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个俗语表达的意思浅显自明,不知道的人很少。但是,这个俗语中的"王婆"是个男人,恐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王婆本叫王坡,是北宋年间陇西地区的一个瓜农。因为他说话絮絮叨叨,长相举动声音形同女人,做事婆婆妈妈,人们就送了他一个别称——王婆。王婆种的瓜当时叫胡瓜。那时,陇西常有战事,王婆为了避难,就迁到了  相似文献   

2.
王婆访谈录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今日王婆已非昔日王婆,昔日王婆瓜贩子,今日王婆升任“王婆瓜专卖店”总经理。王婆是三九天穿裙子——抖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绕口令学字     
王婆卖瓜王婆卖花又卖瓜,一边卖来一边夸。夸了花,又夸瓜,夸瓜大,夸花香,瓜大花香笑哈哈。一起来读读瓜(guā)花(huā)夸(kuā)轻松一刻个子大,橄榄形,果皮有黄也有青,上面印着小网纹,吃到嘴里笑吟吟。(打一水果,答案本页找。)知识小链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是一个歇后语。过去,很多人认为王婆指的是一位姓王的婆婆,其实王婆是一位名叫王坡的男子。他做事婆婆妈妈,人们送给他一个外号——王婆。王婆以卖哈密瓜为生,起初,人们对哈密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重点中学1995届高三联考(一)作文题。材料:王婆在卖瓜,摊前身后都是优良品种大西瓜。王婆高声叫道:“我的瓜又甜又大呀!快来买呀!”一人来到摊前买瓜,讥之曰:“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王婆道:“先生,难道是只要自夸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佛道人性论田秉锷一、关于“性”的两种主义《金瓶梅》的僧众出场在第六回。武大郎被砒霜毒杀,入棺成殓,王婆“就于报恩寺叫了两个禅和子,晚夕伴灵拜忏”。“第二日请四个僧念经”。五个月之后的“八月初六日”,又是王婆请僧人六名,“在家做水陆超度武大”...  相似文献   

6.
高贵的哑巴     
小时候,我们村住着一个哑巴。一天,隔壁的王婆当街大骂,原来,她家西瓜地里少了一只最大的西瓜。她在骂那个偷了她西瓜的人。那个哑巴“听到“了,他从家里抱来一只西瓜,放在王婆的脚下,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走了。  相似文献   

7.
头颅     
梁实秋曾经听一个“都督”讲人生哲学,那位“都督”说,人与其他物种的区别很明显:“植物的根是向下伸,兽畜的头是和身躯平行的,人是立起来的,他的头是在最上端。”怪不得人是万物之灵,原来他和树比较起来是本末倒置的。人的头高高在上,所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相似文献   

8.
一部《水浒》除对梁山英雄这主要人物群进行浓墨重彩、细琢精雕外,还以凝炼而简约的文字,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芥豆之微的次要人物。如老谋深算、精细圆滑的何九叔,机警聪睿、天真正直的乔郓哥,外强中干、自命不凡的洪教头,以及蛮横无理的牛二,贪婪狠毒的王婆,阴险狡猾的黄文炳、骄奢昏愦的蔡九知府等等。这些人物虽然大都  相似文献   

9.
一则小故事说,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起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座高楼。”第二个人速干边哼着小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10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相似文献   

10.
他的头没有了,却依然活着。没有了头之后脖子里却冒出来一个手形的耙子,好像是搔痒用的,他一直向一个手拿大印的绅士模样的虚人深深地鞠躬。因为没有头,人们不知道他是谁,也许是他忘记了自己是谁。见到他的人都问:“谁摘了你的头?”他没有回答,那个虚人也不回答,依旧拿着手中那柄大印。突然,虚人的手向后扬着,一边晃动着身体说:“哇!我好痒啊!”“别急,别急,我有痒耙,我帮你挠。”他用肚子上的嘴回答着,像一张弓似的走到了虚人的后面,身体弯曲着帮虚人搔痒,用双手扶着大印的后把儿。虚人说:“非常舒服,干得不错,以后…  相似文献   

