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二、课程计划落实现状堪忧,学校体育管理应强化钢性要求(一)体育课程计划的落实是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保证课改五年来,全国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习《课标》理念,落实《课标》精神,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思想与智慧,在课程改革中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使我们看到了我国第8次体育课程改革以来所取得的可喜成绩:课程性质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在10年的新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触动超过了以往的历次体育课程改革。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但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实施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方面则极少涉及。基于这一研究现状,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教研员的反馈意见,提炼出一线体育教师对10年课改所认同的成绩和存在问题,针对如何更好地实施2011版《课标》进行探讨,并为推动2011版《课标》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体育教学改革和《课标》的实验进行得如火如荼。自己作为实验学校的一名普通实验教师,在《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课标》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体系……。深刻体会了《课标》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已显现出来的生命力。现就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法、学法的改革和创新,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加贴近  相似文献   

4.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总结我国第八次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广西各中小学校10年来的实施效果情况,针对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实施《课标》对体育教师的影响等较具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对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职后培训要惠及基层教师等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版)】于2011年12月颁布,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课标》(2011版)的颁布,一是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二是对《课标》(实验稿)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三是继承了经过10年课改实践检验的经验。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标》(2011版)内涵变化的指向性,便于有效推进课程改革。一、《课标》(2011版)教学内容选择指向性分析(一)在《课标》(实验稿)实施过程中,给教学内容选择带来的一些困惑及原因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教什么?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也是《课标》(实验稿)争论较多、一线体育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吴键 《体育教学》2011,(11):36-37
2001年,伴随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体育课程从此由"大纲时代"进入"课标时代"。 新课标实施十年,尽管质疑不断,争议连连,但是,其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而提出的许多新的理念及其所倡导的改革,与以往多次的改革比较,有显著的创新和突破。改革十年,体育新课程标准无论在丰富课程理论上还是在引导学校体育改革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当下,课标修订即将启动,可以预见,在学校体育界的共同努力下,新课程一定会日趋科学、合理,更贴近实际,更具有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校体育》2021,(9):45-46
<正>自《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实施以来,在国家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推行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体育教师如何通过有效评价实施课堂教学,学校体育管理者如何把握体育教学评价,当地如何通过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倒推体育课程改革等问题,重庆市九龙坡区结合区域现状,通过落实《课标》,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正处于积极实施之中,从《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课标》)的初步教学实践看,有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我们既应充分肯定各种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但同时又应注意从理论到实践做出深入分析,如体育课  相似文献   

9.
郭涛 《精武》2012,(8):90-91
文章分析了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指出新《课标》的制订与实施对体育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此,必须大力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尤其要重视课程教学改革.把握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机遇,深入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注重学生各种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以利培养社会对新型体育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展开,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已在全国进行广泛的实验,并于2005年正式实施。这也意味着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体育教研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于2004年12月11日在广东肇庆落下帷幕。在展示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中小学三年多来实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初步成果,看到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习《课标》理念,落实《课标》精神,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思想与智慧所取得的显著变化,看到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以来的所取得的可喜成绩,看到希望与方向!虽然全国近3500名观摩者已经从广东肇庆返回祖国各地了,但回顾本次展示活动的所见所闻时,很多教师仍感触颇多。通过召开座谈会、电话…  相似文献   

12.
龙佳怀  雷震 《安徽体育科技》2013,34(2):84-86,89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至今,取得一定的成效。剖析了改革理念、路径,《课程标准》,社会因素,体育教师对课改的制约,建议:加强《课标》的解读;构建核心教育价值观;配足配齐师资与器材,开足开齐体育课时;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和抓好有效体育教师培训;提高教育督察质量,引入问责机制;从体育教师自身着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协调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及对我国学校体育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学校体育应按照现代体育教育思想进行整体系统的改革,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中的作用,以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4.
沈阳市白2002年开始进入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坚持继承、改革,创新、发展的思路,本着树先进的教育理念,创学校体育特色的宗旨,在学校体育整体改革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5.
构建《体育与健康》大课程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了贯彻和实施这个重要决定,国家教育部在去年底印发了几年义务教育阶段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并要求从2001年9月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统一使用新修订的过渡性大纲来上好《体育与健康》课。《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体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虽然大中学的体育课已经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但“前滚翻从小学到大学一滚到底”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一变革的成功还任重而道远。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内涵,认识健康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学校体育虽经多年改革尝试,却收效甚微的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做法:以健身育人理念,重新定位体育课程;拓展课程体系,真正形成课内外结合,从小学到大学不间断的体育课程体系;改革考核制度,充分发挥考评的导向和杠杆作用;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抓手,建立各级学校体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以提高体育课程实效,真正发挥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秋季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体育课程标准(1~6年级)》(以下简称《课标》)及体育实验教材的验证工作。贵阳市云岩区实验区,在参加各级培训基础上,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对《课标》精神有了较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颁布实施6年了,它给出了现阶段以及以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实施建议,较好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从课程目标、学习领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到学习方法、课程学习评价无不给学校体育工作者全新的理念。与以往的每一次学校体育改革相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教育部于2001年11月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此次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学校体育课程以全新的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要求:“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