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一个班主任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永远值得探索的问题,我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方法。一、亲近法"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后进生虽然存在着许多缺点,但他们身上总有一些闪光点,一旦寻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你就会感觉他们有可亲可近之处,及时放大他们的闪光点,甚至怀着欣赏之意,  相似文献   

2.
"个性"班主任,指的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班主任。他们思想上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身上有正确的学生观,他们工作中有超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父母必读》2008,(10):158-159
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够"向榜样学习",在榜样的指引下"规规矩矩"地长大。而当我们在童书中为孩寻找一个个榜样时,才发现他们心中的榜样距离"好"是那样远——糊涂、调皮、捣蛋……难道在这些另类榜样身上有许多我们成年人看不到的可爱之处?  相似文献   

4.
张馨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2):109-111
<三国演义>是一部杰出的古典长篇名著,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关羽和诸葛亮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两个人物,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两位三国英雄.在他们身上,都宣扬了一种"忠义"的道德观,但这种"忠义"只是浅层次上的,它的内涵并没有外表看到的光辉灿烂,甚至这种道德理想还与当时的政治现实产生强烈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着眼于未来,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美好的人.小学阶段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外界的刺激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我们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孩子找到适合的团队.团队的建立要结合班级文化开展.接下来,我以"小鸟飞飞"团队评价为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正>高校辅导员身上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是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坚力量,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素质与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因此,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成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必修课。何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呢?李太平教授认为主要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举步维艰,在他们身上表现为反抗与妥协的两重性.一方面在觉醒的自我意识的推动下,他们对中国的旧传统、旧道德以及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展开激烈抨击;另一方面几千年来封建道德的残存与积淀,溶化在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中,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向社会传统妥协.  相似文献   

8.
托尔斯泰和路遥作品中的人物身上都表现出了道德完善的倾向,并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得到清楚的反映。但由于他们各自的差异,其作品中人物的道德完善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http://blog.sina.com.cn/jicai"80后"对待婚姻多数很谨慎,因为这个承诺的违约成本很高。他们对于生育后代,更是慎之又慎。"80后"承担的压力太大。家长的期望值,来自社会的生存压力,全部压在他们身上。将来的孩子所承担的压力只会比现在更大,他们都是独生子女,身上承担的是六个人的期望。  相似文献   

10.
1.幼儿有道德问题吗?这一问题也许会使你感到奇怪:有幼儿德育这一概念,当然会有幼儿的道德问题。但是,如果从另外的角度想一想,也许会发现一些不尽一致的结论。我们先从习惯的角度来思考。在成人身上发生的一些道德问题如果出现在幼儿身上,人们会不会认为这个幼儿的道德品质有问题呢?如果成人干的一些缺德事发生在幼儿身上,人们会不会骂他们缺德呢?显然不会。如果有人说幼儿是有道德问题,那么大多数人就会认为这似乎太“上纲上线”了。即使幼儿存在一些行为或习惯上的问题,人们也不会归因于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顶多冠以“淘气”、“不懂事”而已。  相似文献   

11.
忽然想到     
道德 道德是一味致命的毒药,道德是一项套人的紧箍咒.皇帝的天职是"以德治天下",老师的命运是"为人师表",文人要"立德"、"立功"、"立言"行世.道德是他们先定的命运主题.  相似文献   

12.
品德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主体"人".品德教育是否有效,主要是看教育对象主体"人"是否在内心服膺道德和在行动上是否实践道德.因而品德课程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主体人"来进行.然而在传统的品德课程与品德教育中,我们的失误之处恰恰是主体性理念的缺失,对主体"人"主体地位的漠视与淡忘.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品德课程改革中,应以主体性哲学理念作为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前期的中国文坛上,郁达夫以其独具个性的小说创作在青年读者中引起了一股"郁达夫热"。本文试图返回历史语境,以"郁达夫现象"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为支点,来审视五四退潮期在青年一代身上所出现的自我与社会的冲突、欲望与道德的矛盾以及他们颓废的反抗方式等时代症候。  相似文献   

14.
陶燕 《广西教育》2012,(9):82-82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力,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以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因素,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挖掘情感因素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情感因素并不是很突出。如何挖掘情感因素用于情感教育呢?1.从小学生身上挖掘情感因素。教师在学校生活中研究和了解学生,是挖  相似文献   

15.
孟子言有三乐,其中两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正是对教育者的诠释.教育者的身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他能用知识、品行.道德这些清澈甘泉洗涤学生的心灵,并破除他们内心的污浊.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的学习及发展是与其心理素质密不可分的.人的心理素质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成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渐趋于完善.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掌一盏“长明灯”执手黑暗之处的迷茫,将其挽出心理素质的“死角”.  相似文献   

16.
一、道德:遭遇认知科学的挑战 (一)道德是"直觉"还是"认知"? 许多道德哲学家认为科学研究与他们无关,因为科学解决"是"而道德解决"应该"的问题.然而,认知科学的最新成果改变了一些道德研究者的传统看法.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常常是借助直觉(intuition)完成的,它往往是情绪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道德银行"通过"道德币"的形式鼓励学生在不断做好事的过程中积累"财富",为学生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很新颖的平台.其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它无疑是当前德育管理的一种新模式. 在小学中设立"道德银行"更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对学生而言,他们对"道德银行"大多充满期待,也乐于接受,这就是最好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和老子等人就开始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他们各自的"良心"学说和"赤子之心"学说开创了中国道德心理思想的先河.但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学生心理动机的探讨和心理过程的分析,或者说,很少研究儿童的道德心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相似文献   

19.
刘永 《教师博览》2008,(11):40-41
人类实在是个难以琢磨、充满矛盾之处的物种。我们互相照顾、互相爱恋并为彼此流泪,我们甚至心甘情愿地把自己身上的器官移植给别人。与此同时,我们却又互相残杀——历史上所有罪行都是南我们这个星球上最高级、最聪明、最有道德的物种犯下的。这是我们的耻辱,也是我们的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括世界中的种种不道德行为,如街头老者摔倒无人扶起事件,致数以百计的婴幼儿丧失生命的"三聚氰胺"事件等,都为人类的道德教育敲响警钟:当前学校务必加强道德教育,促成个体道德生成,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个体道德生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为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程.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和道德哲学家彼得斯汲取了皮亚杰、弗洛伊德及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理论的合理之处,总结出个体道德发展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自我中心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