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皇后评述     
朱元璋的马皇后,是历史上少有的贤后之一。《明史》的作者称赞她:“从太祖备极艰难,赞成大业,母仪天下,慈德昭彰”。(《明史·高后传》)的确,朱元璋的帝王事业,其中有马皇后的一份功绩。甚至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这样说:没有马皇后的内助之力,朱元璋便难以成为一代王朝的开国君主。我们应当研究马皇后,因为研究她,有助于正确评价朱元璋,也有助于全面了解明代开国前后的一段历史,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马皇后救人     
<正>明太祖朱元璋白手起家,打下江山做了皇帝,下令在都城南京建造宫殿。宫殿竣工后,朱元璋带着马皇后一起去视察。这位贫民出身的皇帝,看到新建成的皇宫那么美轮美奂,那么富丽堂皇,宫廷建筑那么气派庄严,不由情绪激动地大声喊道:"没想到老子胡做乱做,做出这么大一份产业,哈哈哈哈!"话刚说完,朱元璋抬头  相似文献   

3.
<正>明代的宫廷政治,未曾出现后妃或外戚专权的弊病,这是汉、唐、宋、元和后来的清代所不及的。这种局面的出现,不能仅仅归功于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宫廷制度,更应当看到马皇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一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确保朱家江山的万世一系,即着手制定各种宫廷制度。洪武元年(1368)三月,朱元璋登基称帝不久,  相似文献   

4.
南京虽为十朝故都,但在它的历史上,仅有一个全国统一王朝曾在这里定都,这个王朝就是明王朝。明王朝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元年(1368年)建都南京。据说,他亲自设计了自己的皇宫。朱元璋和马皇后又葬在南京,留下个明孝陵供人凭吊。南京曾为明洪武、建文、永乐三代都城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才迁都北京。到公元1644年,李白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吊死在  相似文献   

5.
南京明代钟山告天文石刻发现于清朝乾隆年间,发现经过及部分告天文字著录于南京方志和陶澍文集中。因著录文字简略,对告天文具体内容和内涵向未见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结合考古发现,钟山告天文实际上是明初高道刘渊然奉大明皇帝朱棣之命,为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建金箓大斋的告天文,是道教投龙活动的遗物,对于研究明初道教投简制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趣闻轶事     
露马脚 “露马脚”一词,其一,“露”不读h,而读bU;其H,“马脚”非动物中之马脚,而是一双人脚。 明太袒朱元球做了开国皇帝,他的妻子马氏也就成了皇后。马皇后很有才干,人品也好,只是自己的一双脚太大,常常让她不安。其实那双脚说大也不大,只是在那个年代,人们以残缺的“三寸金莲”为美,所以,健全的“天足”才显得大,显得难看O一日,马皇后游兴大发,坐一台大轿到街上观光,并特意以轿帘遮盖那双脚,没想到突然刮起一阵风,竟把轿帘掀起了一角,她的那双脚一下子露了出来。大街上那些看马皇后的人自然要窃窃私语。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从此,“露…  相似文献   

7.
在朱元璋蜕变原因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对朱元璋的影响。由于朱元璋有着贫苦的出身和小生产者的狭隘和浅薄,才使得地主阶级很容易在其几乎荒芜的大脑沟回中播下封建思想的种子,最终使朱元璋成为地主阶级新的代理人。在朱元璋蜕变过程中,地主儒生竭力向他灌输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积极推动朱元璋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劝说朱元璋团结、依靠汉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这样,朱元璋逐渐真正成为封建思想文化的虔诚信徒。  相似文献   

8.
正史之中的朱元璋形象写作存在涂脂抹粉现象,对朱元璋形象建构亦不例外。而在民间话语的构建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形象的民众记忆,少年时代的朱元璋是一个令人喜爱、聪明勇敢少年英雄形象;而这些少年英雄形象的塑造中无一例外地将朱元璋记忆成"真命天子",朱元璋的"文化造型"说明除文人与正典之外,老百姓同样参与了历史制作。  相似文献   

9.
史学界在评价朱元璋时,有过这样一种看法:朱元璋自投奔起义之日起,“便是代表地主反元以重建汉族地主为主的封建政权”。如果实事求是地研究朱元璋的起义动机和他渡江前在濠州红巾军中的作用,就可以说明对朱元璋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妥当的。一朱元璋的起义动机,往往是某些同志否定朱元璋的先声。他们认为朱元璋并非完全出身于能吃苦耐劳的职业农民,十七岁以后主要过的半劳动、半闲散的游民生活,沾染了浓厚的投机、狡诈等劣  相似文献   

