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朔是当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流传最广的一种看法认为王朔的小说是“痞子”文学,而王朔自己则表示,他认同的是文化意义上的“文痞”。他小说中的那些“痞子”形象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嘲笑、亵渎、蔑视传统的行为准则与主流价值观念,从而构成对后者的瓦解和冲击。但是,他为当代中国文学增添的这种新形象仅是伪痞子,这些人物实质上认同和妥协于他们所处的社会,他们以对传统的表面弃绝来维护传统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小说中人物轻松、调侃的生活方式带给读者阅读的乐趣,赋予了小说娱乐和流行功能。  相似文献   

2.
王朔在世纪末的中国文坛独树一帜且声名显赫。他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走红井成为九十年代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他那调侃.若戏的文风以及谋利的商业性写作目的极为引人注目,“王朔现象”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什国青年报》甚至在s三年1月开辟了一个名为“王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专栏。王朔在普通读者和评论界中引起的反应可谓毁耷参半。有人称他为“一只色彩斑斓的毒蜘蛛”‘,“美丽的罂粟花”’,说他亵读文学和读者,写的只是毫无价fRtt一痞子文学”,“文化快餐”。当然他也不乏拥戴者,他们赞扬他“给人带来了鲜活’”“,是“京都文化的…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期文学中,王朔是备受争议的一个作家,他是"新京派小说"和"痞子文学"的代言人,也是大众文学的代表之一。我们要研究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绕不开王朔。他的巨大成功与颇受非议,昭示着文学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徐峰 《文教资料》2006,(30):160-161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对于王朔和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文学评论界有一种普遍的看法:痞子文学。然而,从王朔所出生的年代、家庭以及社会背景去考察他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我得到的是另外一种结论:王朔和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是新时代被边缘化的人群,而他们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边缘化过程的抗争,以努力取得本来属于自己的社会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王朔小说笼统称为“痞子文学”,进而认为王朔以小说游戏人生、玩弄人生,这只能是对王朔创作的浮面读解而忽视了深层内涵;也是只见王朔早期部分小说而忽视其发展变化的结果。1988年王朔四部小说(《顽主》、《橡皮人》、《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被改变成电影,由于商业目的的渗透,作品“刺激性”的力度加大,影视传播使王朔提高了知名度,却也加深了广大读者对其小说的误读,不少人单凭电影的印象,接受或认同王朔小说为“痞子文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青年作家王朔在文化萧条的今天能够站稳脚跟并迅速走红,其魅力和价值究竟何在?王朔以崭新的文化观念荡起了消费文化勃兴中一朵晶莹透亮的浪花。他利用形式因素来暗示观点探索出看似肤浅实则深厚的具有思辨色彩的文化意义。塑造了一系列“痞子”的类型形象,并通过这些“痞子形象”完成了对传统势力和平式的反抗。同时又以北京口语为基础,运用调侃、反讽等手段营造了独具幽默感和新典故的“王朔语境”。虽然不免有些幼稚和粗鄙,但那种和平式的很能击中目标的抗争,却刺激了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朔的愤怒写在脸上也写在网上。他剃掉了头发,提键盘上阵,准备和敌人大干一场。曾经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王朔,如今海水已被愤怒的温度蒸干,只剩下了火焰。顽主王朔把自身变成了一杆火焰喷射器,朝所有动过他奶酪的人瞄准,扣动扳机,让后者永失我爱,且死得很难看。  相似文献   

8.
王朔可谓当今家喻户晓的一位高产作家,对于王朔的作品,几乎从青少年到老年,可能都会看过他的一两部影视作品,如《我爱我家》、《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一般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等。这些作品可以说是红遍整个中华大地。甚至连北大中文系的张颐武教授都说:今天的大众文化其实是王朔和王朔的作品召唤来的。为什么这样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却被大多数作家和知识分子冠以"痞子作家"并成为争议最多的作家呢?他又是以怎样的写作风格去征服广大读者的呢?人们喜欢他作品的原因在哪里?他对中国近20年的文坛又作出了哪些影响呢?为什么他惯用的创作手法会也在作家群中掀起一层层波澜呢?甚至连他面对媒体那赤裸裸的狂言也一度成为了流行语的代言人,而文坛上对王朔褒贬不一的评论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坛及文化现象的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9.
三月。扬沙。没课。老大早,我就躲进图书馆,远离喧嚣。近来对王朔的“痞子文学”极感兴趣,或许是从他那里真的可以躲避崇高,嘲笑理想?悠哉的大学生活即是如此。徘徊在书架前,不经意间翻起一本随笔,  相似文献   

