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河北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北省1985-2008年耕地面积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区域内耕地的时空变化趋势,并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河北省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性显著,耕地总量及人均量均呈逐年减少趋势;经济发展、人口和农业科技进步是耕地数量变化的三类主要驱动因素;从保护耕地资源的角度,应关注经济发展对耕地的占用问题,降低经济发展的耕地消耗强度.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其变化特征及规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五台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Erdas Imagine遥感软件和Arc GIS技术平台,从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程度变化两方面分析10a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2001-2011年,五台山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持续增长的地类依次是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面积,面积持续减少的地类依次是耕地、水域和其他用地.(2)2001-2011年,交通水利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变化最快,耕地、草地、林地变化较慢.(3)2001-2011年,五台山地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表明研究区人类经济活动不断加强,城市化进程加快.(4)从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来看主要为退耕还林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耕地作为支撑人类生存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历来受到政府和百姓和学者的关注,研究如何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与耕地保护的战略关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各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呼和浩特市2000-2009年耕地变化和同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区位熵及关联度分析,研究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相关性及区域差异,提出区域差异性保护耕地的思路,为达到呼和浩特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耕地保护双赢的可持续目标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建立安徽省1990、2000、2010年三个时间断面的人均GOP空间属性数据库,借助GIS空间分析模块.采用冷热点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安徽近20年经济空间布局进行定性及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揭示:安徽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呈单极向多极转化趋势,具有点、线、面特征;全省经济热点区总体保持稳定,基本在合肥、皖江经济带.但次热点区空间变化较大;安徽省内部存在明显的区域经济差异且有向合肥——皖江经济带极化的趋势。而全省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主要受自然资源、政策、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合肥,作为安徽省的首位城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其城市建成区空间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本文利用1989年、1995年、1999年、2005年和2009年五期遥感信息图谱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和相关统计方法,从建成区不同时期的面积变化、扩展强度以及空间分异特征三个方面对合肥市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建成区面积在不断扩大中,空间变化形态主要经历了"团城状"形态——"风扇状"形态——单中心极核式形态——双中心多组团式形态——"141"形态五种形态。影响城市空间扩散速度的驱动力主要是经济与人口因素,而城市空间扩散形态的驱动力主要受自然条件、交通诱因和政策指导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镇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时空演变规律及主导因素驱动力,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并结合适用于镇域网络研究的重力模型、反映LUCC景观格局信息的景观指数,通过引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耕地占补平衡指数、LUCC时空演变综合评价模型来对研究区域进行镇域尺度的LUCC变化情况可视化表达.(1)乡村人口密度越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乡镇,其LUCC变化强度越强,相应的斑块景观破碎度越大、景观丰富度越高、景观形状和结构越复杂,这种LUCC变化规律主要反映在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建制镇用地等用地类型的变化上.(2)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对区域LUCC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导向性,特别是对区域耕地面积、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变化上起着直接有效的影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落实越好的乡镇耕地占补平衡指数波动越小,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越小,其用地变化类型主要反映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镇域尺度的LUCC主导因素驱动力为乡村人口密度、人均GDP、耕地占补平衡政策,LUCC的变化强度与人口、经济因子呈正相关,与政策因子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沱江流域作为成渝经济圈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区域,诊断其景观生态风险及时空分异特征对促进流域经济带建设和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以景观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计算景观损失度,以此构建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运用统计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沱江流域近20年的生态风险时空演化特征和空间自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沱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其中耕地是流域内的优势景观,对景观格局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从数量来看,流域内的生态风险处于低风险等级,但生态风险指数逐渐增大,风险等级逐渐增高,说明整体上区内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2000、2010、2020年三个时段流域内全局空间自相关的莫兰指数(Moran’s Ⅰ)分别为0.4844、0.5162、0.5336,Moran’s Ⅰ均为正值且呈上升趋势,表明在空间上呈正相关且生态风险的空间聚集程度逐渐增强.以上评价结果为流域内生态风险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定量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陕西省近50多年来耕地统计资料以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及其趋势,运用spss软件选取9大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影响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因素、产业发展因素、科技因素和社会系统压力因素。  相似文献   

9.
