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手机辐射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手机辐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分析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方式和手机辐射的安全标准,提出减少手机辐射的建议和应注意的问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在,手机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了。虽然它给人们带了方便,但是在手机的接听过程中会带来微量辐射。我在想如果能将辐射转化为优点就好了,把手机的辐射变成一种催眠电波,当人们在睡觉时,  相似文献   

3.
手机辐射总是受到广泛的关注,也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安全使用小贴士"。比如你肯定看过这样一条——手机只剩一格电的时候或是充电的时候最好不要打电话,此时的辐射是平时的1000倍。那么,手机的电量和它的辐射强度之间真的有关系吗?如果手机的辐射强度真能增大1000倍,就会带来大危害吗?通常人们说的手机辐射强度是指手机的发信功率,也就是手机发射出来承载着语音和数据信  相似文献   

4.
现代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已经无法离开手机,手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普及程度也越来越广泛。手机使人们可以快速有效地沟通联络,并逐渐成为便携的终端设备。但与此同时,手机也带来了一些麻烦,而辐射问题首当其冲。手机的辐射到底对人体有多大危害,如何把危害的程度降到最低限度,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孩子们在生活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辐射,众所周知的有电脑、手机、微波炉、医疗设备等电器产品的辐射,周边环境中高压线、信号发射塔的辐射等;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辐射,如装修用的花岗岩、大理石及其他板石材料的辐射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码产品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不断追求更多便捷的享受。十年前,手机仅仅作为一个通讯设备出现在人们面前,但是在网络全球化的今天,手棚俨然成为个人的“超级计算机”。品种多样的手机,纷乱复杂的程序软件,不断改变着人们对手机的态度,也不断催生人们的好奇心。手机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速度也越来越快,中学生使用手机在慢慢变为一种常态化的现象。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文明使用手机,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以及手机功能的日臻完善,手机的使用已悄然渗入到中职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手机这一“小屏幕”在给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中职生对手机过于依赖、手机辐射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等诸多不良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屏幕”时代中职生合理使用角度来对当前中职生手机健康使用引导展开分析和讨论,进而为中职生的手机合理使用提供辅助.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中,吹风机、手机、路由器等电器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辐射量存在很大差异,用不对会给身体造成一定伤害。下面,我们为大家解析什么样的家电辐射大,并教您如何避免辐射伤害。手机接通时实验数据显示,被测手机黑屏时辐射值在10μW/cm2上下浮动,按亮时在100μW/cm2左右,拨打时辐射值在200—300μW/cm2。虽然还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手机会威胁健康,但国家对手机辐射峰值已做出相关规定。正规厂家生产的手机都是经国家检测合格的产品,辐射量在标准范围内。而一些山寨手机,由于未经国家测试,往往辐射超标,成为埋伏在身边的辐射源。手机在接  相似文献   

9.
张叶  沈宇 《生物学教学》2010,35(11):62-63
本研究表明,在连续长时间使用手机的情况下,手机辐射会对人神经胶质细胞和前脂肪细胞产生有害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追求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介,以其便捷性、及时性等特质在各种媒介中独领风骚,密切的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手机只是一个媒介工具,但是对手机的不合理使用所造成的手机依赖行为,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文章以手机媒介的发展概况为出发点,对手机依赖行为进行界定,进而阐述手机依赖的危害,重点探究产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因素,并从提高个人媒介素养和净化媒介生态环境两方面提出应对措施,旨在为人们合理使用手机媒介,改善手机依赖行为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应用程序(APP)的发展日新月异,与人们的生活、学习、情感产生了紧密的联系。通过调查某所高职院校学生常用手机应用程序的类型、使用方式、使用频率等内容,并综合分析了性别、专业、手机系统等产生的影响,本研究概括出高职生使用手机APP的基本情况,进而提出高职生合理使用APP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如今很多人离开了手机都会受不了.那么怀孕期间,到底能不能用手机?手机的辐射会不会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有关专家认为,人们无需"谈机色变",但也要尽可能防患未然.  相似文献   

