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一、官员政绩考核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官员政绩考核缺乏法治,人治现象严重 当前。全国各地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评价机制相当模糊,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政绩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标准等方面根本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往往都是上一级领导部门随心所欲,领导要抓哪项工作就把它作为考核的内容,方式无非也是领导说了算,标准即为上级领导的主观印象,所有这一切都是人治。在对政绩考核的监督方面,更加缺乏相关的制度和法规,下级官员根本没有资格对上级官员的政绩考核过程进行监督,一切都是上级领导说了算。  相似文献   

2.
海关监督作为清朝海关的主管官员,其主要职权为管理外贸及征税等。但自鸦片战争后,海关监督的主要职权却逐渐演变为参与晚清的对外交涉。此种现象的出现,既有海关隶属关系和出任官员变更的原因,也与税务司对关务的把持是分不开的。这一变化,一方面成为近代中国地方外交各自为政弊端的渊源之一,另一方面也间接造成了晚清在对外交涉时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实任地方官员的职事收入主要由俸禄和额外收入组成,而候补文官在从事职事活动中,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法定俸禄和一些额外收入。在晚清时期,相对人数庞大的候补官员大军来说,署缺和当差的机会少而难得。所以,晚清地方候补文官的职事收入少而不稳定。清季的新政改革还没来得及触及到地方候补文官的职事收入问题,也就不能克服由此带来的政治与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两个率先"建设的深入推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也随之步入难点和重点问题的叠加交织期。江苏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官员政绩考核机制、生态红线区域划定与落实、地方政府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有待破解的难题。本文针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近代中国、特别是晚清政治制度史方面,幕府问题常常被人忽略。然而,在当时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地方行政制度中,幕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们研究它,不仅对晚清政治制度史,而且对整个近代中国史的学习都具有积极意义。在晚清的幕府制中,曾国藩的幕府无论在组织、规模、作用和影响诸方面,都超乎其它而具突出地位。本文试就这一典型作一剖析,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陈仅,浙江鄞县人,清中叶以后历任紫阳、安康、汉阴等地知县。作为地方官员,他关心民生,有政绩;作为诗人,他写有记录在各地做官心路历程的诗集《继雅堂集》;作为学者,他潜心研究古代经学、诗学而有独到心得;同时他也是著名戏剧作家李文瀚的知己并为其剧作正谱和评点。对陈仅先生年谱的考订,有助于我们全面研究其政绩、学术和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7.
伴随煤炭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在煤炭经济健康发展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发现由于地方政府在政绩考核、监管机制、官员素质以及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造成了地方政府对煤矿开采市场的整顿不力、法制建设不力、安全监督和投入不足以及执行中央和上级政府的政策不力。为此,政府应从加大整治力度,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安全投入,加强监管,优化政府沟通渠道和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方面努力,切实地解决地方政府在煤炭开采中的角色缺位,进而促进煤炭开采的健康化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19,(1):78-81
乞留,即民众或官员对于即将满任或离任的官员乞求留任。虽然统治者对乞留问题十分重视,但是对于这些乞留请求却不曾全盘答应,这不仅是统治者对官员任职的全局考虑,更是对于统治秩序的维护。有时,官员受到乞留是官员深得民心的反映,更是官员政绩突出的表现,有利于官员的仕途发展。此外,乞留可以让中央了解到地方官员的真实政绩,从而对地方官员进行合理的任职安排。但是,早在北宋时期,乞留就已初生弊端,"伪乞留"现象已经出现,使得乞留现象真假难辨,南宋尤甚。  相似文献   

9.
刘坤一(1831—1902年),湖南新宁县人。早年军旅生涯,威望素著,后来成为晚清重要的高级地方官员,活跃于政坛。尤其晚年“坐镇东南,屹然为中国之重”。他的一生以政为重,以“谋国独见其大”,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洋务等方面多有创见。是晚清爱国忧民的杰出政治家之一。本文试就其伦理思想作一些钩沉,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一、“君臣之义至重”的封建正统观 晚清社会中西文化激荡,触动了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但封建主义的积淀和儒家传统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的候补官员是指有官职而无实缺,以署缺和差委的形式,在中央、地方从事各项临时和差遣性事务,但多数时间赋闲的在册官员。这是中国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现象。晚清候补官员数量庞大,素质低劣,而且候补冗官现象持续时间长,由此带来诸多的问题。晚清朝延为应对这一问题作了某些有限尝试,但收效甚微,甚至成为推动清朝自我瓦解的不自觉工具。  相似文献   