运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9年5期土地调查数据,对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采用当量因子法对淮安市2000—2019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体价值和单项价值进行测算,并进行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9年,淮安市各类土地利用均有变化,空间分布差异很大;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值呈现“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明显;各类单项价值变化显著,但空间差异较小。建议淮安市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导向,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建立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的管护体系;充分发挥水域优势,做好“水经济”文章;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控制建设用地扩张速度;适当增加园地、湿地和草地面积,以实现淮安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概念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方法,以乌江北源2000、2005、2010年三期Land Sat影像现状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 10.2和RS分析技术,对研究区10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进行分析,探索土地利用数量转换、空间分布及演变模式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10a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征表现为“耕地→林地”、“耕地→草地”、“耕地→水域”转换,空间分布突出表现在织金县南部,黔西县南部和中部的河流沿岸地带,空间分离度较低。耕地利用变化模式图谱显示,研究区农林地变化模式除稳定性外,以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为主,反复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发生概率较小,农林地利用的转换时段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湖北省2000-2008年间耕地、人口及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有关统计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分析了湖北省自2000年以来耕地资源和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同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对耕地这一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采用动态度、相对变化率等模型计算其数量变化。运用相关性分析耕地面积与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数、城市化率等区域经济驱动因子之间关系。结果表明: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与农村人口数高度正相关。针对郴州市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耕地保护利用、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与生态安全协调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等安全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辽宁省建昌县为研究对象,对2000—2010年建昌县建设用地的变化和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选取建设用地和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建立相关关系模型,分析相关系数并得出结论:与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态势一致,建昌县建设用地逐年增长;促使其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口、GDP、城镇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总体上这与大多数城市类似;今后几年建昌县建设用地总量仍然会持续增长,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这给耕地保护任务带来了巨大压力,有效协调县域土地利用中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耕地保护的关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我国耕地保护的目标。四川省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耕地保护的压力巨大。通过对四川省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平衡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四川省虽然实现了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但耕地质量呈现逐年恶化趋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还未实现。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四川省必须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在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监测服务体系的同时,切实完善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制度,形成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安市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文中从1978—2003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及人口数量等统计资料出发,分析了西安市粮食生产和耕地面积不同年份的动态变化,并简要阐明了其变化原因,同时也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已经影响了粮食生产,耕地资源的短缺已成为粮食安全生产的瓶颈.同时,采用单元指数回归分析与自然增长法,预测2010、2020年该市耕地资源、粮食生产能力及人口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结构的数量变化及空间差异是因地制宜地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注的核心内容。根据2005年和2010年2期coverage 格式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和相对变化率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数量变化及空间差异。数量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水域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地显著增加,而林地和草地变化不大。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是从土地利用综合区来看,豫北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幅最大、耕地减幅最大;豫西南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幅最小、耕地减幅最小;中原城市群区的林地显著增加,而其余3个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二是从省辖市来看,鹤壁等市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幅较大,而三门峡等市的增幅相对较小;郑州等市的耕地减幅较大,信阳等市减幅较小,洛阳和三门峡稍有增加;开封等5个市的林地显著增加,濮阳等13个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研究结果为《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研究区域人口消费与食物生产、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间的平衡关系问题,研究土地资源承载力能为区域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文章以人粮关系为基础,建立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and Carrying Capacity Index,LCCI)模型,从县、地级市、流域三个尺度定量评价了汉江流域湖北段的土地资源现实人口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汉江流域湖北段不同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地域特征与时空演变格局,反映出土地资源、粮食、人口的耦合关系,为湖北省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选择金华市为研究区域,应用G1S与RS技术,对1994年、2002年和2009年3期IandsatTM影像和ETM+影像进行解译判读,得到金华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fragstats软件运算得到不同时期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金华市2002年之前景观格局基本以大斑块为主,景观格局较为单一,但2002年以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剧烈的人类活动使得一些大斑块发生破碎化,不同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量不断增加;(2)耕地景观受到了剧烈的人为干扰,斑块数量和密度呈现出波动变化,大量的耕地景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逐渐演变为建成区和其他景观类型;(3)1994-2009年来金华市建设用地景观斑块数量和密度先增加后减少,斑块面积逐渐增大,反映出了金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形态、结构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