
肖老师走了,因为突然,惊愕不已. 肖东发先生执教北京大学多年,是中国书史、中国藏书史、中国出版史、年鉴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其所编教材,一直为大学相关专业使用. 肖老师与《编辑之友》渊源也深,兼为本刊学术顾问,与包括我在内的几任主编,皆有频繁往还.办刊疑惑,凡有请益,先生绝无推辞,不吝赐教.每每提及《编辑之友》,先生总是念念不忘20世纪80年代本刊为他开辟专栏、连载文章之事,感念之情诚心诚意.其实这些文章,均是我国编辑出版史研究分量不轻的代表性成果,《编辑之友》后来被誉为编辑学出版学的奠基之刊,先生的学术贡献不可估量.每逢年末岁首,刊物有对上年度新闻出版产业综合评述的重大选题,关于出版产业的综述,自然非肖老师莫属,其也乐见其成,认真以待,如期交稿.某年,编辑部一行至北大登门造访,临别肖老师执意陪同游览校园,我等直喊“有劳大驾”,他却自视平常.他对燕园旧事了如指掌.后来方知,北大新生入学第一课,便由他讲授,同时开设有“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的全校通选课,被誉为“侯仁之先生之后当之无愧的北大文化专家”,出版有《北大问学记》《北大燕南园的大师们》《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等相关著作,此为专业之外的学问延伸.  相似文献   

15.
黄萍荪在自己办的《越风》杂志第五期上(1935年11月16日)以“冬藏老人”之名发表《雪夜访鲁迅翁记》,后来被验证为“虚构之作”,黄萍荪自己也承认:“这篇文章有招徕读者之心。”他并没有到过鲁迅家里。近年已有曹震《鲁迅与黄萍荪》,倪墨炎《关于黄萍荪》,徐重庆《我所知道的黄萍荪》诸  相似文献   

16.
北京鲁迅博物馆寄来一册《唐弢文集·书信卷》,内中收录了唐弢先生给我的三封信。其实,在我的书箧中,收藏先生的书信远不止此数,计有18封之多。今日重读这些手泽,往事历历,不免有物在人亡之痛。 唐弢先生是我素所敬仰的作家之一。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他是“鲁学”专家,曾与鲁迅先生有过直接交往。鲁迅逝世后,他编辑出版《鲁迅全集补遗》和《续编》,对搜集和保存鲁迅遗著作出贡献。他的杂文,被认为深得鲁迅笔法,有些篇什足堪与鲁迅媲美。他的旧体诗词也极有功底,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更使我倾慕的,是他与我同乡,都是宁波人,我为有这样一位前辈乡贤而感到自豪。 1956年秋天的某一天,我当时是新闻日报《人民广场》副刊的编辑,到上海作家协会去组稿,第一次拜识任《文艺月刊》副主编的唐弢先生。胖胖的身体,圆圆  相似文献   

17.
韩少功现象──摘自《中华读书报》1995年9月27日旷新年韩少功与揭杆而起,进行“精神圣战”的张炜、张承志一道,有“文坛三剑客”之称。韩少功那篇在《读书》上“骂”后现代的文章发表后不久,一位先生满腔愤怒地跟我说:“呵,很凶猛。”后来,我又读到他“气怠...  相似文献   

18.
王竞 《图书馆建设》2001,(1):105-106
纪晓岚先生,是清代乾嘉时期的一位才智型文人。他性情坦率通达,而且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尚书、协学大学士高位。 他才学淹贯,传世著述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阅微草堂笔记》,和其孙树馨刊本的《纪文达公遗集》文十六卷诗十六卷。 1955年夏,我初到哈市图书馆,有一段时间跟随卢乃绪先生整理中国线装旧籍,他告诉我,有时间读一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中国目录学的精要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提要》正是这一方面的典范。”又说:“凡学,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别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  相似文献   

19.
伊人 《编辑学刊》2012,(5):28-29
这天翻阅刚到的某刊物,见首篇是《国学大师杨树达》.遇夫(杨树达的字)先生旧学(国学)根柢之深厚,笔者早有闻知,如陈寅恪曾致函称道:“当今文字训诂之学,公为第一人.”世称“疑古”派的顾颉刚,对杨氏亦颇为推崇,将他与王念孙、王国维并列,赞为近世治古典最卓著者.所以,对这篇称述遇夫先生的文章,自然便有先睹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认识张中行先生的时间并不长,每次到他那里,都愿意听他聊天。有一次去向他约稿,谈起了当前散文的写作, 先生忽然对我说: 好的文章,许多写得都十分轻松,并不给人一种用力去写的感觉。鲁迅、周作人的作品,就很自如,那是写到了境界的。 那次听他讲了许多事情,惟独这一句话,我记得清清楚楚。后来仔细想了一想,觉得真是经验之谈。我在读了张先生的大量文章后,发现先生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