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教育从尊重开始。尊重学生,是教师从内心深处对学生的发展怀着积极、善良的期待,是为师者灵魂深处对学生关爱与负责的态度。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就会换来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不仅意味对学生的爱、期待,还意味着合理,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尊重学生是对一名合格的、成熟的教师基本素质的基本要求."尊重"的教育是教师基本素养的崇高体现,是教师教育艺术和教育理念的重要标志,是教师教育工作成熟的体现.尊重就是有爱心,尊重就是有忠心,尊重就是要专心.  相似文献   

3.
期待往往与赏识并存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当中.爱德蒙·邓蒂斯说的"等待和希望"似乎很好地表达了"期待"的内涵.然而,当我们对学生满怀期待的时候,也会发现一些学生在教师饱含期待的言语或眼神中感到不知所措,甚至畏缩不前.  相似文献   

4.
教师期待效应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期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其基本观点为人性是善的、积极的、可信赖的,其潜能是巨大的。了解、尊重和信赖学生是产生期待效应的基础,形成良好的互动是形成教师期待效应的关键,重视运用的合理性、差异性和长期性是建立教师期待效应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出版了《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Teacher expectation and pupil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之后,教师期待效应的研究开始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对教师期待效应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文章虽不多,但其中包含教师期待效应现象、规律的文章却随处可见,如关于教师对学生尊重、信任和爱护,教师在课堂中的表情、动作等研究都属于教师期待效应研究的课题范围.  相似文献   

6.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批评有法,但无定法.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教师面对的是天真活泼、性格各异且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想使批评达到一定的效果,就要善于给批评穿上“糖衣”.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对学生的批评变成对学生的表扬和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关爱.  相似文献   

8.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位教师为了表示尊重学生,把“学生迟到喊报告进教室”的规定改为“学生迟到可直接推门进教室”。对此,有的教师认为这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是教师尊重学生的表现;但是也有很多教师表示质疑,认为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而应该是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内容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本期选登的是对此种做法提出不同见解的几篇文章。当然对这一做法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是必须有统一的认识。只是希望通过互相沟通交流,有助于教师们对一些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我们搭设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对这一做法您还有何见解,欢迎并期待着您的来信来稿。  相似文献   

9.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这是课标中的新理念。如何尊重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例说明:1.曲解“尊重”———偏离主题不指正从教师的“一言堂”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一个不小的转折,所以,许多教师就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对学生偏离主题的“独特体验”也听之任之,不敢指正。有位教师在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教师问学生,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有位学生回答,这只小猴子很有头脑,它不要玉米要桃子,不要桃子要西瓜,最后又扔掉西瓜想要小兔子,他每一次都留下了最值钱的东西。教师马上肯定,还跷起大拇…  相似文献   

10.
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学校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学生的现象.为了尽快遏制这种现象,<规定>不得不以法规的形式赋予班主任以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不过其方式必须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缺乏积极良好的期待,以致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发展的心理条件。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出:“教育心理学讲,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但现在的问题是,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过分的程度,多数人的大拇指竖得还太少。”由于缺少表扬与鼓励,学生难以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会不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尊重、信任和期待,造成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缺失。教育心理学中的“期待效…  相似文献   

12.
对话教学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在师生经验共享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形态.化学对话教学的实施主要从六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自我反思对话;学生自我反思对话.  相似文献   

13.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位教师为了表示尊重学生,把“学生迟到喊报告进教室”的规定改为“学生迟到可直接推门进教室”。对此,有的教师认为这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是教师尊重学生的表现;但是也有很多教师表示质疑,认为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而应该是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内容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本期选登的是对此种做法提出不同见解的几篇文章。当然对这一做法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是必须有统一的认识。只是希望通过互相沟通交流,有助于教师们对一些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我们搭设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对这一做法您还有何见解,欢迎并期待着您的来信来稿。  相似文献   

14.
关注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对于教学细节的处置,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蕴、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教学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而精彩的细节往往源于"生成".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关注生成,期待生成,驾驭生成.关注生成,能使得我们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观念的落实;期待生成,证明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得到尊重和认可;驾驭生成,表现出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主体"与"主导"有效结合的前提 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有利于主体人格的丰富、完善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学生在得到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易于激发出来;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自主的信念最易树立起来;学生无限发展的潜力最容易挖掘出来.同时,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尊重、爱戴,也增强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诱导性、实效性,更能激起教师的讲授热情和全身心投入.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知识碰撞产生的火花、引起的共鸣,将课堂知识无限延伸.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尊重学生需要"日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由于对"学生需要"概念的不明确和对师生关系的误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不合理教学行为,影响了教学实效性.本文对"学生需要"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教学活动也要关注教师的需要和教师主导性,只有将"尊重学生合理的需要"与"合理地尊重学生需要"相结合,才能确保学生的需要得到真正的尊重与满足.  相似文献   

17.
孙显 《考试周刊》2013,(87):179-179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所谓自尊,从字面上看,即“自我”尊重的意思,其实,这种“自我尊重”更多的是期待他人对自我的尊重。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绪不稳定,当他人对自我的尊重程度和期待不相符时。过于自尊和不够自尊的个体的自我调节行为反应差别很大。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矫正因自尊心太强或太弱而受挫产生的不正常心理,建立适度自尊。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工作者亦如农民,表面是从事"耕种"和"收获"的简单作业,事实上,在"耕种"到"收获"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关注和期待生命的平和,是尊重和赏识生命的博爱.教师不管在教育的哪个岗位上,只有保持这种心态,才能够将工作当作事业来做、把学校当作家庭来建、把学生当作子女来教,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美"是音乐课堂的主要特征,"美"的音乐课堂需要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但笔者以为,其中"美"的音乐教师是关键,"美"的音乐课堂需要"美"的音乐教师来塑造. 一、美的人格品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是教师人格对学生的熏陶与感化、引领与启迪.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喜爱与兴趣的浓厚,也往往来自对教师的爱戴与尊重.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学生已不再无条件地信赖、服从教师,他们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尊重和信赖.只有当教师用自己的“心之语”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顺利推开孩子虚掩着的心门.用教师真挚的爱和暗含的期待去感召学生,诱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信念与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