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淫"的提出和对贾宝玉的形象的塑造,在中国古代性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贾宝玉形象所体现的意淫有多层的含义(也就是说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有什么特点)。第一、热爱女性,尊重女性,体贴女性,反对男性中心、男尊女卑。"女儿两字极尊贵,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还尊荣"(第二回)。尊重女性,超越佛道二教的教主之上。女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一部思想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巨著。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塑造的封建地主阶级叛逆者的典型。曹雪芹在贾宝玉身上是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的。他让自己的主人公打起反对儒家思想的旗帜,并通过他和封建卫道者的斗争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意识形态领域里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抨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精神支柱——儒家思想,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孔子的儒家思想,原来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以后儒家思想便和封建主义结合起来,经过历代封建文人的修补和发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正如毛主席所说:“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叛逆者的贾宝玉,必然要和反动腐朽的儒家思想发生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正是在这种矛盾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中,有两个宝王。贾府里有一个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成天在“内帏厮混”的贾宝玉。在江南的甄家,也有一个“天天逃学”的甄宝玉。这两个宝玉都是生在“富贵温柔乡”,不仅名字一样,外貌举止一般,而且他们都有相同的“乖僻”。但是,到了后来,两个宝玉却走了两条不同的路子。甄宝玉当了封建统治者的俘虏,追求功名利禄,走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士大夫的老路;而贾宝玉却坚持他的反叛精神,始终否定“男尊女卑”的观念和“仕途经济”的道路。通过鲜明的对照,更加突出了贾宝玉的叛逆形象。而封建卫道者们想使贾宝玉成为封建阶级接班人的努力归于失败,这是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4.
赵红超 《时代教育》2007,(6Z):96-96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个席位。曹雪芹在这本长篇巨著中以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表达了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揭露并批评了宫廷及官场的黑暗,贵族家庭的虚伪礼教,科举制度和婚姻制度等等。《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贾宝玉、凄美动人的林黛玉、聪明奸诈的王熙风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贾宝玉与西门庆都与女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审美的角度看,西门庆与贾宝玉几乎完全对立,但两人确是在复杂矛盾下的极致相交。对待女性,贾宝玉很尊重,欣赏,极其依赖。西门庆作为王者,他对待女性充满了占有与征服。这种兽性与人性的交织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和《家》在以反封建精神为核心的家族模式内诞生了贾宝玉和高觉慧这两个"觉醒者"形象。他们与封建家长对立,或直接或间接地寻找到自我的反抗方式;秉持进步的女性观及爱情观而步入殊途同归的悲剧;以"出走"反抗封建家族最终重新"回归"而彰显了"觉醒者"的时代特征与历时发展。  相似文献   

7.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是知己之爱,也是叛逆者之爱。这种爱情损害了家世利益,不容于封建思想和制度,而被拆散,形成悲剧。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缘"虽说"终成眷属",但由于宝玉的出家,亦成悲剧。这两处悲剧都是封建末世时由封建家长所造成的,两者是时代的悲剧,其悲剧性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评价任何作品,任何一个艺术典型,都必须忠实于原著,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挖掘作品的微言大义。我想,对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也应如此。在过去的许多评红文章中,把今人才想到的、做到的事情,堂而皇之地加在贾宝玉身上。这就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无形中把贾宝玉拔高了。在对贾宝玉的妇女观问题上,李希凡同志就这样认为,贾宝玉的“抗议、控诉,探索和追求,主要是其通过对妇女的态度体现出来”;“贾宝玉在《红楼梦》一出现的开始,就持着与封建统治阶级对待妇女的传统观点相反的见解。”“在这样一个意义上,将她们的地位提高到超过了传统的男权的地位”,“突破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规范”,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反封建的叛逆者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似乎早已有定论.然而,如果我们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将这个艺术形象放到世界文学的广阔领域里去分析、研究,就会感到这一定论并没有十分准确的概括贾宝玉的社会本质.本文将贾宝玉和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多余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贾宝玉这个典型人物身上更多地表现出"多余人"的本质特征,他身上表现出的不过是叛逆的萌芽.  相似文献   

