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经济的实验室再现"海市蜃楼"现象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在海边或沙漠里的人有时会发现远方突然出现海岸、楼房或其他美丽的景象,而这些景象会在一段时间后自然消失,这种现象叫做海市蜃楼.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经常提到这一现象,并且配有相应的插图.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此现象的感性认识(从来就没有看见过),所以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都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海市蜃楼是一种罕见的光学现象,自古以来,我国的山东蓬莱就是看“海市蜃楼”的好地方。岛屿、山峦和城市出现在空中,街道上的行人依稀可见,宛如仙境。一般人很少有这种眼福,甚至一辈子也难看见一次。你一定为此感到遗憾吧!下面介绍两种方法,可以让你看到“蜃楼”现象。1.7月,当  相似文献   

3.
居住在海边或沙漠里的人有时会发现远方突然出现海岸、楼房或其他美丽的景象,而这些景象会在一段时间后自然消失,这种现象叫做海市蜃楼。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经常提到这一现象,并且配有相应的插图。  相似文献   

4.
久居南方的人初到北方,开始一段时间会出现腹胀、排气多、腹泻等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水土不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这与水的硬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夏天,在平静的海面上眺望,有时能看到山峰、船舶、楼台、亭阁、集市、庙宇等出现在远方的空中.古人不明白产生这种景象的原因,对它作了不科学的解释,认为是海中蛟龙(即蜃)吐出的气结成的,因而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实际上,这种现象是由于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吴维华 《物理教师》2003,24(2):31-31
海市蜃楼现象大多发生在海面和沙漠上 ,所以这种现象不是很常见 .现在随着高等级公路的建设 ,在这种长距离水平的路面上 ,夏天时常会看见远处汽车的倒影 .本文所设计的海市蜃楼现象的实验演示方法 ,能够使公路上的海市蜃楼现象在教室中产生 .取高 2 .0cm、宽 7.5cm的“U”形的铝合金 2 .0m长 ,厚 1 .0cm、宽 4.0cm、长 2 .0m的木条两根 ,在木条侧面距边缘 1cm处每隔 5cm左右拧一排羊耳螺丝 .在铝合金两个侧面各打 5个圆孔 ,将木条和铝合金用螺丝拧接在一起 (如图 1所示 ) .取一条额定功率为图 1            图 280 0W或 1 0 0 …  相似文献   

7.
海市蜃楼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在平静无风的海面、湖面或沙漠,甚至柏油马路上,有时眼前会突然耸立起亭台楼阁、城郭古堡,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宛如仙境,这就是海市蜃楼,简称蜃景。实际上,蜃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蜃景喜欢在同一地点的固定时间重复出现,比如每年的5、6月份,在我国蓬莱的海上常出现海市蜃楼,故称“登州海市”;俄罗斯齐姆连斯克附近的蜃景往往是在春天出现,而美国阿拉斯加的蜃景一般是在每年6月20日以后的20天内出现。海市蜃楼  相似文献   

8.
夏季到海滨旅游,有时能看到一种叫做“海市蜃楼”的奇景,海面上空出现了岛屿或山峦、房屋、船舶等景物。历史书籍也有这样的记载:一支旅行队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中行走,当他们又饿又渴又累的时候,突然看见前面有一片“绿  相似文献   

9.
海市蜃楼的成因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海市蜃楼了,古人曾误认为它是因蜃吐气而成的,因此称之为“海市蜃楼”,也叫“蜃景”。现在我们知道,实际上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的一种光现象。通常地面附近空气的密度可以看作是均匀的,光在其中沿直线传播,但地面上空气的密度则随温度  相似文献   

10.
天象赏析     
《初中生》2013,(11):55-55
飞鸟与日狗 你看到过出现在太阳旁边的“小彩虹”吗?这种罕见的景象被人们叫做日狗、假日或幻日,是大气中飘落的六边形冰晶折射阳光后产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夏天,在气压恒定的情况下,海面上空气疏密随高空增加而减小,对光的折射率也随之减小;在沙漠上空气疏密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对光的折射率也随之增大.从而当它们都形成恒定的具有不同梯度的空气层时,若光线通过此空气层就将发生偏转,所以逆着光路望去就能看到海上和沙漠上的“海市蜃楼”.我们用恒定的不同梯度的液体层来模拟“海市蜃楼”现象的出现,供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12.
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或长或短的思维迟钝、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状况在心理学上叫做“高原现象”,这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是波浪式推进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波谷。学生的这种状况可能是冲上浪峰前的沉思,也可能是坠下深渊前的沉浮,所以我们要尽量杜绝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一、及时弥补学生过渡衔接中出现的断裂  相似文献   

13.
高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一册(必修)关于共振现象表述为:在受迫振动中,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的时候,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高中物理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中对共振现象表述为:驱动力的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同一现象,两种不同的表述,一些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频率相等"时,振幅是最大吗?弄清共振的条件,才能面对学生的质疑.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踢足球或打乒乓球时,有时会出现"香蕉球",这种现象我们也常把它们叫做"上旋球"、"下旋球".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很多同学虽然知道"香蕉球"的形成是由于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但对它们的具体形成的过程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5.
陈文文 《物理教师》2007,28(7):9-39
海市蜃楼是一种特殊和有趣的自然现象.我国宋朝大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曰:“登州海中时有云气,为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睹”.如今世界上各种媒体也经常报道在某沙漠或某大海的某时间出现了海市蜃楼,对此,男女老少都十分感兴趣.海市蜃楼虽然十分绚丽多彩,但形成  相似文献   

16.
议"增根"     
初二代数第九章第七节在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时 ,常常会出现“增根”现象 ,而在《代数目标与检测》以及各类报刊杂志中也经常遇到有关“增根”问题 ,许多初学的同学感到特别困惑 ,无所适从。下面就我对如何解决“增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供同学们参考。课本中对“增根”是这样解释的 :在方程变形时 ,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 ,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这里的变形指的是第一步“去分母” ,根据方程同解原理 ,方程两边都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或整式 ,所得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如果方程两边都乘以的数或整式是零 ,那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立足于高校语境下的专有名词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的词语“硕士”、“博士”、“研究生”在会话时所出现的词语隐现的不对称性现象。拟从义素分析法及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表层原因及其深层原因,揭示义素分析法解释此问题的局限性,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揭示这种不对称性的深层会话依据。  相似文献   

18.
阐述生活中人们对两种“海市蜃楼”现象的错误认识,客观分析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科学地解释公路上“海市蜃楼”的成因,提出“镜面光线”和“漫反射的镜面效应”两个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19.
“亲自”“亲手”由于语义、句法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在留学生使用时会出现偏误。针对这种现象,文章试图从语义、句法及语用等方面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山东蓬莱市附近的海面上经常出现的自然奇观——“海市蜃楼”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学习了光的折射,了解了“海市蜃楼”发生的原理后,我们能否在家中做“海市蜃楼”的实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