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学习语言!“组织和教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姓‘语’,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2.
王淑艳 《甘肃教育》2007,(3S):34-3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衡量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最好标尺。但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这三个字无论怎样戏剧性地组合排列,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难”。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  相似文献   

3.
余燕 《学周刊C版》2010,(5):102-103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而就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看,背诵的地位似乎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  相似文献   

4.
戴元枝 《学语文》2003,(4):51-51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育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是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要解决作文教学这个“老大难”,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衡量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最好标尺。但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这三个字无论怎样戏剧性地组合排列,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难”。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句话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难老大”。所以,我们的学生大都是“谈作色变”。为了改变这种不容乐观的教学现状,通过对新课标、新理念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6.
以语言发生学为哲学根据,笔者认为:“语文是一门关于人脑生产主体语言以能动地反映世界的科学。按语词的声音和符号,可分为‘汉语文、英语文等等’;按历史,可分为‘古代语文、近代语文、现代语文、当代语文和未来语文’;按反映内容,可分为‘自然语文和社会语文’。”[拙笔《小议“语文”》(《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5期)]“数学,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对象,通过主体语言实践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化学,以客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转化规律为对象,通过主体语言实践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而唯有语文,不但以主体语言实践作为建构自己科学知识体系的方式,而且以实践过程中人脑生产主体语言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规律作为自己的科研对象。鉴此,  相似文献   

7.
甘岱昌 《学周刊C版》2014,(5):139-139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叶圣陶在《略谈语文学习》中提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贯起来。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周芬兰 《教师》2015,(10):69-7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立足教材,在言语实践中学语言,在实践中学好语文?论文将从实践的历史渊源中找出运用的依据,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立足教材,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学语言,让语文学习“践”行渐远。  相似文献   

9.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怎样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呢?实践告诉我们,积累是运用的前提,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现笔者根据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语言积累的体会.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可见,诵读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阅读,作为从文字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的心智技能,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向来居于语文四大能力之首。所谓“语文能力,‘读’占鳌头”,就是指语文教学总要秉着“语、文合一,以文为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这三个字无论怎样戏剧性地排列组合,都反映了一个道理——“难”。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句话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难老大”’。  相似文献   

12.
任丽花 《甘肃教育》2001,(12):30-30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是“重读写,轻听说”,这种陈腐的传统观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已成为一种共识。叶圣陶先生早已说过:“‘语文’一名……彼此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就说得相当明白。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文章。口语重在耳听、口说,书面语则重在眼看、手写。相比较而言,口语运用起来比书面语更为方便、直接、迅速、有效、经济。所以,培养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的四种基本能力,在教学中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听说是读写的基础。但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特别是轻“听知”能力的现象,造成学生不善“听”,“听不出名堂”。而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超过了说、读、写。这一点,引起了语文界的重视,制订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听知能力训练的计划和目标。为了落实这个目标,我们本着“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的思想,结合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为‘记’而‘听’、为‘说’而‘听’、为‘读,而‘听,、为‘述’而‘听’、为‘问’而‘听’”的课堂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积累语言——语文教学的核心 现代语文教学与古代语文教学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关于语文学习。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内涵丰富的论断,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等等。其实质就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语言量,因而“下笔千言”、“出口成章”。从哲学角度而言,量变引起质变。没有厚积,薄发自然成了无稽之谈。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只有拥有了丰厚的语言。才能缜密地表达思想。因此,作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语文。语言是构筑语文大厦的“秦砖汉瓦”。  相似文献   

15.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在谈到作文教学时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是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也。”这就说明“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的教学。但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口语交际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口语交际训练方式呆板,忽视学生的畏惧心理等弊端:因此。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高才生”不善言谈、不善交际、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堂不是语文学习的终点,大的语文观要求我们必须冲出这“高墙内的四角的天空”,放飞童心,放飞脚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搭建语言实践平台,从而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提高语文素养,升华人文内涵。不同的课文类型,语言实践所采用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张庆老师有句名言:“教师平时只管‘布云’,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所谓“布云”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于学生而言。是吸收、输入。所谓“下雨”是指学生能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准确流利地表达,是运用、输出。  相似文献   

19.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追问,“语文”到底指什么?我们认为: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语文教育是指祖国语言的教育,即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言的教育。“语文”所指可以概括为“一体三维”:“一体”即语文本体为语言;“三维”即这个语言包含三个维度的意义指向。认定语文即语言,始于语文作为课程教材名称之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相似文献   

20.
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轨迹□武汉洪镇涛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它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1.我在学生时代,对语文老师一讲到底和烦琐分析教材的作法十分反感,从不认真“听讲”,倒是在语文课堂上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