10.
隋承二百七十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重建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强大的封建国家.然而,为时不久,又遭复灭,这是什么原因?当然,主要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缘故.但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剧烈,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促进了阶级矛盾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本文试就隋代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个概括的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个席位。曹雪芹在这本长篇巨著中以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表达了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揭露并批评了宫廷及官场的黑暗,贵族家庭的虚伪礼教,科举制度和婚姻制度等等。也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贾宝玉、凄美动人的林黛玉、聪明奸诈的王熙凤等等。笔者是《红楼梦》的爱好者,年少时读《红楼梦》只记故事的大概的情节,随着年龄的增长,每读《红  相似文献   

12.
阿尼玛原型是荣格对男性身上所具有的女性特质的一种概括,作为<红楼梦>灵魂人物的贾宝玉很突出地显现了这一特质.准确地把握贾宝玉身具的女性特质对于理解整部<红楼梦>的意含将是非常重要的.贾宝玉的女性特质从神奇性地被赋予,到在现实中地投射,再到最终地无可投射,深深相关地始终是一个"情"字,他想以"情性"化解世间的暴虐,但冷酷的现实终究抹杀了他的女性温情.他的悲剧,预示着曹雪芹"以情补天"的美好愿望的破灭.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形象没落史,也是一部封建教育的形象破产史。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以教育作为他们镇压人民,维护反动统治的武器。《红楼梦》作为一部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从研究封建教育的角度来看,它主要是通过对贾宝玉这个叛逆形象的塑造,以及贾政等人对宝玉叛逆性格的围攻扼杀,而结果以失败告终的描写,表明封建教育这个武器的失灵,宣告了腐朽没落的封建教育的破产。  相似文献   

14.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中国社会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使封建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锐、激烈,同时,随着新兴市民阶级的兴起,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向孔孟之道的传统思想展开了斗争。这种社会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也影响着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使他们当中产生了一些具有叛逆思想的人物。林黛玉由于和贾宝玉叛逆思想的互相支持,特别是受大观园阶级斗争的薰陶,使她产生了民主主义的思想因素,成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薛宝钗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孔孟之道的卫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人性视角,以贾宝玉形象为载体,探寻曹雪芹寄寓其中的人文理想,亦即以尊重人性为本以人文关怀为目标的价值理念,深度体会作者之痴心与"红楼"之真味.首先厘清困扰贾宝玉形象解读的三个问题,确定本文读"红楼"之方法,然后从"拒绝成长"的心理分析入手,解析贾宝玉形象的人文价值与人生困境,结论是贾宝玉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士用情眼阐释世界的情思结晶,是屈原之后性情文人的集大成者,执着地坚守人性纯真与人文信念是他们最亮色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文学家、学者都极力推崇《红楼梦》,甚至还衍生出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红楼梦》中除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童叟皆知的人物外,还有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等封建贵族家庭中的青年女性代表。本文将简单分析一下《红楼梦》中四春的性格,从她们不同的性格特点下相同的悲剧结局中归纳出封建社会女性的命运概况。  相似文献   

17.
正一.贾宝玉超前女性观的含义(一)概念释义所谓超前女性观,笔者认为是相比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观点来说超前了一步,与当时公认的女性观点更高瞻远瞩的态度。准确来说,就是曹雪芹塑造的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对女性所持的观点。贾宝玉的女性观表现为思想上对女性的赞美和同情,行动上给予女性的支持和帮助,情感上与女性真诚、平等相待。现时代远远没有发展到女性优于男性阶段,但是曹雪芹塑造的贾宝玉这  相似文献   

18.
《牌坊》借助于含蓄的象征、巧妙的暗示、贴切的比喻,曲折隐约地表现了作品主人公的清苦单调的生活状态和孤寂凄苦的心态,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封建礼教扼杀青春、摧残美好的罪恶,对压抑妇女的封建糟粕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发出了震聋发聩的人性解放的呼声。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是贾政与贾宝玉之间第一次激烈的冲突。是封建卫道者(也是正统)对封建叛道者(也是非正统)的一次暴力镇压,是小说的一大高潮。在"不肖种大承笞挞"中,到处充满紧张、血腥和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80):181-182
?小团圆媳妇之死?通过具体的场面描写来分析"看客"和"婆婆"心理特征,并且通过这些心理揭示出城中人们残忍、愚昧、麻木的思想状态和生存状态.萧红眼中,经历坎坷与不幸不是女性最大的悲哀,而是女性对这些坎坷与不幸的认可和屈从,她们不但是封建伦理道德的牺牲者,还不自觉地成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捍卫者.本课程重点就在于揭露女性在封建伦理道德面前的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