10.
自去年“新生代”作家提出“断裂”说后 ,鲁迅一直成为文学界一个热点话题。针对韩东、葛红兵、王朔等人对鲁迅提出的批评 ,文坛很快有了回声。不少人在文章中 ,对一些青年的历史虚无主义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捍卫鲁迅”之声 ,又一次响起。《南方周末》曾发表了鄢烈山《金元宝殿上的表演》一文 ,认为王朔对鲁迅的态度 ,有痞子话语霸权扩张之态。林贤治在《鲁迅与王朔的“有神论”》中则指出 :像鲁迅这样一个生前毫无自由权利可言 ,顶多配写“伪自由书”的人 ,今天怎么竟沦为自由的死敌 ?与此同时 ,北京一些媒体也针对贬损鲁迅形象的文…  相似文献   

11.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曾掀起一股“王朔潮”。王朔采取调侃的说话腔调,以惊人的准确性和艺术概括力反映了20世纪末一部分中国市民的流浪心态,其作品被称为“痞子文学”。其实,那群“边缘人”的显示现代情趣的精神的流浪,正是现代中国人企图摆脱精神困境的一种艺术“活法”。  相似文献   

14.
王朔是出了名的"顽主",从上世纪80年代出书写剧本,到今天随便一句小话,都立马能掀起狂澜,那影响力可不是盖的。骂名人.踢精英,还有从不暗淡的诽闻,哪一样不是轰轰烈烈。说到另类、叛逆、特立独行、嚣张跋扈,谁敢跟他媲美。王朔从来都不按常理出牌。2007年,王朔的收官之作《新狂人日记》面市,《新狂人日记》收录了王朔这一年  相似文献   

15.
在王朔的小说世界中,男性主人公永远是一副“痞子”形象,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无权无势,疲于奔命,却自视清高、为所欲为.更有甚者,他们从不正视女性,认为她们是弱者、是愚者,是需要他们拯救的群体.许多读者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认为作者与其笔下的男性同为一流.其实在王朔的心里,女性是纯洁的,是具有力量的强者,她们能够凭借...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以“新写实主义”为标榜的何顿在文坛上崛起,被一些人号之为“北有王朔,南有何顿”,是很时髦的。他的长篇小说《我们像葵花》,也被一些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也有人十分鄙薄他的创作,像对王朔的不齿一样,也给何顿的作品冠以了“小痞子文学”的“雅称”。那么,对王朔、何顿这些人的这一类文学创作,究竟应该如何去评判呢?(一)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笔者不能苟同这种观点,但却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关于这个问题的哲学的讨论,当然不是这篇文章的任务,这里只是取其合理的方面,来说明何顿,还有王朔,他们的作品之所以会有市场,会流传开来,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对于他们一度在文坛上几乎要“甚嚣尘上”的状况,也就不是简单的斥责几声“堕落”,就可完事的。文学评论必须对这种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笔者浅陋,担当不起这一重任,在这里,只想就《我们像葵花》这一个作品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无论学者对王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都不能忽视他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从他的成长环境入手来解读王朔,应该是定位王朔,真正理解“王朔现象”的最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看上去很美》放映前,我们就商量着要采访王朔。网络名人王小山说过,王朔是一百年来写白话最牛的作家。当时我突然脑子短路了,非常白痴地问:“那曹雪芹呢?”他怒其不争地斥责我:“曹雪芹是在那一百年里吗?我对你们杂志真失望呀!”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李广与王朔燕语“迷信”说的论断。作者认为王朔燕语是与司马迁天人观念内在一致的,通过寓论断于叙事的燕语描写,谋篇编排的燕语功能,一字褒贬的燕语内蕴分析了《史记》写人艺术与王朔燕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家声音     
白烨批评“打工文学”过于粗糙;王蒙说懂点文学能成全爱情;王朔坦言写小说的野心毁了他的家庭;李敬泽批评各类文学排行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