11.
明代刘元卿算不上名人,只是万历年间的一个礼部主事;他所撰写的《贤奕篇》也不是什么名著,但其中有一个《王婆酿酒》的寓言颇为有趣。王婆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却没计较。一天,道士说,我喝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  相似文献   

12.
王婆新传     
话说王婆把潘金莲介绍给西门庆之后,捞得不少“油水”,从此以后一心想赚大钱,于是,每日翻报纸上网查找发财信息。一日,王婆在网上得知时下最流行“网恋”,就动起了脑筋。没过几天,王婆的网上“婚姻介绍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他既有儒家入世思想,又有道家处世哲学,他既沉迷传统化,又追随现代理念,他既留恋华夏国粹,又崇拜西方明,他自称是“一团矛盾”,而这“一团矛盾”有一个思想核心或根本特点,就是真诚,正是一个“诚”字把儒与道,中与西,传统与现代各种思想奇妙地在他身上揉合成一团,林语堂自身存在的种种矛盾,就是他真诚天性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4.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道具性质的物件,大小不一,出现次数多少不等,看似信手拈来,但探究起来,却无不合情合理,艺术功用异乎寻常。   一、渲染紧张气氛   就说那一两银子、那帕物事、那封书信吧。   那一两银子,是“军官打扮”的人“闪”进酒店落座时“将出”,他财大气粗地说“且收放柜上……果品酒馔只顾将来”。这“一两银子”果然撩得李小二团团直转:叫他跑腿请人,他满口应承;叫他不必要问,他只管布菜;叫他不叫休来,他随即退下。不过,东京口音的人做梦也没有料到,他的“一两银子”以及“不尴尬”,一开始就引起…  相似文献   

15.
在邯郸一中少年部,我的同学阿光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此人相貌不凡,集中体现在脑袋和眼睛上。他的脑袋上几乎“寸草不生”,光亮四射,因而得名“阿光”。他的脑袋平滑,像极了一面天然的凸面镜。他的右眼球中印着一团血淋淋的红色,让人触目惊心。听说是在一场篮球赛上,阿光奋不顾身地拼抢。混乱中有人将这红色的印迹“光荣”地粘在了他的眼球上。  相似文献   

16.
我们是钢丝     
王钢 《红领巾》2009,(11):30-33
吴老师太自信了。这不.他又开始引经据典、自卖自夸了。虽然六(7)班的同学都承认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才华横溢而且有一点点帅,但是——他怎么不改名叫“王婆”?  相似文献   

17.
签合同     
岳浩 《山东教育》2004,(13):14-14
“报告!”一声急促的声音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我转头一看,是班长王敏,只见她气喘吁吁,边走边向我说:“老师,周刚强又打架了。”听到这,我真是气急了,这个周刚强,真是头疼死了,他性格刚强,好与人争执,自诩为“大侠”,三天两头地打架,学生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战争机器人”,他不以为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现场,面对王小丫准备作答的是一位年轻的大学生,他的第一个“家庭梦想”,是想为希望工程捐一批图书。三个考题顺利通过了,第一个梦想实现了。王小丫松了一口气。  按常规,一般来参加这项活动的人,第二个“家庭梦想”马上就要给自己家人。但这位男生不是这样,他要给“西北防护林”赢得一百棵树苗。王小丫突然停止了各种手势,这个温和、善解人意的主持人,眼睛里刹那间全是泪水。我明白,这叫感动。又要面对第三个考题,头两个顺利过了,第三题有点难,那男生求助现场观众,因为他“相信大家”,结果也通…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曾经论及诗歌欣赏中的联想。他举例说: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朱先生说的很对,我们阅读苏东坡的这两句诗,如果没有“小龙团”茶和茶的清沁肺腑的联想,这种阅读的趣味便索然了。其实,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很多人称道,还因为“小龙团”茶的联想物“小团月”本身又能为…  相似文献   

20.
昨日读了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唤山的故事,深受启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有一天,默罕默德带着他的四十个门徒,在山谷里讲道,他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业的关键。也就是说,人有信心,便没有不能成功的计划。”一位门徒对他说:“你有信心,你能让那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上吗?”默罕默德充满信心地把头一点,对着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