10.
1948年和1954年,毛泽东两次看了吴晗写的《朱元璋传》,都批评吴晗尚未完全接受唯物史观。1954年,毛泽东直接指出,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应该肯定,晚年应该写得好一点。1946年,吴晗着手写《朱元璋传》时,想借朱元璋骂蒋介石,所以对朱元璋的评价很难说都是客观的。1954年,吴晗本着“论从史出”的原则修改了含沙射影骂蒋介石的话。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与侍臣曾两次研讨<孙子兵法>.朱元璋对孙武创作<孙子兵法>持怀疑态度,也对<孙子兵法>一些兵学理念持批评的态度,但他并未因此否定<孙子兵法>固有的兵学价值.朱元璋汲取孙子兵学思想秉持经世致用的原则.朱元璋评判<孙子兵法>作者,明显受时代的影响.他对<孙子兵法>的个人情结,显然受他身边爱好<孙子兵法>侍臣们的影响.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表现在治军与实战之上,这些层面都折射出朱元璋本人对<孙子兵法>兵学精髓思想的借鉴与应用.因此,<孙子兵法>是朱元璋军事思想成长的重要养分.  相似文献   

12.
腊八节     
腊八的由来:腊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正值冬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日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牢监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  相似文献   

13.
吴晗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明史专家,《朱元璋传》是其代表作之一。有关朱元璋传记的四个版本是吴晗先生个人学术思想发展轨迹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现实与学术研究现状的反映。他的多版朱元璋传记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对朱元璋的认识历程,展示了他勇于探索、敢于自我批评和追求真知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4.
德治思想是仁政思想,朱元璋有“屠夫皇帝”之称,大家认为与德治思想是不沾边的。主要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朱元璋德治思想形成是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朱元璋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文臣的推动作用综合形成的。同时,还探讨了朱元璋德治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宋濂从元末以文名扬天下,自与朱元璋相知相遇后,便以帝师身份辅佐朱元璋夺取天下,治理国家,教育皇子。然而,宋濂与朱元璋在议孔与政治上的分歧,使得二者愈离愈远。终于,朱元璋借胡惟庸案之机,促成了宋濂的悲剧晚年。宋、朱之矛盾,实则也是明初专制皇权下君臣关系日趋冰冷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朱元璋与宋濂名份上虽为君臣,学识上却实为师徒,宋濂传授的儒学思想和文章之道对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和文学修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辅佐之下,朱元璋得以凭借帝王之尊引领元末明初文风的嬗变。事实上,朱元璋欣赏的是宋濂的儒家学识,并不看中他的文学才华,但在长期的君臣文学交往中,又深受宋濂文学思想和文法的影响。基于儒家文学观念的共识,朱元璋一再提升、褒奖宋濂,从而奠定他"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坛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在地主士大夫的影响和熏陶下,更由于儒学最适合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接受了孔孟之道并以之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文章在阐述了朱元璋尊孔读经、制礼作乐、宣扬仁义忠孝等以孔孟之道治国的主要内容以后,以翔实的史料对朱元璋的严刑峻法进行了辨析。认为严刑峻法只是朱元璋审时度势,通权达变,在特殊情况下才被采用,只是诗书礼乐的辅助手段。决不能因为朱元璋使用了严刑峻法,就误认为他是以申商刑名法术治国,而不是以孔孟之道治国。“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对朱元璋的这一评价,无疑是很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是位很引人关注的人物。明史学者吴晗写过《朱元璋传》,毛泽东对这部传记提过修改意见。朱元璋传奇的人生和独特的个性、坚韧的意志和用人的策略、专制的权术和威猛的治官,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微博互动@海上清风: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见大将徐达功高震主,心怀忌惮。一次徐达身染背疽,忌食蒸鹅。朱元璋见时机已到,就传旨赐蒸鹅给徐达。徐达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含泪吃掉蒸鹅,倒在地上哭道:"飞鸟尽,良弓藏。"朱元璋听后嘿嘿一笑,摇头道:"不,这在我老家安徽叫作梯子  相似文献   

20.
明史专家陈梧桐教授先后著有《洪武皇帝大传》和《洪武大帝朱元璋传》,后者在朱元璋研究的史料发掘与考证、研究领域扩展与内容补充,以及朱元璋历史功过的客观评价等方面所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