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验式家长会是根据家长的成长需要和家庭教育需要,通过体验式心理技术,在团体动力的推动下,围绕教育主题而开展的体验、成长和学习活动。体验式家长会有利于家长在互动交流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掌握基本的家庭教育技巧,更能激发其参与教育的热情,是实现学生、家长、教师"三赢"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召开家长会是中小学校进行家校沟通的常见方式。但传统家长会由于存在着主题内容单一、家长被动参与等问题,往往实效性不强。新时期,学校应如何基于学生成长需要和家长指导需求对传统家长会进行更新迭代,使其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山东省烟台市莱州汇泉学校自2015年起,探索将传统家长会转变为“主题家长会”,使其切实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重任,不但提升了家长的教育水平,而且推动了家校之间的良性沟通。  相似文献   

3.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也可以说是孩子终身教师,孩子入学后,家长对其教育和影响仍不容忽视。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与家长协调一致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学生在国家教育目标指引下茁壮成长。为此,家长会已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怎样开好家长会呢?其实涉及到许多心理学问题。笔者有幸参加过几次家长会,觉得目前的家长会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准备不充分,主担不突出。有的班主任会前对学生各科的学习情况不甚了解,对学生的家庭情况知之不多,家长会的主题不太明确,以致会上各科教师轮番…  相似文献   

4.
学校的家长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2次,时间大多安排在学期初或期中、期末考试前后。家长会的目的是学校、班级与家长沟通信息,交流学校、家庭教育的情况,促进双方教育力量的配合,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成功的家长会,需要学校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干部与家长的共同  相似文献   

5.
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桥梁,一方面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为了家校齐抓共管,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家长与学生都谈"家长会色变"。召开家长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家校联谊的重要途径。成功的家长会能增进老师和家长的相互信任,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改进教育举措,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决不能把家长会简单地开成了"告状会""报分会"。多元化家长会让家长"闻会不色变"。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是通过以下五条途径实现的。一、改革家长会,优化三个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在实践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校开展了怎样开好家长会的大讨论。从校长到全校教师一致认识到:家长会是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关心、支持的重要途径,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家长会的形式也必须改革。自去年开始,我们每次的全体学生家长会都开得别开生面,得到了全体学生家长的赞赏。改革后的家长会包括五项议程:一是组织家长参观各班举办的手…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进行双向沟通、交流儿童成长问题的良好途径.家长会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准备与实施工作息息相关.精心的准备、有效的实施,是开好幼儿园家长会的关键. 一、家长会的意义 在家长会上,教师与家长可就幼儿的表现、成长状况、学习情形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教师能够了解幼儿在家庭里的表现及家长的教育经验,向家长传达更多的教育知识和理念,并获得家长的支持;家长也能够对孩子有更深的认识,并从教师那里获得教养孩子的方法.这样,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感相应减少,双方更易于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家长会是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构筑学校与家长的友谊之桥、信息之桥、沟通之桥,为学生的成长共谋良策。但不少的家长会多数是班主任唱独角戏,家长一概是“听众”,没有发言的权利;学生更是一概被排斥在家长会之外,成为永远的“缺席被告者。”  相似文献   

9.
路岩 《班主任》2015,(2):34-35
家长会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沟通联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成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会的成功与否不仅关乎学校教育的效率,更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家庭中的生存状态。因此,开好家长会,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下面结合本人的教育实践,谈一谈我对家长会的认识和操作方法。家长会,相亲相爱的"谈心会"家长欢坐在一起,毫无拘束地畅谈自己对孩子  相似文献   

10.
董桂娟 《中国教师》2014,(16):92-93
<正>家长会是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家长会可以让家长了解学校的阶段性决策、班级的学期工作计划和学生的发展情况,集中讨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使家长对学校、教师和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家长会之后的个别交流,能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也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家长改善教育方式,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及与孩子沟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关系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作为班主任,不只是担负着教育、管理学生的责任,还需要与家长密切联系,相互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而家长会正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有效形式。可如今一说到家长会,学生会畏缩,家长会头疼,部分教师也感到无奈。究其原因,是我们错误地把家长会定位为告状会、揭短会、批斗会。接到家长会通知,子女成绩好的家长还会欣然前往,  相似文献   

12.
高琪  张锐 《辽宁教育》2006,(9):26-27
教育的成功是家校双方共同配合的结果,教师在与家长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过程中,其中重要的方式是召开家长会。通过家长会,实现与家长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空间。但在具体的落实上,形式化、告状式、提要求的家长会比较多,学生往往一听开家长会就心情紧张,有时会造成学生与家长的关系紧张,会后也有学生被限制活动,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应该确立家长是教师合作伙伴的观念,探索适合的家长会形式,使之成为一座,心与心之间的桥,提高家长会的效果。就此,笔者对几种常见的家长会形式进行了探索,以期提高家长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家长会是班主任向学生家长开展集体工作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学校和家长互通情况、统一认识、研究如何教育好学生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家长会,家长和教师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培优补差,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学校召开家长会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然而,一些学校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操作上的失当,管理上的不善,使家长会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负面影响。意在促进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学校相互交流沟通为宗旨的家长会已经有些变味走调了。针对当前家长会的走调现象,笔者认为,只有切实改变家长会的“会…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的高三家长会应聚焦学生的主体成长,从"育分"到"育人",充分发挥家长会的德育价值。借助问卷调查这一载体,从高三学生成长的关键问题出发,帮助家长和学生从关注"分数"转向重视身心健康成长,实现价值引导;借助双向问卷调查,实现家长、教师和学生的三方沟通;通过家长会后的班会课,引导学生的反思与成长。  相似文献   

15.
家长会,是加强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最好方式之一,也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契机!开家长会,目的其实只有一个——搭建一个教育平台,与家长达成共识,为学生更好地成长努力。  相似文献   

16.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一宝贵资源,通过召开学生家长会,建立学生、家庭、学校信息互联网,建立家长代表辅导制度,学生与家长定期联系制度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动员和引导家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法律道德、艰苦奋斗精神和心理素质教育,全面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家长会存在的弊端,结合新课改理念,召开新形势下的家长会,有的放矢,把家长会开成一座联系家庭与学校的桥梁,把家长会开成一条沟通家长与教师的纽带,把家长会开成一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18.
家长会是一种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的模式,是班主任、年级组及学校等向家长集体开展家校合作工作的一种形式,也是学校和家长互通情况、统一认识、研究共同教育学生的策略、形成教育合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有:总结汇报一定时期教育工作和学生德智体诸方面成长的情况;家长向学校反馈学生的最新动态,家校双方对此动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杨伟明 《中国德育》2012,(16):74-76
家长会是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是用于教师与家长交流和沟通的最早和最常见的形式之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的家长会存在形式呆板、气氛严肃、重智育轻德育等弊端。研究发现,传统家长无法避免学校中心、教师中心、分数中心,有些家长会不仅使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都没有从中获益,甚至恶化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损害了学...  相似文献   

20.
邢剑良 《班主任》2011,(10):53-54
众所周知,家长会是针对学生的教育问题,在学校与家长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出于对家长时间和学校保障等现实问题的考虑,一般只在学期开始或终了时举行,时间也不过两三个小时。因此,在具体操作中,老师只能笼统地介绍一下班级情况、学生成绩和大致的教育教学安排,并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与家长逐一地详尽交流,从而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程式化和浅层化的弊端。如此形式的家长会,怎么能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