11.
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因不谙国际情形,在外交上吃亏甚大。在外国压迫和清政府自身事实上需要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始派遣驻外使节。刘锡鸿因与郭嵩焘个人关系上的特殊性,得以出使英,继而出使德,组建了中国第一个驻德使馆。在德期间,刘锡鸿虽想有所作为,但由于时代及他个人的局限,他没有做出什么突出贡献。出国后,刘锡鸿的保守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对西方的认识 ,也变得较为具体,但仍没有跳出保守思想的藩蓠。最后,由于他与郭嵩焘矛盾的激化,加上李鸿章的极力反对,刘锡鸿被撤回国。  相似文献   

12.
刘一止是宋代湖州著名的政治家和文人.其为人清廉耿介、刚正不阿,诗词创作自成一家,曾以一首<喜迁莺·晓行>词在当时获得"刘晓行"之美誉.通过对刘一止生平仕履及其交游的考索,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刘一止这一宋代的湖州名家.  相似文献   

13.
乾隆五十三年(1788)廓尔喀兴兵入侵后藏,五十六年(1791)第二次入侵,这战争暴露清朝治理西藏问题,因而乾隆五十七年(1792)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此章程规定藏内诸事应统归驻藏大臣管理,由驻藏大臣整顿边防、吏治、财税各方面。道光二十四年(1844)发生诺们罕被控案件.呈显《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执行问题。诺们罕担任达赖喇嘛商上摄政,扩大职权侵欺达赖喇嘛商上库银以及田庄,而聚集财富于他私人的祝庆寺。任用职官方面,诺们罕从未与驻藏大臣协商,纵容属下勒索喇嘛。又,诺们罕私自给商民照票,让他们往来西藏与边境的贸易。清朝政府按照喇嘛例文六条“喇嘛等犯罪令先革退喇嘛”,将他剥除袈裟革退。诺们罕诸多贪渎罪状,并没按照《大清律例》监守官吏侵盗仓库银两一千两以上例,斩监候处决.仅将他发遣黑龙江。这案件所呈显清朝对西藏的宗教政策,值得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5.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6.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7.
吴伟业的一生可谓憾恨繁多,其历经宦海沉浮、国破家亡、仕清失节等痛苦。面对痛苦,吴伟业采取诗书遣愁、戏曲遣闷、逃禅清悟、翠微忘忧等方式进行解脱。可是他无法超越自己所看重的价值尺度,最终仍是抱愧而终。  相似文献   

18.
余联沅基本属于在传统教育、科举体制下养成的官僚。三十年京官生涯,几与洋务绝缘,更不知外交为何事。他纠弹洋务、搏击权要、激浊扬清的风格堪称凌厉,在史上赢得"铁面御史"的称誉。外放道员后,尤其在上海道任上,免不了被新鲜事物耳濡目染,躲不开与各路外人往来酬答,他身上原有的"清流"底色,也被渐渐淘洗。作为地方官主持"东南互保",即最为人知的一桩业绩。他本人以开明、务实的形象,成为中外人士所瞩目的洋务干员。余联沅这一番"转变",深富历史意味,可以为晚清洋务官僚的养成模式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9.
清嘉庆道光间文人林联桂,诗文词赋众体兼具而著述丰富;其赋作紧贴朝廷政治而有示才求进之用;所撰《见星庐赋话》既有对陆葇《历朝赋格》的承袭,又有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评清代律赋的己见新意;林联桂在清代赋学史上颇具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永福在保卫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势力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反割台斗争中,他是留在台湾的清朝最高官员,战场上的全权总指挥;他制定了抗日保台的战略方针,在战场上给予日军沉重打击。虽然,他没有能够坚持到抗日斗争的最后,但在这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壮烈的民族斗争中,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线,为抵御外来入侵,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战斗竭尽全力,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