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力平衡的知识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知识对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求平衡力中的未知力以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浮力等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 ,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学习这一定义要明确 :1 .定义中指的“物体”是指一个物体 ,而且是受力物体 ;“几个力”都作用在这个物体上。“几个力”指至少有两个力。2 .由定义可知 ,当物体受到的力平衡时 ,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保持何种运动状态 ,决定于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物体原来是…  相似文献   

2.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我们都可把它们叫做平衡力.但平衡状态分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两种情况.所以,同学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保持静止状态的物体才受平衡力作用.正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物体所受的外力不能是一个力,至少同时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两个以上的力作用于物体,我们总可以利用物理方法将诸多力转变成两个力.因此,初中阶段我们学习简单的二力平衡.那么,二力平衡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同体”、“同时”、“共线”、“等值”、“反向”十个字来高度概括它,具体地说:同体:二力必须作用在同一…  相似文献   

3.
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把被分析的物体隔离出来,只分析它“所受的力”,一不分析它“所施的力”,然后—一拨出该物体所受各个力。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常出现的错误往往在两个字上,即“多”和“少”。为了不‘“少”分析物体所受的每一个力,应当按以下顺序考虑:①考虑重力。②考虑弹力。从物体是否拉紧或压向别的物体出发,确定它是否受到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弹力;分析时应从物体的一端开始,顺次找它周围的接触物,从一而确定物体所受到的弹力作用。③考虑摩擦力。从物体与周围的接触物之间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出发,确…  相似文献   

4.
<正>一、弹力是谁发生形变引起的弹力是表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力图恢复原来的形状,而对另一个物体产生的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都是弹力。这里可对弹力概念进行细化分解为:A物体使B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B物体要恢复原状,而对A物体产生的力。因此,弹力是由于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力。  相似文献   

5.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常见的弹力有细绳拉力、接触面压力、支持力等.涉及弹力的各类问题是考试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正确分析弹力,往往需要对物体的其他受力情况、平衡情况、运动状态等有全面了解,进行综合考虑.当影响弹力的一些因素发生“突变”时,弹力也可能随之“突变”.对这类“突变”问题的剖析有助于暴露学生受力分析中的思维弱点,  相似文献   

6.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象初中物理学中的“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这样极相似的问题很容易混为一谈.如何正确区分它们,就必须首先搞清楚将它们混为一谈的原因.一、“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容易混为一谈的原因在初中物理学中,“平衡力”讨论的是二个力的关系问题,“相互作用力”讨论的亦是二个力的关系问题,并且它们所研究的二力的关系都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特点.这样,就使得它们容易混淆.二、如何正确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1)从概念上加以区分“平衡力”一个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处…  相似文献   

7.
学习力学时,必须正确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对“梯子”这一类问题的解剖,有助于初学者学会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在受力分析时,常用到三种力,即万有引力(主要是重力)、弹性力(主要指正压力和张力)、摩擦力。要熟悉这几个力的特性,分析时,要正确画出所受的力。不能无根据地随意加上一个力;也不能粗心大意而漏掉一个力;更不能把作用在别的物体上的力拉过来。  相似文献   

8.
当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就是“二力平衡”.“二力平衡”可作如下推广: (1)“二力”:不仅仅指两个力,可推广为两个方向上的力,即一个方向上的合力与另一个方向上的合力相平衡. (2)“物体”:不仅仅指一个物体,可推广为由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9.
物理学中的“平衡”是抬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平衡状态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有三种表现形式:(1)静止;(2)匀速直线运动;(3)匀速转动.平衡力是指能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的力,平衡力可以是两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现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比较如下:一、力的作用对象不同两个彼此平衡的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而两个相互作用力则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一例1如图l物体A静止在水平面B上,物体A受到水平面B的支持力人和重力G。两个力的作用,地面B受到物体A的压力F。F支和民同时作用在物体A上…  相似文献   

10.
初二物理教材中二力平衡的条件是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的,但按课本上的器材实验,效果不很理想.演示该实验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有摩擦,特别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一条件没有反证,造成学生在进行力的分析时,常误把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当成平衡力.因为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之间的重要区别就是二力是否在同一物体上.如果能把该条件强调并加以演示.对该实验稍作改进,能方便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关于相互作用力,课本上没有专门定义,只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有些学生在判断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时容易发生混淆. 例1 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桌子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指出哪两个力是相互作用力,哪两个力是平衡力? 有的学生考虑到书有重量(受重力作用)压在桌子上,桌面对书有一个反抗力(支持力)没有重力作用也就没有反抗的支持力.所以,书受  相似文献   

12.
初二物理教材中二力平衡的条件是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的 ,但按课本上的器材实验 ,效果不很理想。演示该实验时 ,木块与长木板之间有摩擦 ,特别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一条件没有反证 ,造成学生在进行力的分析时 ,常误把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当成平衡力。因为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之间的重要区别就是二力是否在同一物体上。如果能把该条件强调并加以演示。对该实验稍作改进 ,能方便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图 1  办法是剪一正方形硬纸片 (质量小、有一定的硬度 )代替木块 ,在纸片两端开两个小孔并系上钩码。 (如图 1 )纸片静止时分析二力的大小、方向 ;…  相似文献   

13.
一、选择题1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 :F1 =1 0N ,F2 =5N ,它们的合力不可能是 (   ) .(A) 1 5N  (B) 5N  (C) 8N  (D) 1 6N2 下面关于力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A)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B)一个受力物体可能有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C)木块放在桌面上要受到一个向上的弹力 ,这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的形变而产生的(D)压弹簧时 ,手先给弹簧一个压力而使它压缩 ,弹簧压缩后再给手一个弹力3 关于力的作用效果 ,正确的结论是(   ) .(A)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  相似文献   

14.
例(2004年河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如果受到推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B)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可能是平衡力(C)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可能是平衡力(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只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如果突然失去其中一个力,则该物体可能不再做直线运动  相似文献   

15.
最近,昌都地区举行了新课改背景下的优质课比赛.其中两位选手一个给出了弹力的概念和弹力产生的条件:“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另一个选手给出了弹力的概念和弹力产生条件:“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物体直接接触,发生形变”,  相似文献   

16.
物体的受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有密切关系,许多力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物体的受力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主要是分析研究对象(物体或几个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进行物体受力分析,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如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能区别力和惯性;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和浮力的计算;理解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和杠杆平衡,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只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受力分析,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力的平衡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之一,贯穿整个力学的学习,也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学习重点;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是难点. 一、考查平衡力的概念 一个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几个力就是平衡力.考查题型一般是选择题或填空题,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的作用时,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受到非平衡力时,物体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解题时注意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不要混淆.  相似文献   

18.
当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则这几个力互为平衡力.反过来,如果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则这个物体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因此,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也可以判断物体运动状态.学习“力的平衡”知识的意义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力学中的"平衡状态"及"二力平衡条件"是中考命题中的热点,有关这部分知识在平常练习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对这些知识点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高低。本文利用平衡力知识分析、解答有关典型例子进而探讨:1.应用平衡状态来分析物体受力情况;2.应用二力平衡分析物体的受力及运动状态;3.应用平衡力解决压强、浮力与简单机械的综合问题;4.应用平衡力解决连体漂浮或悬浮问题,可以使问题简单化。从而阐明通过应用平衡力的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可以进一步弄清力学中有关的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平衡力的基本知识1 平衡力 :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 ,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2 如果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那么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为零 .3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反之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体 ,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 .二、常见情况1 两个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2 同一直线上多个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三、应用(一 )判定物体的受力情况例 1 一氢气球下系一重为G的物体P ,在空中做匀速直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