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他宣扬"知行合一"的哲学观,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学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独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习近平主席曾经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提到"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今天,研究王阳明"知行合一"思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知行合一"的实践思想,曾经多次强调学以致用和崇尚实践的"知行合一",注重研究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思想精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实践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3.
<正>宋元林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将儒家心理教育、老子生态思想、王阳明"知行合一"教育思想、《论语》生命教育思想有机结合,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角,联系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青年教师信仰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给予相关专业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丰富、多元的思想内容,涉及很多"做事做人"、传统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小学于2001年在全校启动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主要依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探索并构建了"感悟→明理→内化→践行"校本德育模式。多年的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5.
通过将当前大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相结合,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党员发展中“知行不一”的困境.将“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与大学生发展质量保障机制相结合,扩大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覆盖面,从而系统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水平和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是王阳明文化精髓所在,是王阳明一生成就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对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大方法论意义,对促进社会发展更具有重要当代价值。知行合一是人们的行动指针、精神动力,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阳明学到新心学的思想轨迹——论贺麟知行观的新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麟认为,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说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他把王阳明的"率真的知行合一说"发展为"自然的知行合一说"。新心学继承了陆王心学的主体性原则,并自觉地从现代哲学的角度加以论证;继承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并且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发挥,赋予其现代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心”的基础之上的,在王阳明的心理思想范畴中重要的是良知。本文主要从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良知的角度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两大基本点。  相似文献   

9.
何锋 《江苏教育》2013,(6):20-21
<正>"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意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对教育,我们一直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但改名叫"行知",并且一生都在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综观当今的教育,我们不缺理论,教育方面的各类论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产生于明代专制社会信仰危机、道德缺失、人欲泛滥、官场腐败的社会现实,他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为拯救社会的良方,形成了其廉政思想的基础,并通过自己"为官治吏"的身体力行实践了廉政建设。王阳明廉政思想的出发点是"亲民",即为官必须按圣贤之道"修己以安百姓";廉政思想的核心是"修心",即"致良知",通过做"去蔽"工夫,去掉私欲,唤起良知,变换气质;廉政思想的原则是"知行合一",以行动来彰显良知,将"知"与"行"统合到良知的世界,实现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思维是基于互联网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应用型思维,具有主体性、数据巨量性、多重联系性特征。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是以个体普遍"良知"为起点,探寻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统一原则、方法、路径的理论体系。在高职学生道德培养,提升文化素养、激发学习兴趣上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知行合一。在教育实践上要加强数字校园和校园阳明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在传统文化中所代表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王阳明与贵州的渊源从他被谪贬贵州开始,在龙场驿任职期间,王阳明对贵州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继程朱理学之后,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儒家学说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王阳明在贵州开启的文明开化之风,将个人的不幸转化为民族的大幸,造福后人,福泽后世。试探讨王阳明和贵州的渊源关系,在研究王阳明被贬谪贵州期间的功绩的过程中,挖掘二者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正>"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强调知行一体、躬行实践、自律自觉,由王阳明发扬光大。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在学懂、弄通"知行合一"思想的同时,亦要有做事的责任和担当,即知与行相互贯通、相互促进。那么,如何在学生的心田播种知识、责任和行动,做到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与党的十九大精神同行?不妨以活动为基本方式,活动促知,以知促行,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的教育改革行动深受其"侨易"经历的影响。贵阳龙场的艰难困苦与生死之忧导致王阳明彻底背离了朱子儒学,并产生了"知行合一"思想与教法;离开贵阳之后,滁州的幽静山水和自然无忧的环境以及"知行合一"教法产生的弊端又致使王阳明选择了"静坐自悟"的教法;最后,江右宸濠之乱与忠、泰之变使王阳明相信只有良知才能够真正足以忘却患难,超越生死,从而衍生出"致良知"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本文从王阳明的"侨易"经历入手,不仅可以深化和拓宽既有的王阳明研究,也可以为认识当代教育家的教学改革行动提供研究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对它的诠释很多,其中以朱熹与王阳明的最为著名,然而朱、王"格物致知"的内涵却相去甚远。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理论以良知作为心之本体,奠定了道德修养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以良知被外物蒙蔽、失去行为导向功能,昭示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最后以"知行合一"作为修养境界,以"致良知"作为最终目标,凸显了王阳明修养理论的系统性。以此理论为依据,王阳明提出了静坐、事上磨练、改过等道德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把思想文化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龙场悟道”是王学的起点,龙岗书院是王阳明最先创办的书院,《教条示龙场诸生》和《龙场生回答》奠定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并在贵阳文明书院“始讲知行合一”,“龙场悟道,贵阳传道”,王学走遍天下。王阳明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一是“树人”,二是创新。  相似文献   

17.
宁波市的余姚是"姚江学派"的发祥地,该学派明清之际曾领导我国教育学术达二百余年。其中余姚先贤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与教育思想更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王阳明所提出的以建树爱国立志,立诚思辩、实践笃行的主体人格教育为核心的"致良知"学说,更富有现实借鉴意义。五年前,余姚中学本着"古为今用,刻意创新"的宗旨,开始对王阳明教育思想的研究,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良知教育"的课题实验。下面,是该校研究与实践的情况汇报。  相似文献   

18.
贺麟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提出了"知行不分先后"、"知行永远在一起"、"知行平行"等观点.贺麟的新"知行合一"观,对当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的心性论中包含着真我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这对后来的现代新儒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梁濑溟、熊十力融合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提出了宇宙心和心性本体论,贺麟融合新黑格尔主义提出了主体逻辑心和自然的知行合一论,都充分发挥了王阳明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李铭 《教育文化论坛》2019,(1):33-38,136
《传习录》以语录及信函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王阳明的哲学主张与治学理念。体察《传习录》中"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等重要论述,可以发现其具有自然法上的普遍意义,并且接通了正义、理性、自由、公平等重要价值观念。王阳明"以儒为主,兼通释、道"的哲学体验,突破了传统儒家法思想的一般认知,阐发了人本主义与思想解放的先声,并以"本心"得失作为社会观念和法律制度的正义性基础,在中西自然法思想辨析中具有重要的法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