13.
袁妮 《中学教学参考》2012,(32):117-117
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H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的电磁辐射会给计算机用户的健康带来危害,但是很多用户并没在意,其实如何防止和降低计算机的电磁辐射是计算机用户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核辐射、手机辐射、电视机辐射和其他各种电磁辐射,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不少人也很注意预防这些辐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手机已成高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十分重要的通讯工具 ,手机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手机理应是无可非议的。但是 ,中学生使用手机 ,特别是在校及上课期间使用手机却不宜提倡。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多利少 ,而且弊大于利。走进城市学校 ,特别是城市中学 ,我们便不难发现 ,部分学生上课时也挂着手机。据一位中学教师介绍 ,中学生配手机现象正呈愈演愈烈之势。学校大多数领导和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持否定态度 ,但苦于《中学生守则》等学生纪律没有对持手机现象作出明确规定 ,学校也不好硬…  相似文献   

15.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通过手机可以看电影、看新闻、聊天、玩游戏等,手机几乎无所不能,因此现在人们对手机越来越依赖。于是,人们走路玩手机,吃饭玩手机,睡觉玩手机,坐车玩手机,更有甚者开车也在玩手机……人们在享受手机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工作与生活似乎也被手机“绑架”了。同样,被“绑架”的还有我们的学生。学校将手机视为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毒品”,而我们的学生却视之如“宝贝”。那么,中学生到底应不应该使用手机?在手机与人们的生活日益紧密融合的当下,学生们又应该怎样  相似文献   

16.
家教文萃     
儿童用手机伤害比成人大俄罗斯国家防辐射委员会主席尤·格里戈里耶夫说,使用手机时电磁波可以进入大脑的说法是无可辩驳的,因为使用手机时,人体成了天线的一部分。在相同条件下,儿童受到电磁波的伤害要比成人大,因为他们头小、颅骨薄。在一次实验中,科学家利用儿童大脑模型测试了使用手机时大脑吸收的辐射量,结果发现,儿童大脑吸收的辐射相当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手机价格的下降,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越来越多的学生也成了“手机一族”。中学生使用手机这个问题在社会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纵观正反两方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反对者的依据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学习。无可否认,上课时间有部分学生使用手机发短信、玩游戏、上网。即使上课时间不使用,也有部分学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着盼着等课间打手机、发短信。甚至上课时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阻碍了教学进度,破坏老师上课的情绪。更有甚者,用手机来考试传答案作弊。虽然一些学生…  相似文献   

18.
科技简讯     
手机向多功能发展“绿色”手机成主流手机朝多功能发展成为未来一股新潮流,据统计,不少手机发烧友每隔六个月便有购买新款手机的意向。但更多的手机用户却在寻找一种“绿色”手机。所谓的“绿色手机”,指的是手机发射功率低,对人体危害小。尽管众多独立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至今尚未发现手机危害健康的证据,但手机电磁辐射问题已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关注。从10月起,全球手机各大厂家销售的所有新手机都需要标明其辐射强度。参与标准制定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和爱立信等手机制造商表示,从10月起,将在手机产品使用手册中,标明手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左手材料(left—handed ma—terials,LHM)”的人工复合材料在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光学和应用电磁学等领域内获得愈来愈广泛的青睐.这种材料的介电系数、磁导率和折射率都是负数.理论研究表明,它的许多光学和电磁学效应与性质肯定都会被倒置了过来,包括多普勒效应,契仑可夫辐射,甚至辐射压力的倒转,原子自发辐射效率异常改变等.科学家预言,在不久的将来,消除手机辐射不再是难题,通信用的天线也不再是“指天小棒”的形状,实现小型化和智能化,手机等通信设备可以做得更小,DVD光盘可以贮存更多的信息,飞机的隐身性能可以进一步提高.下面笔者就来介绍一下这种奇特材料.  相似文献   

20.
孕期问答     
怀孕早期为什么要尽量远离手机?社会进入现代化,人类除面临大气、水源、噪声污染外,各种电器在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空前便利的同时,人们也不可避免地受着各种由此产生的电磁辐射的无形伤害,称为第四种污染源。美国科学家利托韦斯大林发现手机释放的轻微波,足以令发育中的鸡胚致畸。如孕育中的小鸡不停地受到手机影响出现畸形比没有受干扰的小鸡要高出1倍,因此,怀阴云早期以远离手机为好。为什么怀孕初期要少看电视?电视机显像管在工作时,会不断地放出肉眼看不到的X射线,虽然这种射线的辐射较微,对大多数观众不构成什么危害,但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